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中洛:人神共居之地

2016-01-15 12:38邓小夏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傈僳族怒江藏族

邓小夏

怒江第一湾。图/GETTY 图片编辑/甄宏戈

电话里朋友问:去哪了?答:丙中洛。问:丙中洛在哪里?答:不远。从广州到昆明,从昆明到大理,从大理到六库,从六库到福贡,从福贡到贡山,从贡山再走43公里,就到了。

在位于云南西北的横断山脉地带,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形成三江并流数百里的奇观。其中,怒江由北向南贯穿云南全境,与东西碧罗雪山、高黎贡山两山夹一江,形成著名的怒江大峡谷。大峡谷山高、坡陡、切割深,垂直高差达4000米以上,造成极为壮观的垂直自然景观和立体气候。丙中洛就是进入峡谷的北大门。

云南西北地区很早就已成为全世界冒险家们追逐的伊甸园。美国冒险家约瑟夫·洛克受雇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花了20多年时间在此寻觅,将不少珍稀物种运往美国进行研究。他曾赞叹:“世界上有什么地方能让探险家和摄影家找到心动和无与伦比的壮丽景色?我想不会是别处,只有在至今无人涉足的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的察龙山脉(横断山脉)。”

几位好友从各地齐聚昆明,一同向丙中洛进发。8月的云南已是多雨之夏,峡谷里落石塌方时有发生,并不是进山的好时机。得知近日老天放晴,立即加紧出发。

从峡谷南大门怒江州府六库进入,大峡谷映入眼帘,山峭石裸,峰回路转,江水奔腾,险滩密布。

300多公里的峡谷,一侧绝壁千仞,一侧江水咆哮,道窄弯急,途中时遇水毁路面和突然落石,考验着过往司机的技术和乘客的胆量。

整整一天时间,我们在晴与雨之间穿行,走走停停,终于在天黑之前进了丙中洛山门。

夜色中,江水如一条黄色丝带,缠绕着一个巨大的半岛。怒江从北方奔流而来,在这里遇到山体的阻挡,转了一个U形大弯,继续向南流去。当地的傈僳族人叫它“火夹”,后来通称为“怒江第一湾”,名声与雅鲁藏布江第一湾不相伯仲。

入住客栈的新老朋友一般都喜欢在一天结束之前,在柜台前小聚,喝点小酒,聊聊一天的见闻,交换来往信息。客栈老板是个年轻小伙,曾是深圳外企IT男、山地自行车爱好者,在一次完成了怒江大峡谷的骑行后,有感于这里的风光如画和各族乡民的和谐共处,留了下来。这几日,小伙子的一个朋友从北京过来,也想在当地开客栈,他正帮着和村民谈租房子之事。

深藏于大峡谷的丙中洛是怒江进入云南的第一站、峡谷内最大的一个“坝子”,位于滇、藏、蜀、缅交界,怒族、藏族、傈僳族、独龙族等近十多个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上千年。这里有上百年的天主教堂、历史更加久远的藏传佛教与本地傈僳东巴教,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被称为“人神合一”的人间仙境、人类文化生态公园。

丙中洛地势北高南低,四面环山,群山连绵,河流交错,有“雪山为域、江河为池”之说,地理上难攻易守。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各族先民们纷纷避居于此。人口最多的是怒族,占了全乡5000多人口的一多半。怒族也是这里最早的原住民,傈僳族、藏族、独龙族和其他民族都是后来逐渐迁来的。清朝,从青藏高原进入的藏族曾是这一带的统治者。“丙中洛”就是藏语“箐沟边的藏族寨”的意思。

从村子的名字可以简单推断这是什么族的聚居地。一般来说,称为“洛”的,是藏族聚居地;称为“桶”(怒族语中“和平、平安”的意思)的,是怒族、傈僳族聚居地;称为“当”的,是独龙族聚居地。

这是一个多宗教的地方,大部分怒族人信奉天主教,有的藏族家庭也信仰天主教,有的非藏族家庭却信奉藏传佛教。每个家庭基本都是两个以上民族构成,很难找到单民族家庭。

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丙中洛气候多变。冬季晴好的日子,不仅可以看到碧绿的怒江,而且还能看到一天里两次日出的奇观——由于北高南低的峡谷地形,太阳从碧罗雪山后升起,被贡当神山挡住,两小时后又从高黎贡山处升起。

此时正是怒江的雨季,泥沙俱下,江水颜色如黄河一般。不过,雨季里的丙中洛,烟雨朦胧,近看木屋、吊桥、草坝子,远眺寺庙五彩经幡和白色教堂,如入仙境。

清早冒着小雨出门,出客栈不远就看到经幡飘扬的白塔,表明这是一个藏族村子。马路明显变宽,应是翻新不久。在一个丁字路口,天主教重丁教堂的指示牌醒目地立在那里,迎接着远方的客人。教堂的两座白色尖顶塔楼远远可见。由于不是周日,教堂大门紧闭。经乡人提醒,找到看门的藏族丁大妈,带我们进了教堂。

两座塔楼的尖顶用的是当地的瓦,有些中西合璧的意思,塔楼上面立着十字架,教堂的方柱和门楣上的壁画花草带有巴洛克风格,天使如同中西混血儿,教堂门前的对联用藏文书写。大妈说过去是石头盖的房子,比现在大很多,很漂亮,文革时候被拆了,现在看到的是1996年重修的。教堂墙上张贴着教会近期活动的照片,照片上有外国神职人员。尽管教堂是重建的,这里依然是丙中洛最有吸引力的地方,你总能看到车队停在教堂门前。

丙中洛重丁天主教堂。

丙中洛藏传佛教普华寺门廊前读经的小沙弥。

教堂的创建者法国神父任安守就埋葬在教堂院子里自己种下的板栗树下。墓碑上书:“任安守神父,1854年4月14日生于法国多姆山县克莱蒙市。1886年晋封,同年来华,西藏教区传教。1898年到贡山丙中洛建教堂传教,直到去世。”至今,他依旧守护着雪山脚下的这片上帝领地。如今,天主教在丙中洛已成为了超越藏传佛教和其他本土原始宗教的第一大教。

围绕着教堂的村子就叫重丁村,共52户人家,共居住着4个民族,除了占多数的怒族外,还有独龙族、傈僳族和藏族,信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和原始宗教。丁大妈一家6口人,6个民族:丁大妈是藏族,老伴是怒族,大女婿白族,二女婿傈僳族,三女婿广西壮族,儿媳妇纳西族。女儿女婿大多在州、县等政府机关担任公务员,不常在丙中洛家中住。全家团圆的时候,坐在一起都用汉语交流。几代人下来,很难说得清到底是什么民族了,真的是民族融合了。

丙中洛最具代表性的藏传佛教寺庙,是高黎贡山主峰嘎娃嘎普神山下的普化寺。

围绕着丙中洛的群山中,有名有姓的神山有10座,每座神山都有自己的神主。嘎娃嘎普雪山是丙中洛十大神山之首,海拔5128米,是丙中洛的最高峰,也是怒江州的最高峰。

离开重丁村,走了近一个小时,爬过了两座山梁,才到达坐落在陡峭的山峰上的普化寺。与藏区一些热闹的寺庙相比,普化寺显得清冷寂寥,大殿是藏族风格的,柳树下的塑像看着却像是土地公公的模样。

寺庙正在修缮中。斑驳的木结构房子刻录了百年的沧桑,也记录了各个文明的交融。据说,它曾是整个丙中洛最老最漂亮的房子。佛教传进来时,这里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佛教从丙中洛北边的藏区传入,一度成为这里最重要的宗教。1897年,在西藏察瓦洛一带传教的法国天主教会康定教区司铎任安守进入丙中洛传教,这就是重丁教堂的起源。基督教的进入相对晚些。1934年,美国牧师莫尔士进入贡山茨开一带活动,基督教由南向北,沿怒江逆流而上进入丙中洛。

尽管是夏季,山里的天气依旧是清冷的。普华寺门廊边的大鼓旁,一位十来岁的小沙弥敲着鼓,几位穿着单薄的小沙弥有节奏地朗读经书,顿挫悠扬。

与普化寺一巷之隔的是一座基督教教堂,建筑简陋,墙上的告示是傈僳族文字,好像是哪家哪人捐了多少钱的意思。信徒来自附近的东风村和其他村寨。东风村更多的村民是信奉喇嘛教的,很多信基督教的村民同时也相信原始宗教。

在这里,宗教与宗教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一个小伙子告诉我们,在他家,他和父亲信奉藏传佛教,两个妹妹上中学后改信了基督教。每逢做礼拜回家,姐妹俩都会讲些教会活动,其他人也很乐意听。

在丙中洛,如果不是民族服装的区别,很难看出民族的差异。这块土地似乎拥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能融化民族之间的隔阂、宗教之间的博弈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从普华寺下来,雨过天晴,正是去秋那桶看雾里村田园风光的最好时间。

如果说丙中洛是怒江峡谷的精华,那么秋那桶一带的村子便是这坝子里最漂亮的一张田园风光明信片。通往西藏的丙察公路从秋那桶北边经过,这是被骑行者所称的第八条进藏公路,导演田壮壮所拍的讲述茶马古道的纪录片《阿萨姆》就取景于此。

雾里村坐落在一块伞型的坝子上,一边是碧罗雪山,一边是嘎瓦嘎普雪山。怒族的墨色石板顶的木楞房点缀其间,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中,安宁静谧,遗世独立。

从嘎瓦嘎普雪山流下的雪水,流过东风村旁的普华寺、基督教堂,流过重丁村的天主教堂,从这里,最终汇入自由奔腾的怒江。

猜你喜欢
傈僳族怒江藏族
The Light Inside
子空的诗
民间方言的弦外之音
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演变》《藏族少女》
幸运
怒江水电搁浅十年将“复活”
少数民族音乐
一位藏族老阿妈和五星红旗
傈僳人的阔拾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