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鹏 冯松魁
(1.山东省滨州市科学技术局,山东 滨州 256600;2.山东省滨州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山东 滨州 256600)
人类社会正进入数字时代。原有各种物理载体所存储和传输的信息,正在逐步被数字化。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存贮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图书馆亦应运而生。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及其功能的扩展。其特点是收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存储自由化、资源共享化和结构链接化。
在数字图书馆思想发展史上,美国学者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的贡献突出。他于1945年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日后产生了广泛影响的著名论文《如我们所能想象的》(As We May Think),文中提出了用名为Memex的桌面机械以类似于人脑的方式将文献加以存储、连接和检索的构想。他所设想的Memex成为日后绝大部分信息检索项目的试金石,并被尊为超文本技术(Hypertext)的先驱。
1948年,美国数学家维纳(N.Wiener)成为第一个指出电子计算机将能够在图书馆运作中大显身手的学者。
J.C.R Licklider在1965年完成的图书馆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未来的图书馆》(《Libraries of the Future》)中敏锐地意识到在图书馆馆藏中使用数字存储技术的优越性。他提出的“关联索引”(associative indexing)及其他富于创新性的计算机检索概念,成为60年代中后期一些试验性示范项目探索的重点之一。
1978年,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兰卡斯特(F.W.?Laneaster)发表了《走向无纸的时代》(《Toward Paperless Information Systems》和《电子时代的图书馆与图书馆员》(《Libraries and librarians in an age of electronics》)两部论著,描述了电子图书馆的面貌和前景。
1979年,英国不列颠图书馆的哈利(A.J.?Harley)提出了“虚拟图书馆”的概念。
1988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伍尔夫(W.Wulf)撰写国际合作白皮书,正式提出了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人员给出一个较为抽象的数字图书馆定义:一个数字图书馆是若干联合结构的总称,它使人们能够智能地和实实在在地存取全球网络上多媒体数字化格式存在的、为数巨大的且仍在不断增多的信息。
1.低成本
对于信息本身来说,纸张是其传统的载体。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又开发出了新的信息载体——磁盘和光盘。数字图书馆主要就是以磁盘和光盘作为信息载体的。磁盘和光盘的采用,大大降低了信息存储、加工和传播的成本。
2.利于保护珍贵书籍
数字图书馆即可实现图书的多人借阅,又可以保护图书原件,有利于图书的长久保存。
3.信息储存空间小
数字图书馆把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储存在磁盘或光盘里,与纸质资料相比所需存储空间很小。如今,磁盘容量动辄以T为单位。一个容量为2T的磁盘理论上可以存储10万本100万字的纯文字书籍。现在流行的一个8G U盘,理论上可以存储400本100万字的纯文字书籍。
4.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2009年全国出版图书、期刊、报纸折合用纸量624.95万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无疑将极大地减少纸的用量。这不仅节约了宝贵的森林资源,而且减少了造纸废水和印刷油墨对环境的污染。
5.信息查阅、检索方便
普通图书馆因为馆藏、读者对象与地理位置的限制,服务的人数和时间受到很大的限制。而数字图书馆不受资料实际存放位置或副本数量的制约,允许多个读者在其权限内随时查阅信息,从而实现了用户最便捷地获取知识,图书馆最大限度地提供便捷。
6.信息丰富、全面
信息利用共享化作为数字图书馆的一大特点,其共享化的广度与深度是传统图书馆所无法比拟的。数字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可以将异地资源本地化,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利用共享化特点体现出了跨越地域的资源无限特征。
7.信息提供知识化
与传统图书馆不同,数字图书馆已经开始实现由文献的提供向知识的提供转变。数字图书馆将图书、期刊、照片、声像资料、数据库、网页、多媒体资料等各类信息载体与信息来源在知识单元的基础上有机地组织并链接起来,以动态分布式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数字图书馆信息提供的知识化,将为广大读者建立起“知识水库”、“学术银行”、“数据仓库”。
1994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宣布耗巨资建立国家数字化图书馆,并于1995年在华盛顿召开了网络信息联盟会议,共有l6个图书馆加入了信息联盟。1995年秋,美国国会图书馆正式启动了国家数字图书馆项目(NDLP)——“美利坚记忆”。美国的行动推动了世界范围内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世界各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巨额研发资金,推出各自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并加以实施。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英国的“存取创新计划”和电子图书馆计划、法国的数字图书馆项目、日本关西图书馆计划、韩国的国家数字图书馆计划、加拿大的数字图书馆计划、新西兰的“国家知识遗产文档数字化”项目、新加坡的“无边界电子图书馆网络”、俄罗斯的“电子图书馆计划”和“俄罗斯记忆”等。
在我国,从1995年开始,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复旦、华南理工等高校图书馆开始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数字图书馆的研究。1997年7月,由北京图书馆、中山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深圳图书馆、辽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文化部文化科技开发中心共同承担实施的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CPDLP)项目,成为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开始的标志。1998年10月,文化部与国家图书馆启动的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标志着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2000年4月5日,在国家图书馆召开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标志着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开始启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中文数字图书馆已达数百家之多。比较有影响的如: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http://www.nlc.gov.cn)、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http://www.csdl.ac.cn)、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http://www.nstl.gov.cn)、上海图书馆数字图书馆(http://www.digilib.sh.cn)以及以中央党校为核心的党校数字图书馆系统,以CALIS、CADAL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系统,CNKI数字图书馆(http://www.cnki.net)等。
数字图书馆能否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其数字资源是否丰富及其开放程度。数字资源越丰富,开放程度越高,越便于人们查阅,越能发挥数字图书馆的作用。然而,数字图书馆作为一种新的信息组织形式,其信息服务呈现出广泛和快捷的特点,在方便了信息传播和利用的同时,也使得相关的版权保护的主体、客体以及权利使用方式变得异常复杂,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开放性要求与版权保护要求之间存在矛盾。妥善合理地解决版权问题成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个难题。在建设数字图书馆过程中,一方面要使版权人的权益得到合理保护,另一方面,也要保证读者能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和知识。现行的版权法规已无法满足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要求。
资源共享是对数字图书馆的基本要求。而实现共享的前提条件是资源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这涉及到数字化资源加工、资源整理、资源描述、资源组织、资源互操作、资源服务等各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各数字资源建设单位都从自身目的和现实条件出发,自主开发数字化信息资源,结果是大量的数据库及电子出版物结构不兼容,各自建设的数字资源在用户检索界面、检索语言和管理系统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造成各系统之间难以相互应用,互操作性差。可以说,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能共享的问题,绝大多数是因为没有建立和执行统一的标准造成的。
由于没有全国性的宏观规划和布局,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各方都从各自的资金、技术、人员素质、信息储量等条件出发建设自己的数字资源,由于开发目的、技术基础、运行手段都各不相同,各自建立的数字化资源难以相互沟通和相互应用,使得没有数字化资源的机构也不得不进行自己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从而造成了严重的重复建设。后果是一方面浪费了存储空间,增加了系统的维护费用,也浪费了资源建设者的时间,另一方面使用户在获取信息时不得不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甄别从多个系统中搜到的同类信息。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数字资源建设的重复率高达90%以上。只有建立统一的标准,才可以协调各个单位的资源建设,使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图书馆或个人,只要符合统一的标准,所建设的数字资源就可以非常方便地实现共享,从而避免重复建设。同时,制定和执行统一的标准还有助于数字图书馆相关软件的开发,使得数字图书馆能够在拥有统一的数字资源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信息挖掘、知识查询、智能处理等工作,否则会在数据的转换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版权相关法律建设的目的是在版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找到一个利益均衡点,既能使版权人的相关权利得到保护,激发版权人的创作热情,又能保证公众获得信息的权利,促进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版权保护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是数字图书馆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法定许可制度是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不经过版权人的许可而使用其作品,但应向版权人支付报酬的制度。《伯尔尼公约》及我国《著作权法》都确立了法定许可制度。为了便于实行法定许可制度,可推行版权集体管理制度。
对数字作品的版权保护除了依靠完善的法律制度外,还应加强技术保护的力度。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种盗版与非法复制行为的发生。例如,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水印加载技术、信息智能识别技术、访问控制技术、防泄密技术、信息跟踪技术等。
标准和规范是数字信息共享和相互使用的基础。在进行数字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应多借鉴发达国家数字资源建设的经验教训,制定并切实执行统一的适合我国数字资源建设的资源描述、标识、查询、交换和使用的标准规范及法规。令人欣慰的是,2010年5月27日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和服务联席会议第十次会议发布了《数字图书馆服务政策指南》和《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指南》。希望在统一标准和规范的前提下,由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统一领导和组织全国的数字资源建设,利用行政和财政手段,充分调动各机构和组织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优势,分工协作,避免重复建设。
对那些已建成的非标准格式的资源数据,不能也不应该束之高阁,而是要加以充分利用,以尽可能地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这就需要开发相关的技术,或是对非标准格式的数据进行转换,或是解决异构系统的兼容问题。
数字图书馆对图书馆员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所需要的是既懂图书馆学、情报学又懂英语、计算机、网络、网上资源检索技巧及相关专业技术的综合型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胜任为用户提供优质信息服务这一职责,才能称其为合格的数字图书馆馆员。
数字化革命和互联网的大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各个层面。在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推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数字图书馆适应了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数字图书馆不仅是一个巨大的知识仓库,具有海量的信息,还具备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提供知识化等的特点,可以方便、快捷地为人们所利用,从而不断地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目前,世界范围内正在掀起数字图书馆建设高潮。我国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和建设,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广大的图书馆、科技情报以及计算机界的从业人员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高文,刘峰,黄铁军等,数字图书馆:原理与技术实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邓香莲,数字图书馆研究起源及概念内涵分析,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1:18-19
[3]麻利民,基于INTERNET信息视域下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思考,老区建设,2010.10:54-55
[4]梁钢,国内外数字图书馆发展研究综述,淮阴工学院学报,Vol.12 No.4,2003.8:86-87
[5]乐红丽,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及其走向,云梦学刊,Vol.30,No.1,2009.1:154-155
[6]蒋晓艳,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建设问题浅探,图书馆学刊,2010.5:52-53
[7]数字图书馆,2011.9.21,http://baike.baidu.com/view/81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