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平
微创截骨矫正术治疗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
黄建平
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手足外科,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目的 系统地探究在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崎形的治疗中应用微创截骨矫正术的实际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崎形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微创截骨矫正术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是33~64 min ,平均为(45.2±4.4) min ;手术后的随访记录显示,在对患者行摄足正侧位 X 线片检查发现,20例患者中,足踝关节功能恢复为优的例数是8例,良为11例,中为1例,差为0例,优良率是 95.0%;手术前,患者的疼痛评分为 (6.4±1.3) 分,手术后患者的疼痛评分为 (4.3±1.5) 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手术后,本组患者均不存在切口感染并发症或者复发现象。结论 在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崎形的治疗中,创截骨矫正术的价值显著,可普及。
拇外翻;小趾内翻崎形;微创截骨矫正术
在临床上,拇外翻的发病原因往往是先天遗传,部分患者的致病原因也可能是后天姿势等,患者的病理表现为趾长轴与跖骨长轴之间的夹角超过了15 度[1],需要及时地给予治疗,否则便会累及附近关节组织,并引发小趾内翻畸形等多种并发症,导致跖骨头下出现剧烈疼痛症状。近些年来,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截骨矫正术在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崎形的治疗中的应用范围逐渐地扩大,为了进一步明确这一术式的应用价值,我们回顾性研究了我院收治的20例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崎形患者的资料,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4年7月~2016年1月,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崎形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是38~53岁,平均年龄是(43.3±2.1)岁,病程是6个月~4年,平均病程是(2.1±0.4)年;伴有拇囊炎疼痛的患者共计17例,伴有小趾囊炎疼痛者的患者共计18例,合并跖骨头下胼胝疼痛的患者共计13例,合并有第4、5 趾间胼胝疼痛的患者共计9例。
1.2 方 法
取患者的仰卧位,确保患者的双踝上方的 5 cm在手术中始终悬于床边;常规进行消毒铺巾后,对患者行局麻,待麻醉起效后,选取近节趾骨近端内侧部位,并借助于15 号小圆刀行长度为1cm左右的手术切口,确保切口直至患者的趾骨骨膜;按照由远端向近端的原则,术者借助于骨膜剥离器对关节囊进行分离,并要借助于削磨钻磨去跖骨头内侧的骨赘;选取第1跖骨颈内侧部位行切口,长度为0.3cm 左右,确保切口直至跖骨;术者借助于削磨钻作一斜行截骨,并要注意将截骨远端跖骨头向外侧推移1 个骨皮质,同时需要确保截骨远端向跖侧有效地移位[2];针对合并有跖趾关节脱位的患者,需要给予复位处理;针对外侧关节囊存在严重挛缩的患者,由于复位跖趾关节存在较大的难度,可以首先在患者的第 1 跖趾关节外侧行手术切口,长度为0.3cm 左右,然后行外侧关节囊松解;术者将患者的足内旋、小趾外侧朝上;选取患者的第5趾骨近端外侧部位行手术切口,长度为2mm 左右,切口需要直至骨膜,然后对关节囊进行分离,并要及时地借助于削磨钻磨去跖骨头外侧的骨赘;选取患者的第5跖骨颈外侧部位行手术切口,长度为2mm左右且需要直至骨膜,借助于削磨钻在患者的第5跖骨颈横行截骨,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将截骨远端跖骨头向内侧推移 1 个骨皮质;手术结束后,使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对患者的切口反复冲洗,然后以直径为2cm的中号绷带卷作为分趾垫并将其置于患者的第 1、2 趾蹼间,以直径为1 cm 的中号绷带卷作为分趾垫并将其置于患者的第 4、5 趾蹼间[3];与此同时,绷带绕过患者的踝关节行常规“ 8 ”字形包扎处理,术者需要将患者的足拇趾固定成内翻位,与此同时需要将其小趾固定成外翻位;术者借助于胶布条妥善固定患者的第 1、2趾蹼间以及第4、5 趾蹼间,并要借助于规格为10cm×20cm 的宽胶布环形固定患者的前足,然后需要借助于外套弹力网套加强固定效果;在手术后,要及时地为患者摄足正侧位片,以确定截骨矫正的实际效果。
1.3 观察指标
使用关节评分系统[4]对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系统中包括疼痛症状、力线和关节功能3部分组成,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足踝关节功能就越好,分为优、良、中、差4级;使用VAS量表[5]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满分为10分,得分越低,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9.0 软件,以(x!s)表示本研究中的计量资料,并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如果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患者的手术时间是33~64 min ,平均为(45.2±4.4) min ;手术后的随访记录显示,在对患者行摄足正侧位 X 线片检查发现,20例患者中,足踝关节功能恢复为优的例数是8例,良为11例,中为1例,差为0例,优良率是 95.0%;手术前,患者的疼痛评分为 (6.4±1.3) 分,手术后患者的疼痛评分为 (4.3±1.5) 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手术后,本组患者均不存在切口感染并发症或者复发现象。
拇外翻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并不罕见的足部畸形病症,其发病的具体原因包括两种:一种是足部解剖结构存在先天性缺陷,另一种是常穿高跟尖头鞋[6]。在拇外翻疼痛的治疗中,手术治疗比较常用,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并能够及时地矫正畸形。截至目前,常用于治疗拇外翻的术式有:(1)截骨术。包括远端截骨、骨干截骨和近极端截骨等术式。(2)远端软组织手术。这一术式主要是将内侧外生骨疣切除,并切除松解外侧结构,同时需要辅之以内侧关节囊修补术。(3)局部关节固定术。但是由于上述术式的手术创伤往往较大,并且术后需要长时间行内固定,所以会增加患者的痛苦,也会延长患者的术后康复时间,与此同时患者在治疗中也容易出现复发现象,所以临床疗效难以满足实际需求[7]。
本研究中,20例患者均应用微创截骨矫正术,这一术式的切口小、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所以已经逐渐成为治疗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崎形的常用术式[8]。治疗后,20例患者均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且不存在感染并发症或复发现象,提示,在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崎形的治疗中,创截骨矫正术的价值显著,可普及。
[1]谢鸣,李静.微创截骨治疗(足母)外翻合并小趾内翻的临床疗效观察[C].//第十六届全国足踝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154-154.
[2]杨评山,陈学武,潘光杰,等.足拇外翻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9):29-31.
[3]韩金昌,温建民,孙卫东,等.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拇趾外翻临床应用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0):1132-1134.
[4]周炜,蔡俊丰,袁锋,等.不同截骨方式矫正足拇外翻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10):935-937.
[5]龚浩,桑志成.拇趾外翻X线片观测指标及应用进展[J].中国骨伤,2013,26(2):171-174.
[6]龚浩,桑志成,温建民等.拇趾外翻足负重位和 非负重位下X线测量指标与跖骨头下疼痛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骨伤,2014,27(4):303-307.
[7]贺金国,陈涛平,张奉琪等.正常足与拇外翻足长伸肌腱和长屈肌腱位置比较[J].河北医药,2013,35(12):1874-1875.
[8]边蔷.拇外翻微创截骨手法整复术后软组织对截骨端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
黄建平(1982-),男,本科,江苏张家港人,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