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燕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杭州 31001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域下高校党校教学创新模式的实施路径研究
王惠燕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杭州 310018)
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域下高校党校教学的变革要求与策略应对,研究探索党校教学创新模式的实施路径。在党校教学中引入团体辅导技术,分析该教学模式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组织四个层面的策略。教学实践表明:应用该模式提升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党校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但采用该教学模式需优化师资队伍、教学设施以及教学培训计划。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团体辅导技术;教学模式;高校党校教学
高校党校是加强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阵地”和“熔炉”。传统的高校党校课堂教学主要采取认知教学模式,强调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传授,教学形式上以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和学习为主,故存在教材内容陈旧化、知识内容教条化、教育手段单一化、教师主体化和学生边缘化以及教育机制落后、缺乏个体关注、忽视实践教育等不足,在当今价值观多元化的自媒体时代,传统高校党校急需创新教学路径。笔者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观为理论依据,在高校党校教学中引入团体辅导技术,探索创新党校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与应对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主张“知识”是“包括了他人存在的社会场中交流的结果”,知识的累积或生成是个体大量心智的复杂交互、作用并重新建构经验的结果。该理论主张知识由个体经验重组和建构而成,强调学生为主体,重视对话学习和实践经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观为高校党校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视角和新要求,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层面:知识建构由“单向传输”向“系统建构”转型,教学组织由“教师主导”向“对话学习”变革,教学方法由“讲授灌输”向“实践体验”嬗变。
(一)知识建构:由“单向传输”向“系统建构”转型
课程教学被视为一个复杂、多元和不可预测的开放系统,课程教学是师生团体共同建构知识和价值观念的过程。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权威容易持怀疑和批判态度,而对朋辈的经验与理解更容易采纳。因此,基于团体的党校教学知识建构的转型有利于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认同和接纳,在团体存在中获得当代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和政治认同,有利于顺利实施高校党员质量工程、先锋工程和人才工程,解决个别学生和党员政治信仰不坚定、入党动机不端正等理想信念问题,帮助学生党员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和党情,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历史荣誉感和时代责任感,将入党与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创造糅合共生。
(二)教学组织:由“教师主导”向“对话学习”变革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观重视对话和语言在学习中的作用,强调“真理不是在个人的头脑中产生,而是在对话交流中追求真理的人们之中产生的。”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互动中建构个人理解,“当教师把自己的加工强加给学生的时候,我们就剥夺了学生创造知识和理解自身的机会。”这就要求学习的过程要由教师主体的“线性的单向独白”走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的对话学习”,从学生被动式的个体学习走向师生合作式的经验建构。有效的对话和语言需要有真诚、平等、和谐的关系为基础。乔治·华盛顿·卡弗提出:所有学习的过程都是理解关系的过程。在党校教学中,这种关系表现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课堂环境的关系、教师与教学资源的关系以及学生与教学资源的关系等。传统党校教学一般为大班教学,学生之间互动较少,又因为采用短期的集中学习,因此不容易形成一种合作对话关系,不利于有效学习。新型的党校教学模式必然要求重视良好关系的建构,致力创建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教师与学生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教学方法:由“讲授灌输”向“实践体验”嬗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观主张教学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建构新经验和新知识,认为课堂教学本质上是“以对话为媒介的交互作用的文化实践活动”。传统的高校党校教学缺乏与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体验的知识与经验的有效衔接,知识传授停留在说教层面,缺乏实践体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解读。当前不少大学生虽然入党愿望强烈,但入党动机还不够清晰,入党时缺乏对组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党校教学就是要借助实践体验的教学手段,端正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激发党员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提升党性修养,催化“最后一公里”的思想上入党。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主张知识的建构过程,重视情境与师生对话。为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搭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经验的平台,笔者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党校教学中引入团体辅导技术,构建有利于互动、对话、实践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重视在团体活动和专题讲授相结合下重构学生的知识与经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与信念。
(一)团体辅导技术引入高校党校教学的适用性
团体辅导指通过在团体中创建一个信任、合作的团体氛围,引导成员围绕中心议题,在互动中自由表达和分享多样化的观点和感受,“并产生思想碰撞和获得内心感悟,从而达到澄清观念、提升认识、改变行为、促进人格健康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的组合,具共识、互动和规范三个要素。团体辅导或团体工作是在团体中藉着人际互动以帮助个人的历程。透过团体历程进行学习,既真实又有价值。这种学习包括“了解自己”、“改变自己”和“实现自我”。团体辅导的目标共识、互动对话和规范契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课程观的相似性为优化高校党校教学提供了可能性。
高校党校教学的对象是基于知识和年龄相仿的成员构成,具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因此具备同质性和结构性的团体特征。党校教学是以团体动力为依托,借助团体成员的互动对话,解构旧经验并重构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党校学生可视为一个成长性团体,团体成员以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过在党校学生团体中的学习互动,促进学生对自我“三观”、“四信”、国情党情、党风廉政和党史等的了解,增强学生党员的政治意识和党性修养,改变个体的认知与日常行为,创造与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所以高校党校教学与团体辅导具有功能上的一致性和工作原理的相似性。
(二)团体辅导技术引入高校党校教学的运用
笔者以某高校二级学院分党校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26名学生和预备党员培训班的4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哲学思维与团体辅导技术整合于党校课程的教学设计,探索高校党校教学中的变革路径。
1.教学形式:“团体活动”与“专题讲授”相结合
詹姆士·柯默曾说: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话,学习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良好的团体氛围和团队成员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对党校教学成效显得尤为重要。在党校第一次课程中可以以“OYE!”、“我们是一家人”等游戏拉近学生距离、建立良好团队关系。指导者通过活动组建学习小组团队(根据学生人数,每队3~7人不等),指导每个团队起队名、设计队徽和口号。要求每位成员都必须参与其中的团队任务以提升团队凝聚力。团队的形成、建立、维持和结束都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设计教学计划时要注意团体的起承转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设计教学环节,将“团体活动”与“专题讲授”环环相扣,互为滋养与补充。如“党在我心中”、“党旗飘飘”、“我心目中的优秀党员”、“我为什么入党”等团体活动,可以结合党校优秀教师的专题讲授如“党的根本宗旨与指导思想”、“端正入党动机”和“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等主题展开。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糅合了红色主题的团体活动后学生在专题讲授的听课中更加专注、投入,课堂的学习氛围相比传统党校教学有明显进步,“手机党”现象基本消失。
2.教学内容:“碎片知识”与“文化实践”相结合
传统党校教学采取的是认知教学,引入团体辅导技术可以将碎片化的知识与文化实践相结合,达到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体化。高校党校教学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一为“三观”,即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二为“四信”,即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牢固树立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牢固树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坚定不移地信任党和政府;三为国情党情,就是要帮助学员认清国家发展形势和党的基本情况;四是党风廉政;五为党史,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党建设和发展的艰难历程。当代大学生处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网络化时代,理想信念教育如果停留在认知层面的教学,容易被社会负面信息影响,因此党校学习需要深度强化其在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性,党校教学的“文化实践”就视为一种路径选择。如党校教学中“党的光辉历程”专题讲授结束后,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文化实践活动。例如艺术类的学生擅长绘画,可以在讲授结束以后安排以“我心目中党的发展历史”为主题的团体活动,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学生心目中对党的奋斗历程的情感认识,再引导学生思考结合今天的幸福生活,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等问题,并将学生的承诺转移到现实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落到实际行动。非艺术类学生也可以采取贴画报、拼图以及小组合作绘画做海报等形式来表现对党史的认识。其他主题如党的廉政教育,既可以以漫画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也可以通过观看优秀的爱国影片,让学生在团队里充分讨论,再以小组为代表在大团体中分享,避免了个别学生的焦虑与害羞,也促进了每位学生的思考。讨论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如“在影片中我看到了什么?影片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什么?对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启示?对我未来要加入党组织有什么新的启发?如果我是影片中的主人公,我会怎么做?结果会有什么不一样?”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用这样的团体讨论形式不仅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中有存在感,也能让学生更多地吸收朋辈优秀学生的思想和观点,让学生在学习中看到差距和努力的方向,也在讨论和分享中澄清了对党的认识,端正了入党动机,强化了入党愿望,促进了党性修养的提升。
3.教学管理:“隐性课程”与“显性教学”相结合
隐性课程是指没有被列入教学计划,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文化要素的统称,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学生所处学习环境中的一切社会、物质和文化等因素都是隐性课程中的元素,都会对学生在学习环境中的知识、价值取向、信念和规范等形成非预期或非计划的育人效果。如果把课程教学看作一个学习系统,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室、桌椅等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都可能影响教学成效。创新的党校教学模式重视隐性的教学管理,在显性的教学计划之外引入了“天使与主人”、“能量加油站”、“天使成长之路”等游戏与环节。“天使与主人”为学生免费提供明信片以传递小天使的祝福,有效地提升了团体的凝聚力与“场”的温度;“能量加油站”用海报为每位学生画出能量柱,由学生自主勾画今天的能量情况,为学生的学习打气加油;“天使成长之路”设计于党校结业典礼,学生分成两列纵队,双手抱胸闭目走向天使成长之路,两边同学悄悄送上祝福,教师在路的尽头为学生颁发结业证书。另外如在教室周围贴上每个小团队设计的团队海报,设计各个团队之间的积分比赛并为最终获奖的团队颁发奖品等,都是良好的隐性教学的管理手段。
4.教学组织:“自主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
传统党校教学往往受限于师资、场地以及时间等原因,教学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授课时间和教学空间的临时调整和变动,分散时段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把握要旨和融会贯通,不利于创建真诚、合作、接纳的学习关系。新型党校教学模式一改以往相对分散的教学时段,将学习相对集中在一个连续和固定的时间和空间,营造一个持续不间断的“场域”,为集中学习创造良好的团体氛围。由于党校教学课时有限,对话与讨论式的教学耗时较长,新型党校教学将党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针政策以及爱国影片的鉴赏等内容设计在自主学习环节,将党的最新方针政策和时事热点等内容集中在团体中学习、邀请专家做专题讲授,有助于提高学习实效。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开放式探究学习,既能发挥集体的影响,又注重个人独立的探究,既符合当前处在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现状,又符合党校教学的实际需求。杜威主张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新型党校教学强调学生已有的主观知识与经验,强调课程的开放性与生成性。自主学习与集中的团体分享相结合,让学生分别在小组和大组里表达思想、分享观点,有利于促进课程教学活动的丰富性与生成性,使学生在团体活动中结合自主学习的经验,在团体分享交流中重新建构自我知识、党情和国情知识,建构新的态度、情感和经验,激发学生个体行为的内在价值与动力。
(三)引入团体辅导技术的党校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
创新的党校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一致欢迎,被邀请授课的教师也对创新的党校教学模式给予了极大的肯定。笔者引用团体辅导技术创新党校教学实践中,对43名预备党员培训班学生和26名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生进行了课程的满意度调查。
相对于传统的党校教学模式,在预备党员培训班43名学生党员的意见反馈中,95.35%的学生表示更喜欢“本次团体活动形式和专题主讲相结合的党校教学形式”;100%的学生认为“形式新颖,寓教于乐,个人非常喜欢”;100%的学生认为 “有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了解,非常好,有一种亲切感和归属感”;69.77% 认为“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83.72%认为“比传统的理论讲授更吸引人,效果很好”;76.74%认为“对党员的政治身份有了更全面和客观的认识”;81.4%认为“对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有了更多的思考”;69.77%认为“较好地激发了我对党的热爱和使命感”;72.09%的学生认为对“‘为什么入党’、‘入了党做什么’和‘怎么做’的议题有很大帮助,更全面地了解到自己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和使命”;74.42%的学生认为创新的党校教学模式相比传统党校教学对于提升自己的党性意识和党性修养“有明显成效”;93.02%的学生认为“学习效果与传统的党校教学模式相比成效非常显著”。在对本次教学活动的满意度调查中,学生印象最深刻的教学活动排名前三位的是“破冰环节(55.81%)”、“盲行之旅——党的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3.49%)”和“党员的先进性与纯洁性(46.51%)” ,其中前两者都是团体活动,后一个是专题讲授形式。
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满意度调查中,100%的学生认为更喜欢“本次团体活动形式和专题主讲相结合的党校教学形式”;100%的学生认为“形式新颖,寓教于乐,个人非常喜欢”;96.15%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了解,非常好,有一种亲切感和归属感”;100%的学生认为“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73.08%的学生认为团体活动形式的教学对我“有很大帮助,端正了我的入党动机”,26.92%的学生认为对于“端正入党动机”“有一定帮助”;84.62%的学生认为“学习效果与传统的党校教学模式相比成效非常显著”。对于新型党校教学模式,84.62%的学生认为“比传统的理论讲授更吸引人,效果很好”;69.23%认为“原以为党课是很严肃的,但是发现党课也是可以如此活跃和温馨的,更加坚定了入党的决心”;69.23%的学生认为“对入党有了更多的思考”;65.38%的学生认为“较好地激发了我学习党务知识的热情”。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观为理论指导,引入团体辅导技术,采取专题讲授、实践体验和情境教学相结合的新型党校教学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党校教学效果,对牢固树立当代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提升党校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方面都有显著成效。
相对于以认知教学法为主的传统党校课程教学模式,新型的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课程观为指导、整合团体辅导技术的党校教学模式极大地增强了党校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但在实践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党校师资队伍的素质有待优化
一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课程观重视对话与语言的作用,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平等、合作、真诚、接纳的教学态度,要充分接纳每一位学生的不同知识与经验,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信仰,将多元的文化理念融合至个体与社会的终极价值,糅合至党的政治纲领、路线与方针政策,这对教师的教学知识、教学理念、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等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知识的分化和专门化趋势高度发展,党校教学内容的不同主题必然要求有不同的师资来承担教学任务,需要善于应用团体辅导技术的专职教师负责党校教学的整体设计、管理、组织与实施,这对高校负责党校教学的组织员队伍的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学设施环境的软硬件有待优化
教学设施环境包括教学场所和教学用具。教学设施是否完备、良好,直接关系到整个党校教学环境的质量和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相比传统党校教学的班级授课,新型党校教学模式需要有移动式的桌椅、较大的活动空间、相对充足的画笔和白纸等教学道具,在培训班学生的人数上也有一定限制,学生人数以20~50人为宜。笔者组织党校教学中,在课间休息时间会播放受学生欢迎且弘扬主旋律的“红歌”来营造红色文化环境,并在团体活动中用大家都喜闻乐见的音乐艺术唱响红歌,用音乐熏陶与净化学生的心灵,这些都对教学设施的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教学培训计划的设计
首先,团体活动式的教学计划比传统党校教学需要更长的教学课时以及相对集中的教学时段,但现行的高校课程选修制度导致不同学生的业余时间不一,连周末也有个别学生有部分选修课的教学安排,因此在教学计划与课时安排方面存在一定冲突,难以周全所有学生。其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观重视在对话中重构知识与经验,这要求教师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畅所欲言,做到充分的对话与沟通,这必然导致每一次教学环节的讨论与分享耗时较长,造成教学课时与教学实效之间的冲突,需要党校教学的组织者统筹全局,合理调配,兼顾教学质与效的平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引入团体辅导技术的教学模式值得在高校党校教学中推广,但团体活动式的党校教学模式也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如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环境、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保障等都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1] 钟启泉.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6(8):12-18.
[2] 威廉·G·坎宁安,保拉·A·科尔代罗.基于问题的方法[M].赵中建,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20.
[3]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4] 吴武典,洪有义,张德聪.团体辅导[M].台北:心理,2010:5.
[5] 何玉海.课程改革中隐性课程的作用不容忽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34-36.
[6] 任京民,刘兆宇.试论自主学习的高校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6(17):135-136.
[7]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7.
(责任编辑:康 锋)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Teaching Innovation of Party School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WANGHuiyan
(School of Art & Design,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reform requirements and strategies of party school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and studies the path of party school teaching innovation mode. Group guidance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 in party school teaching, and the strategies of this teaching mode at four levels (teaching for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teaching organization) are analyzed. The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such mode improves teaching effect, and enhances the attraction and effect of party school course teaching. But,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eaching team, teaching facilities and teaching training plan before this teaching mode is applied.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group guidance technology; teaching mode; the party school teaching
10.3969/j.issn.1673-3851.2016.12.012
2016-07-19
浙江理工大学基层党建创新项目(DJ201502Z);浙江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Y201329886)
王惠燕(1981-),女,浙江浦江人,讲师,主要从事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G641
A
1673- 3851 (2016) 06- 0580- 05 引用页码: 12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