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与治理

2016-01-15 07:05肖虎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期
关键词:治理思想政治工作对策

肖虎

摘要: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其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虚拟性以及海量信息等特征在为人们生活、学习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亟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网络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网络环境较为复杂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网络道德与传统道德之间的差异使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出现偏差,从而不能对自身的道德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因此,应将网络道德作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本文从网络的特点及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成因着手,并进行具体分析,提出相应对策略,以期促使高校德育工作良好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道德危机;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4-0035-02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十分常见,网络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共享性、隐蔽性等特征使得当前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存在着认知偏差、情感冷漠及行为失范等问题。因此,广大教师应积极探索治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路径,以促使高校德育工作正常开展。

一、网络的特点及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成因的分析

开放性、隐蔽性与虚拟性是网络最显著的特征,网络能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为人们带来海量信息资源,使人们的工作、生活更加高效、便捷。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使得世界各国的文化传统、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等内容糅杂在一起,体现出高度共享性,而多元化的思想潮流、价值观念等也在冲击着当代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网络的隐蔽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其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交流方式,即在“自由”的环境下,部分人肆意发表言论,使得网络的隐蔽性滋生了很多不良现象。这种虚拟的交往方式不利于真正的人际关系的培养,使得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降低,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之间的脱轨,不仅无法满足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更容易导致其在网络环境中出现道德失范行为。网络的虚拟性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存在的最主要原因。由于在网络环境中人们以虚拟的身份进行交流,不用考虑外形、性别、身份等因素,使得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大学生对网络形成了一种无道德约束、追求自我的错误观念,从而导致了网络道德危机。

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成因,不仅包括由网络自身特性所带来的影响,同时还有家庭、学校、社会及学生个人方面的因素。从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形成的内在因素来看,即从学生个体因素来看,大学生正处于身心继续发展的阶段,其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等还不够稳定,这使得大学生容易在好奇心、求知欲的促使下迷失自己,故而在网络中无法进行准确的道德判断。从外在因素来看,家庭对子女发展的认识不够充分、不够全面,高校在网络道德教育方面的滞后以及社会在网络道德教育方面的缺失,都是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出现的原因。

二、大学生道德危机的具体表现

1.网络道德评价标准出现偏差。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由于自身所具备的快捷性、互动性以及匿名性等特点,大量多元化的信息对信息接受者造成冲击,已改变了大众以往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介被动的单向接收信息的方式。互联网所具备的匿名性与对内容的高度可选择性,使其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了高度的普及。然而,由于大学生群体的正处于身体成长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追崇自由的思考,但缺少人生经验与生活阅历;同时,网络中的碎片化阅读让大学生只得到了缺少理性思考、真伪莫辨的信息,这样容易造成大学生简单地对网络上与主流社会道德标准甚至是法律法规相悖的内容信以为真,对道德的评价标准变得模糊不清。

2.人际情感缺失、逃避社会责任。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社会中的人需要与外部环境发生一定的直接交流,以满足心理需求,获得安慰,提升幸福感。然而,在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之后,互联网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互动的形式。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使用者不用承担现实社会关系中的责任与压力,这样就容易造成互联网的使用者倾向于逃避社会责任,并对现实中的社会关系感到厌烦、恐惧。

3.道德意志薄弱、道德人格不完善。网络空间所具有的虚拟性使得部分大学生道德意志薄弱,在虚拟的空间里可以随便变换身份,不用负社会责任,也无须顾及道德行为准则,这使得一些大学生在虚拟世界里乐于追求一种伪成就感。大学生还处于身心不断健全、发展的阶段,这种虚拟的成就感使得部分学生混淆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忽视了现实世界的要求而迷失在虚拟世界中。网络中对用户身份的不限制,导致还未成熟的大学生的道德人格难以完善,甚至出现人格“双重标准”,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形成有着极大的损害。

4.道德行为缺乏规范与约束。网络空间所具有的开放性与自由性,使得部分大学生道德约束力大大降低,在网络这一看似绝对“自由”的环境中,不同用户以虚拟的符号随意发表观点等网络行为不会导致直接的社会责任产生,这使得部分大学生出现了道德失范行为。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为网络道德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

1.建立并完善网络道德法律法规。网络法律规范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是导致大学生产生网络道德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虽先后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以及《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条例,对广大网络使用者的网络道德行为也起到了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但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互联网自身的不断创新与改革,现行法律法规的时效性大大降低,一些原则性的法律条款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国网络立法及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网络道德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管理力度,以我国公民的用网习惯、社会情况以及网络特性等为依据,制定出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网络法律法规。

2.切實发挥网络监督机制的作用。加强网络空间的法治建设需以有效可行的监督机制为保障,相关部门应针对网络行业的整体运行情况制订出可行的管理与监督方案。其一,通过建立独立的监督机制对网络运营者的资质进行严格把关和审查,杜绝出现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网络营业者,对已发现的不法分子应严惩;其二,通过建立专门机构对网络信息进行审核和监督,及时将不健康信息清除;其三,应不断优化和提高网络安全管理的技术手段,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其四,构建网络文化等级制度,避免大学生受到其他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

(二)重视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即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以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规范体系对人们进行道德影响。网络道德教育是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网络行为,促使其自觉履行网络道德义务的教育活动,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整体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在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网络道德教育内容也应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不断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为导向,并与社会发展、实际生活相联系,促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不断完善,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积极丰富网络道德教育的方式,以高校校园网为依托构建校园网络文化阵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建设具有服务性、思想性、趣味性的主题教育网站,定期更新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改革传统的高校德育模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认知取向及兴趣爱好等为导向,在网络环境下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将网络道德教育渗透进学生日常德育工作中,并发挥出学生社团的作用,促使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念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首先,德育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在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利用网络环境所带来的优势,灵活应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德育教师队伍应以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依据,对互联网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掌握网络思想教育的主动权。其次,重视网络引导的作用,积极利用网络环境发挥德育的作用。网络德育平台相较于传统德育模式具有自身的优势,如更加便捷、安全、保密,并且打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通过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引导和影响,能够充分保护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能够主动地与教师沟通和交流,从而达到消除疑虑、解决问题的目的。最后,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方式,突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将其心理认知、兴趣等作为开展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将网络道德教育渗透到日常德育工作中,扩大德育范围,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提高自身的是非辨别能力,使其能够对各类信息进行筛选,对社会问题能够主动进行思考并形成正确的观点,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信息技术作为推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科技力量,在当今社会生活各方面都突显出其重要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环境下也应及时做出改变,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改革和创新德育工作的内容、方法,将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秦玥.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3,(11).

[2]步玨良.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教育探索,2013,(4).

[3]陈志超,汪谦慎.用先进网络文化引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3).

猜你喜欢
治理思想政治工作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需做到“六结合”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