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勇静 石俊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常见病,临床上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剧烈的心前区持续疼痛和组织坏死引起的全身反应,心率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给患者带来痛苦并严重危及生命,一旦诊断心肌梗死,要认真细致观察病情,配合医师进行抢救,做好心理及基础护理,提高心肌梗死治愈率,降低病死率,严谨、周密的护理措施实施是抢救心肌梗死成功的重要保障[1]。所以,做好护理工作显得特重要,现将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急性心梗的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停止一切活动,患者卧床休息可以降低新陈代谢,减少组织对氧的消耗,减轻心脏负担。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防止不良刺激,护理操作要尽量集中完成,告诉患者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缓解疼痛。一切活动如洗漱、饮食、翻身、大小便等均应在床上进行,并由护理人员协助。做好口腔护理,2次/d,使口腔保持清洁,预防口腔炎,促进食欲。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由于心肌功能的下降,心肌供血不足,再加上长时间卧床,胃肠蠕动减弱,消化功能降低,因此饮食上应选择适合患者口味的低脂低钠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少量多餐避免饱食及有刺激的辛辣食物,强调低热量同时戒烟戒酒,合理指导患者饮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饮食上的注意事项,以减轻心脏负担。
病初期,应少食多餐,以流质为主,指导患者在前3d多进食牛奶、果汁、蛋汤等流质,并避免过冷或过热的膳食;待症状缓解后可改为半流质饮食,如粥、面条、芝麻糊等。随着病情好转,可适当增加半流食,并逐步增加热能。饮食多以低脂、低盐、低胆固醇、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如含适量维生素的青菜、水果和豆制品等,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如浓茶、咖啡。恢复期应少量多餐,进食过多可增加胃肠道血流量而使心脏负担加重,宜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如鲜鱼汤、去浮油的鸡汤等,告诫患者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肥肉和巧克力等。一般建议低盐饮食,尤其对有心功能不全和高血压的患者,应限制钠盐的摄入,同时记录出入水量。另外,注意钠、钾平衡,适当增加镁的摄入,以防止或减轻并发症,尤其是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膳食中钠、钾、镁的摄入,应据病情随时调整。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入院予持续氧气吸入,尽早的低流量氧气吸入,因为心脏对缺氧十分敏感,一旦缺氧即发生心肌损伤。所以通过氧气吸入可增加心肌血氧供给,改善心肌缺氧,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控制心肌梗死范围扩大,鼻导管给氧时,氧流量均匀,为2~3L/min维持。病情稳定后改为间歇吸入,氧流量为1~2L/min,然后再渐渐改为必要时吸氧。并更换消毒鼻导管1次/24h,保持导管通畅,在吸氧期间,护理人员要注意患者鼻腔的清洁护理,保持鼻腔通畅,经常查看管腔的通畅及鼻腔是否通畅并掌握好氧流量,以确实保证氧的吸入[2]。
血压监测心源性休克也是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及时发现是争取抢救的关键。因此临床护理时,首先了解患者的基础血压,严密的监视、观测血压的变化(起病前有原发性高血压的,血压可降至正常;起病前无高血压的,血压可降至正常以下),通过对血压、脉搏、呼吸、神态、尿量等的密切观察,结合患者出现血压降低后的具体表现,如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出冷汗等症状,判断患者是否处于休克状态,并给予积极抗体克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致死的重要原因是室颤、心源性休克和左心衰竭,死亡发生在发病后6h内的其死因大部分是室颤。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逐年明显下降的事实证明:床边连续心电图监测及全面的护理观察可以及时发现危险征兆,控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对发病1周内尤其是最初24h的患者是至关重要的。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作往往引起患者心理压力大,焦虑不安,情绪激动,常有恐惧、忧郁、愤怒、绝望的心理变化。这些异常思想情绪会直接影响血压和心脏变化,甚至加重了心肌的缺血缺氧。因此需根据患者不同的思想情绪做好说服教育,指导患者自身心理调节,使他们摆脱忧虑,稳定情绪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对精神过度紧张的患者,遵医嘱应用镇静剂,口服安定片,同时给患者建立起一种新的有利于疾病康复的心理环境。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发病突然,并伴有剧烈心前区胸痛、压榨感,烦躁不安等症状,可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心脏负荷,剧烈疼痛可引起反复性症状,动脉收缩,加重坏死的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诱发心力衰竭和休克、心衰或心脏骤停,所以疼痛时要尽快止痛,可给予杜冷丁或吗啡止痛。同时密切观察呼吸、面色的变化,以防止药物对呼吸循环的抑制。因此及时有效的给予镇静、止疼对缓解病情有重要作用。同时要指导患者在疼痛时,不要紧张,不要用力屏气。
大、小便的护理,是急性心梗患者护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无论急性期或恢复期的患者常因便秘排解困难而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可能因此而发生猝死。首先应向患者宣传便秘和用力排便的危害性,加强饮食护理,保持大便通畅。指导和训练定期在床上排便的习惯。尽量消除患者的过度紧张和恐惧心理,以免影响排便,必要时遵医嘱服用缓泻剂。排便时护士应在床旁严密监护心电图和血压情况,保证排便安全。
1.评估患者排便状况:平时有无习惯性便秘,是否已服通便药物,是否适应床上排便等。
2.心理疏导:向患者解释床上排便对控制病情的重要意义,指导患者不要因怕弄脏床单而不敢床上排便,或因为怕床上排便而不敢进食,从而加重便秘的危险。患者排便时应提供屏风遮挡。
3.指导患者采取通便措施:如进食清淡易消化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每日清晨给予蜂蜜20ml加适量温开水同饮;适当腹部按摩(按顺时针方向)以促进肠蠕动;遵医嘱给予通便药物等。嘱患者勿用力排便,病情允许时,尽量使用床边座便器,必要时含服硝酸甘油,使用开塞露。
根据患者的心理、生活环境、文化程度、个性等因素进行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有紧张、恐惧的心理,应做好解释工作,使其尽快适应环境,稳定情绪,配合治疗。向患者的讲解病情的演变,讲清病情稳定后要适量活动,开展疾病知识教育,包括心理教育、作业治疗、恢复工作、控制诱发因素、防止复发及紧急情况下的临时心肺复苏术。通过健康教育,改变健康行为,真正实现患者参与疾病的自我护理。使患者逐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与患者的情绪紧张、是否就诊及时、一般医学保健知识缺乏、生活护理不当有直接关系,对患者加强观察,精心护理,从而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因此,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指导对提高治愈率,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在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下,使患者得到了必要的医疗护理知识的教育,从而提高了自我保健能力,促进疾病康复及防止疾病复发[3]。
总之,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和治疗手段的进展,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的病死率已逐年下降。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个体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使用适量的止痛镇静药物,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本疾病,做好康复指导,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从而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1] 朱爱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体会[J].医药与保健,2013,12(11):98.
[2] 刘起芬.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8):23-25.
[3] 张宏芳.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