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学期刊往往是时代的风向标、时代的立言者。要把支持现实题材创作作为重点,刊载和传播更多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抒怀的优秀作品,引导广大作家关注时代发展、关注当下生活、关注人们心灵,用文学记录和描绘我们这个伟大时代。要鼓励百花齐放,提倡多样化、个性化创作,包容观念上、技法上的探索和创新,使现实题材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样、文学园地更加多姿多彩。文学期刊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借助互联网激发活力和创造力,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要关注网络文学创作群体,主动发现、团结他们,帮助他们成长。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加强与读者、作者的交流互动,打造属于文学期刊自己的网络社群,增强年轻读者对期刊品牌的认知度、黏合度和忠诚度。
——2016年10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调研文学期刊发展情况时指示。
现在很多诗不太属于个人的生活,原创性不够,模仿很明显。诗应该像植物,在哪里落地,遇到合适的气候和生长条件,自然成长起来,这样的生长方式不管什么品种,都是独特的。如果是嫁接的,就不能说带有原创性。
——当代诗人、散文家周涛认为,诗歌应来源于作者自身对生活的体验,而不应该是作者对新的诗歌方式的体验。
网络文艺应做文艺的时代“先锋”,一方面,要丰富文艺资源库,创作不同类型、不同题材和形式的文艺作品供观众选择;另一方面,要在技术和形式上不断提高文艺作品网络传播和接受的效能;还要重视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做优良文艺传统的“卫士”。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委员桫椤谈网络文艺。
在文学问题上,所谓的东方和西方的对立其实是假设性的,文学是世界性的语言,人类备民族的文学本质上是相通的。无论是西方文学还是传统文学最终都要变成作家自己的文学才有意义。没有经过作家创造性转化的东方或西方,没有变成作家的深层观念、思维和文学血液的东方或西方都是没有意义的。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作家出版社社长吴义勤如是说。
好的小说,应该是出入意料,又合情合理。这个分寸就是两个标准,第一,不刻意制造大起大落,第二,平常的叙述中要时刻展现新意和惊喜,维持阅读的新鲜感。
——小说家张忌如是说。
作为一名编剧,应该定期为自己“充电”,同时也要耐得住寂寞,下得去生活。像老一辈的优秀剧作家那样,“坐冷板凳,写热文章”,应该成为编剧的基本功。如果不深人生活中去倾听、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生死歌哭,这样的作品必然没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编剧赵葆华如是说。
对于书法家而言,书写的过程是情感的寄托、灵魂的净化。以书法为表征的中国艺术,其核心是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的主体是中国人,是数千年文化化育的有道德、有风骨、有情操、有担当、有品格的文化主体。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书法艺术是“线”的艺术,它是中华民族文脉的流线,绵延、传承至今,从甲骨文、金文、简牍到纸张的书写,伴随着书体的演化,它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
对一部电影真正的评价标准不是票房,也不是影评人的评价,而是时间,时间会让一个作品的价值和光芒显现。在电影行业,每天都像下雨一样,下很多作品出来,新的作品覆盖旧的作品,能够留下来的被人传颂的,我觉得才是真正的好电影。
——导演陆川谈电影的评价标准。
每一位艺术家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他的山水画创作,都遵循中国山水画创作规律,他对大自然的物象,抱有既敬畏又亲近的感受。他乐于走进山水,与大自然亲切对话,从自然中寻找美感并探索其表现的方法,从而逐渐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图式符号和艺术语言。
——山水画家白晓军的创作谈。
作为一个优秀的舞者,要有一颗很开放的心,这颗心让你看到自己,有人性、有人味儿。
——舞蹈家许芳宜如是说。
体验探險、阅读探险故事,可以学到许多天文、地理、人文、历史、物理、化学、自然等科学知识;可以学到许多野外生存以及平时遇险的求生技能;学习相互鼓励、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帮助、相互求助的团队精神和担当精神;学习对万事万物的一种探索精神和开拓精神;学习一种敬畏精神,对大自然的敬畏、对上苍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可以拥有一颗无比强大的内心。
——儿童探险小说家彭绪洛谈阅读探险小说对于读书阶段的孩子的意义。
未来就在现实中,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的、国家的、公司的、个人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这一切现实都时时在刺激我们,让我们看到未来的萌芽、未来的阴影,而小说可以对这些未来进行普及。
——作家李宏伟认为,小说可以普及未来。
一个中国作家,也只有书写了真正基于中国人感受的文学,基于汉语这种语言,并对这种语言有所创新、有所丰富、有所发展的文学,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世界文学。
——作家阿来认为,作为中国的写作者,在努力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不应该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