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制造:优势重构实现产业链大联合

2016-01-15 20:12霍娜
中国信息化周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天河智造优势

霍娜

12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行动计划(2015-2018年)。根据行动计划,“互联网+”的三年行动目标是:到2018年,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进一步深化,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

无论从国家、产业、企业哪个层面来看,智能制造都如火如荼。

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建设资深专家——兰富荣是天河公司创始人之一,现任天河智造(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对设备制造企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建设领域发展动态有深入研究。他从天河公司创立伊始就负责技术研发和市场化工作,在软件产品的选择、开发时机的把握有自己独到的判断。他不仅关注技术创新,更关注企业管理、产业发展。就智能制造产业热点和企业核心发展问题,《中国信息化周报》与之展开高端访谈。

产业形势

制造行业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企业必须聚焦自己的优势,打造各具优势的产业链大联合体。

《中国信息化周报》:据本报了解,2015年,工程机械、汽车、装备制造等行业都面临经济下行的局面,有些甚至严重下滑,天河所了解和面临的产业形势如何?对接下来几年的产业发展态势如何判断?

兰富荣:作为制造行业的老兵,我已经在行业内服务了20多年。我们来回顾一下近二三十年来制造行业的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整个行业还很沉默,但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开始时整个行业逐步兴起,1998年开始上行发展,在2002年左右发展迅速,随着国家投资和经济发展,到2008年金融危机时出现下滑,之后被当时4万亿元的投资政策上拉。

我们今天回头来看4万亿元的投资政策其实是弊端更大,2008年就应该从规模增长向内涵式、调结构增长转变,但当时我们并没有认识到位,以至于让机械行业、装备制造业大部分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的状态,行业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例如我们公司有两家钢铁产业的老用户,都是国内知名大国企,第一家2008年前后兼并了好几家企业,并新建基地,但最终被压得喘不过气;而另外一家企业原本是中国机械、装备制造的代表,4万亿远政策下它投入50亿元新建第二基地,却成为其发展的滑铁卢。在那之前,该企业的经济效益、经营状况还是不错的,但就是第二基地耗光了它的有效资金,加上经济下滑、重型投资下滑,致使其2014年大规模裁员,处于破产边缘。

由此种种,我们不难看出4万亿元投资的副作用是让制造行业大部分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

那我们该如何走出这种状态?从国家和行业层面看,有两种破局的方法:一是输出产能,以“一带一路”做法为代表,将我国成熟工业产能输出出去;二是贯彻《中国制造2025》,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

但具体到我们行业内的每个企业该怎么办?在我看来,每个企业需要做的就是真正从调整自身的增长模式开始,找到自己的优势,自己的转型之路。

《中国信息化周报》:制造企业目标是要转型,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该怎么转?要素有哪些?

兰富荣:借助互联网思维来转。每个企业都要借助互联网思维和发展视角找到自己的优势。我们知道,互联网的冲击无所不在,接下来还会继续加深,涉及到我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对制造业来说也是一样。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打破一切界限,能快速地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每个制造企业都要从互联网的角度找到自己的优势,不是按传统思路找优势,比如像以前很多都是基于资源的优势,这种资源很可能是一纸批文、政策壁垒、生产资质或者生产技术,但到互联网世界里,这种资源会越来越透明化,资源优势会相对弱化。

借助互联网思维,打破原有资源优势,这些要找的优势很可能跟自身积累、地域产生很大的关联性,比如内陆区域企业的人力成本成为优势就是一种,在沿海地区需要月薪1万元招技工,而内陆地区可能只需要5000元,区域成本成为优势。另外,企业还得站在全国、全球的角度看自己的比较优势,找到、发展自己的长处,结合自身所在的产业链,形成各自有优势的产业链的合作体。

在互联网大潮下,再过三年,全国哪个企业能生产什么这样的信息就会越来越透明,信息传递速度也会越来越快。小而全、大而全的企业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自己什么都做的模式会越来越没优势。制造企业必须聚焦自己的优势,形成产业链的联合体,以后的竞争都将是产业链的竞争,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

《中国信息化周报》:有无具体实例?

兰富荣:陕西鼓风机厂,十几年来发展迅速,产值从1998年不到1亿元,到现在的四五十亿元。这家企业的几个特点值得其他企业借鉴。

一是2001年它就提出从产品销售转向以客户为中心从而提供解决方案的服务思路,15年来一直在践行从生产型制造走向服务型制造,从产品推销转向提供解决方案和服务,目前服务收入已占到总收入的一半。

二是它变革内部生产组织模式,把自己的生产制造资源慢慢集中,优势重组,有规划地集中到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涉及专有技术的产品,其他产品一步步全部外包出去,人员和设备一步一步地集中起来。企业规模没有增加,原来是4000人,现在3000人,但产值却翻了很多倍。

三是产品更加自动化、智能化。其风机与用户连接,通过加装传感器和嵌入式系统,让风机本身变成信息端,采集自身运行信息,也能反馈更多信息回来。

《中国信息化周报》:的确,工业4.0和智能制造是产业最火话题。互联网+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传统产业变革发展的一大核心动力。

兰富荣:是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这样的产业环境下,制造企业得注意两点:一是必须利用互联网思维分析、把握、发展自己优势,强强联合,打造产业链的合作体。二是通过智能制造提升产品本身的智能化水平和生产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水平。产品智能化就是将最终产品变成信息终端,采集、感知、存储自身运行和环境数据,并通过网络传输传递出去。而提高生产和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水平就是要把生产过程变得可感知,所有信息实时采集反馈,从产品下订单一刻开始,每个组件如何分解、采购,在哪里,加工到什么步骤,质检情况,是用什么设备检验的等信息都让用户可知,企业可控,将制造企业做成透明工厂。我估计,3-5年后就会是这种情况。

《中国信息化周报》:就工业软件产业本身而言,有人认为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国产工业软件发展并不如意,也有人认为随着国产化进程推进以及航天航空等领先技术发展,工业软件大有可为。天河对工业软件产业本身的发展如何判断?

兰富荣:工业软件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作用,甚至发挥一定程度的引领作用。我最近一年跑了很多企业,大部分企业领导都在忙碌怎么生存下去,对于转型发展思路还很缺乏。他们没有精力去追踪研究,也没有渠道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工业软件应该不只要提供设计、工艺、生产、管理的支撑软件,提高企业创新设计能力和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水平,还要想想怎么帮助企业利用互联网思维规划企业转型发展,提供顾问、交流、咨询甚至培训服务。因为任何事情的改变,都离不开观念和理念的改变。

企业发展

针对定制化需求高的客户,天河智造以服务模式与其结成长期合作关系;标准化程度高的业务会通过云来实现。

《中国信息化周报》:您从业20多年,天河发展20多年,公司几次更名,都意味着什么?请您简要概述下天河的发展之路。

兰富荣:公司创建于1995年,是一家专业、专门从事制造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CAD/ CAPP/ EDPS/ PLM/ MES)的开发、咨询、实施、服务和集成的公司,最早名叫清华天河,就是清华几个师兄弟一起创业创办的。1997年,清华天河与重庆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合资,更名为京渝天河软件公司,实现了国有控股,成为公司规范化发展的第一步。2010年,重新创立创新天河(即天河软件),是天河的再创业,成为一个规范的完全民营的工业软件企业。2015年9月,公司聚焦智能制造,更名为天河智造,专门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及服务。天河的产品和定位实质上没有太大变化,一直服务于装备制造业。

《中国信息化周报》:在技术和产品积累方面,天河数字化协作制造平台——T5平台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其优势是什么? CAD/CAPP/PLM/MES/EDPS等支撑套件有何长处?天河对研发的投入情况如何?

兰富荣:2015年我们更新了公司产品,陆续发布了pccad2015、2016版,T5-2015版、T5-QMS等多项新产品,并取得相应的知识产权。其实,四五年前就把天河多年的经验积累整合成T5数字化制造平台,这是天河的独特优势。T5平台特点是:首先它是基于建模技术的平台软件,在这个基础上构建设计解决方案PLM、工艺解决方案CAPP,生产管理的解决方案MES,互联互通DNC的解决方案和虚拟工厂解决方案。T5平台分为三层,一层是驱动和建模,模型驱动、流程驱动,数据建模,报表建模;二层是公用组件,权限控制、表格定制,三层是根据企业需求定制解决方案,设计管理、生产管理、供应管理、设备互联互通。T5平台的优势有三个,第一是本身就解决了集成问题,第二是可扩展性,需求变动调整定制方案即可;第三是可发展性,可升级性。

《中国信息化周报》:平台化一直是包括工业软件在内的管理应用软件的发展方向,主流厂商也都在践行。

兰富荣:平台化还是有门槛的,需要大量的技术投入和多年的积累,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我们非常重视研发,目前研发人员占比约为60%,未来会一如既往地重视、投入研发。

《中国信息化周报》:2015年客户增长情况怎么样?与海尔的合作项目是什么情况?

兰富荣:天河智造的客户增长情况还不错。但实际上,从行业趋势看,2015年企业信息化投入在放缓。全年签订多个大额及战略性项目订单,其中以海尔空调为典型:今年10月,天河智造与海尔空调签订项目开发合同,助力海尔空调打造虚实互联的可视化智能工厂,虚拟工厂与实体一一对应,订单、生产过程随时可见,该项目获得了业内乃至国内外智能制造领域一致好评和认可。

《中国信息化周报》:目前海尔可以说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的典范。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时代,天河智造的业务模式会有怎样的变化?

兰富荣:工业互联网我们已经涉及得很深,我们的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就是工业互联网,比如企业生产设备和测试设备的互联互通实际上就是一个简单的工业互联网。

天河智造也在摸索自己的业务模式,接下来会呈现出两种模式:定制化需求高的项目和客户,我们以服务模式,与客户结成长期合作关系;相对流程标准化程度高的业务我们会通过云来实现。

《中国信息化周报》:在企业管理方面,您有自己的一套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的方法,请您结合实践简要介绍。2015年公司与北理工、清华、北邮等高校的合作又有怎样的战略意图

兰富荣:公司跟清华和北理工的合作是天河智造本身发展的需要。商业化软件公司欠缺对前沿新技术的研究探索,而新技术的产业化研究机构也需要找验证主体,我们与清华、北理工合作主要是针对前沿技术进行,也会在教育和培训方面进行合作,比如针对企业中高层进行培训,帮他们建立理念,从而更快地促进制造企业转型发展。我们与北理工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在实现科研技术经济化的同时,也为学校培养实践型人才提供了成长基地。一直以来,我们与清华大学、北理工、北邮等学校都保持着愉快的合作关系。

稍微总结一下,就企业发展而言,天河智造二十年磨一剑,碰到了《中国制造业2025》这样的一个风口,我们用二十年的坚持,等到了一个产业机会,我们会倍加珍惜。

但这其实也同时验证了一个成功学的逻辑,成功不是靠运气,不是偶然,而是会给有准备的人,有准备的企业。对于天河智造的未来发展,我们的规划很大,空间大、机会多,比如企业设备的互联互通是非常大的市场,制造过程可视化、智能化的改造,工业机器人的合理应用。当然,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我们会倍加努力。

挂牌新三板

我们需要突破传统靠自己滚动发展的模式,必须借助资本实现快速、跨越式发展,集合众智,共赢发展。

《中国信息化周报》:据了解,天河正在准备新三板的挂牌工作。请问登陆新三板的动机、目标是什么?一旦成功登陆,会给天河带来什么影响?

兰富荣:我们的初衷很简单,20年的经验让我们有很强烈的感觉,天河的发展太慢了,客户需求发展远远快于天河的发展。

资本+智能的叠加才是行业比较有效的发展模式,符合制造业需求的模式,如果到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这个全球化竞争时代,我们还是要靠自身滚动发展的话,我们会被远远地抛在后面。很多国际企业都是资本驱动的,不借助资本我们就很可能被淘汰,必须借助资本来实现快速发展。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可以通过新三板实现我们自己集合众智,共赢发展的理念。企业发展需要集合优秀的人才,不借助资本,很难吸引、留住人才。把人聚集起来,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资本是有效的手段。

同时,挂牌新三板,也能让我们公司本身的管理和治理走向规范,对公司壮大很有好处。因为要真正长大,就得变成透明的公司,还需要规范。

《中国信息化周报》:新三板挂牌需要做哪些工作?目前是什么进度?

兰富荣:我们从2015年5月起开始操作新三板挂牌项目,7月完成第一轮融资,9月召开股份公司创立大会,10月完成公司股份制改造,12月正式提交申报材料。资本驱动企业发展。挂牌新三板更有利于实现我们原有的规划,可以提前实现我们的一些想法从而推动智能制造产业更快发展。

记者手记

刚刚举行的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6年我国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其中,首要任务就是要去产能,与我们本次访谈嘉宾天河智造总经理兰富荣谈到的“行业处于产能过剩必须破解”的观点不谋而合。

制造企业如何借助互联网+实现产业转型?如何借助智能制造实现技术创新?如何借着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东风实现跨越发展?这些问题需要有人去思考,去摸索,去践行。在“互联网+”的时代,智能制造的风口,对于工业软件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

猜你喜欢
天河智造优势
蓝月谷“智造”幸福生活
“山东智造”闪耀冬奥会
湖南省潇水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矮的优势
一条天河走运来
天河CBD:集聚创新,遇见城市未来
画与话
中国智造
3D打印智造未来
“天河二号”获全球超算五连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