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文
【摘要】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和依据,教材的编写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和重点,缺乏适用的文化教材将直接影响文化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在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化教学中不能忽视地方文化的传播和介绍,高质量的地方文化教材不仅是提高文化教学质量的突破口,也是留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的窗口。文章论证了文化教材编写的必要性和作用,以及地方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明确文化教学目标、规范文化项目选择、灵活采用教材体例三个方面探讨了地方文化教材编写的思路。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地方文化教材 编写
一、引言
汉语国际教育界的文化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探讨一直方兴未艾。二者关系既密不可分,又相辅相成。不掌握一门语言不可能了解当地的文化,而不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也不可能真正学好这个国家的语言。
教学界关于文化教学法的研究出现过四种不同的观点,即“文化导入说”“文化揭示说”“文化融合说”“文化语言有机化合说”。其中以“文化导入说”和“文化揭示说”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二者所强调的都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文化揭示说”的核心概念——“交际文化”概念的提出现在已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界不少同仁的共识。
当文化教学意识由不自觉走向自觉,专门的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材应运而生,这种教材是专门为开设文化课程而编写的教材或教科书以及辅助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和依据,教材的编写往往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和重点,并且成为师生之间以及学习者和目的语社会之间沟通和合作的媒介。
二、文化教材的作用
(一)文化教材编写的必要性
1.文化知识内部结构和逻辑的要求
文化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体现在语言当中的文化现象和说这种语言的民族或社团当中的文化现象。无论是语言层面的文化教学还是文化层面的教学,都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作为独立的知识系统,文化知识具有内在结构和逻辑系统。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遵循这一内在科学性的要求。
从语言层面的文化教学来说,学习者对文化知识的获取往往从语言点中获得(如对词汇意义和用法的理解),是零散的、随机的、不成体系的;从文化层面的教学看,在缺乏教材系统、科学性的指导下,教师对文化项目的选择是盲目的,容易附着个人意志和主观色彩,也难以避免出现选材失当的问题,这些都不利于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全面和整体的把握。
2.教学方法科学性的需要
在缺乏适用的文化教材的情况下,教师自选教材或自编讲义,其教学行为也容易缺乏科学性,不仅表现在文化项目的选择上,也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在研究教学方法前,首先要研究“教什么”,只有把教学内容研究透了,知其所以然,学生才能据此学,教师才能依此教。一本好的文化教材能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进行科学引导,教师根据教材教学目标和重点的安排在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合理利用课堂时间和教学资源,根据不同类别的文化项目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同时,也可以根据学习者的不同语言水平选择合适的教材,做到因材施教。
(二)文化教材的作用
1.提高文化教学质量
好的文化教材是提高文化教学质量的突破口。从教材的本质来说,教材是作为教学和学习的资源存在的。一本高质量的文化教材能帮助教师遴选出适合于教和学的文化项目,并在体系上做好科学安排,同时能够积极引导学习者走出课堂,走向目的语社会接触实际的语言现象。而难易适中、生动有趣、科学实用的教学内容,富有操作性、刺激性和挑战性的练习形式,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课堂上更主动地配合教师。
2.促进学科建设
教学活动的科学性首先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和分类,包括从学习者不同的学习目的和需求出发对文化教学内容在范围和深度上进行划分,以及根据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由浅人深、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来安排教学内容。《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语法大纲》和《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规范和框定了语言教学的内容,一部科学的《文化教学等级大纲》也应担负起规范文化教学的任务。
三、地方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在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化教学中不能忽视地方文化的传播和介绍。这是由于:
第一,中国文化的广博性。由于各民族、各地域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和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地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习俗等也存在很大差别,因此,汉语国际教育无论是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手段等方面都应结合本地实际。
第二,地方文化的亲近性。在中国文化的众多亚文化当中,地方文化与来华学习的留学生关系最亲近,其特殊性和特色也最能被学习者直接感知。了解地方文化有助于学习者更快地融入当地生活,同时为学习者了解中国的其他文化内容打下基础。
此外,推广地方文化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各地独特的文化形态可以通过汉语国际教育走向世界,从而增强地方文化的辐射力,带动文化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汉语国际教育地方文化教材编写的思路
(一)明确第二语言文化教学性质,确定文化教学目标
明确第二语言文化教学性质,首先要区分母语文化教学和第二语言文化教学。不同于母语文化教学,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学习者以语言技能的掌握为主要目标,进入中高级阶段后,文化课程可以给学生提供“知其所以然”的机会,激活他们在语言课上的点滴之思,把他们的文化知识系统化。母语文化教学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通过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第二语言文化教学不是文化的专业教育,在教学中应注重文化差异的对比和文化矛盾的碰撞,引导学习者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按照“交际文化”理论,应尤其重视直接影响交际正常进行的文化知识。其根本目标是通过文化知识教学提高学习者对汉语接受、理解和使用的能力。
其次要区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教学与专门的文化知识教学课程。文化因素教学伴随着语言教学进行,是零散的和随机的,教学目标为“知其然”;文化知识教学的目的是解释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以及一些特色的文化知识,包括历史、风俗、地理等。
教材的体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中体现的教学方法都与教学性质和教学目标直接联系,只有明确这些基本问题才能保证教材编写在正确的方向进行。
(二)科学规范文化项目选择,突出地方典型特色
关于文化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从文化教材编写的角度来说,不管用哪一种标准,都必须遵循文化的内部结构和发展逻辑,形成科学严谨的文化教学大纲。除此之外,还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由浅到深地安排文化项目。初级阶段的文化项目以交际文化为主,包括语言交际文化(禁忌、购物、待客等)、非语言交际文化(体态语、礼节动作、衣着打扮、室内装饰、建筑设计等);中高级阶段的文化项目应以文化心理、价值观念的介绍为主。
最后,来华学习的留学生学习动机和目的各不相同,在教材编写上,应明确定位,以满足不同层面的教学需求。教材的趣味性和针对性密切相关,针对性越强,趣味性也就越强。
作为中国文化组成部分的各地地方文化,既具有中国文化的共性,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地方性、文化特定性和环境局限性的特征。地方文化版块应选取地方文化中最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内容,以及学习者能够了解到、接触到、使用到的那部分文化知识。
(三)重视分析学习者基本条件,灵活采用教材体例
文化教材的体例相比较语言教材更为丰富多样,有的分章节介绍,有的按专题介绍,有的采用和语言教材相类似的体例,包括课文、生词、注释、练习等版块。教材体例与教学呈现方式密切相关,不管使用什么样的体例,都应首先和教材的使用者基本条件以及教学目标相符合,文化教材的体例并不具有随意性。
第二语言学习者区别于母语学习者的基本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认知条件两方面。在自然条件方面,第二语言学习者年龄参差不齐、文化程度各异,学习目的和动机各不相同;在认知条件方面,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在已掌握一种语言和文化的情况下学习,并且大部分已具备成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对初级水平的学习者来说,语言各项技能尚在发展初期,对目的语文化知识处在积累阶段,以可感知的表层文化学习为主要内容。在教材体例上应注重扩充学习者的词汇储备,必要时采用注释解释专有文化词汇;在练习形式上应鼓励学习者走出课堂,投入到当地的文化环境中;在呈现方式上可提供图片、报纸、杂志、音乐、电影、博客、微博、书信、日记等不同来源的资料。中高级语言水平的学习者,随着语言技能的发展,其文化知识也有相应的积累,这一阶段的学习者需要对前期的文化知识做系统科学和理性的归纳,以深层文化为学习的内容,在教材体例上应注重突出文化内部的结构和逻辑,注重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差异的揭示。
五、结论
文化教材的编写与语言教材的编写都需要教学大纲作为指导性的文件,使之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在教学内容、教材体例以及所体现的教学方法上,文化教材的编写都不具有随意性,必须与教学目标以及学习者的基本条件相符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不同于母语文化教学,也不同于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教学,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能力,具有严谨科学的内部结构和逻辑。
地方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地方文化教材的编写应在科学的框架下,突出地方特色文化和实用性,成为留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