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祯+任艳华
【摘要】《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和《呐喊》中的孔乙己最终都被时代所抛弃,尽管属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他们的悲剧命运却有很多的相似点。本文将从人物性格和处境,时代背景和创作者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二者悲剧命运的共同点。
【关键词】性格;典型环境;悲剧命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和俄国都处于变革的关键时期,文学的变革成为这一时期文化变革的亮点,孔乙己和别里科夫正是鲁迅和契诃夫笔下的,在这一变革的酝酿期中所产生的“一类人”。他们封闭自守,限于传统的桎梏中难以解脱,至死抱残守缺、不思变革。同时他们又都是受害者,“是统治阶级反动思想的牺牲品、一个时代捉弄下的畸形儿。”他们相同悲剧命运的背后,所反映的不仅是二者相似的形象特点和生命体验,还有相近的时代特征。而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其成功塑造也与两位创作者息息相关:鲁迅和契诃夫都是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们精准的把握了时代特征和要求,都善于从小人物着手,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因此,在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两位巨人也找到了心灵的交汇点。
一、别里科夫和孔乙己的性格相似点
契诃夫运用夸张和荒诞的笔调在小说《套中人》中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无论何时何地要将自己装在“套子里”,终日惶恐不安,唯恐“闹出什么乱子”的知识分子形象。他看似一个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然而,这样一个看似强大的人,却又经不起生活的波折:一画便怒,一推就倒,一笑即死。外强中干的背后反映的是懦弱的本性,折射出封建势力的衰亡。而孔乙己无论从言语还是行为上看,貌似和别里科夫几无共同之处,但是透过这些言行,仔细研读就会发现二者在精神气质和处境上的共同点:
首先,他们都是落魄的知识分子。孔乙己这里无可厚非,他没有考中进士,流落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经常被周围人嘲笑、戏弄。而别里科夫虽然在文章开头说他是一名希腊文教师,但契诃夫紧接着又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也是他借以躲避现实生活的工具。古代语言这门学科和别里科夫的形象相对,象征另一层套子的同时,暗示着保守落后的一面。他不能接受新事物,不能忍受身边的人骑自行车,拿自己的行为标准来规范甚至干涉别人。也正是这个原因,他们都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看上去人格扭曲,精神麻痹,任凭封建专制的压迫而不自省,丧失了人的基本特征。
二、相似的时代特征
鲁迅的《孔乙己》发表于1919年五四运动的前夕,辛亥革命虽已过去八年,但封建势力仍然十分强大,科举制度虽被废除,但是封建文化和教育仍然根深蒂固,人民仍处于昏沉、麻木的状态,知识分子秉着“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皓首穷经,但只有少数人进入统治阶层,大多知识分子穷困潦倒,沦为社会底层民众。辛亥革命和十月革命相继带来的民主、自由和平等思想没有使孔乙己这类长期受封建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得到相应的改造,“科举仕宦的思想使他不愿脱下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但却标志读书人身份的长衫。这些都昭示他心目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士大夫意识。”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尴尬的处境和当时新旧制度和新旧文化的尖锐冲突是紧密联系的,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特殊产物。
再来看别里科夫,契诃夫在创作这篇小说时,正是19世纪末沙皇俄国统治极为黑暗的时期,农奴制改革后的俄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经济和社会生活却进入了资本主义,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灭亡,沙皇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加大了对书刊的监察力度,严格监视人们的一言一行,企图将新文化新思想扼杀在外。而小说中的别里科夫正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做出积极的判断去顺应时代潮流,而是固步自封,充当了时代变革的牺牲品。他的胆小、不安和孔乙己的荒诞、可笑同样来自于那个矛盾冲突尖锐的社会和时代。“一个国家可以拒绝外来文化的侵入,但是在世界大潮的冲击下,不顺应潮流而做出适时调整只能成为别人的笑柄,固步自封的结果只能给自己带来危害。”可见,孔乙己和别里科夫最终的悲剧命运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无关系。
三、创作者的共同点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过:“鲁迅的作品与作风和契诃夫的极相类似,简直可以说是孪生兄弟。假使契诃夫的作品是人类无声的悲哀的音乐,鲁迅的作品至少可以说是中国的无声的悲哀的音乐。”(《沫若文集》十三卷《契诃夫在东方》)
契诃夫和鲁迅都是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历史的机缘,他们也都有过行医的经历。“医学与文学虽分属自然和人文不同学科,却因为共同的研究对象为‘人,而有了交集。”具有医学背景的作家在以后的创作中会因为行医中的独特经历而对其创作手法和风格产生影响。契诃夫自己也肯定了自然科学对他的文学创作的影响:“我不怀疑医学对我的文学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它大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知识,这种知识的真正价值只有是作家本人兼做医生的人才能领会。”他仅用一部短篇,就把别里科夫这样一个“小人物”塑造的栩栩如生,并通过他展现出广阔的时代画面和深刻的社会问题,这种理性、敏锐而又犀利的目光除了个人禀赋之外,与他对医学、科学的了解不无关系。
相比于契诃夫,鲁迅的“弃医从文”更为国人所作熟知。著名文学评论家李长之在他的著作《鲁迅批判》中指出“他(指鲁迅)的思想是一种进化论的生物学思想,这是毫无疑问的。这点思想的萌生,却以医学给他的帮助最大。”他所塑造的人物大多是病态的,从《狂人日记》到《孔乙己》再到《药》,他都是从一个医生的角度来观察民众,审视社会,思考生命,再用简约犀利的文笔将这些书写出来。他和契诃夫都生活在黑暗、腐败、堕落的社会,在这种社会状态下,忧郁、茫然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孔乙己和别里科夫概莫能外,鲁迅和契诃夫正是抓住人性的本质对他们进行了深刻而有力的描写和渲染。
总而言之,《孔乙己》和《套中人》都描绘了传统文人在变化时代中的困境,造成他们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很多相似之处,这里只是管中窥豹。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他们更多的带给读者的,应该是对时代的反省,对自我的认知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赵丽清. 为别里科夫呐喊——别里科夫形象之我见[J]. 新课程, 2014(7): 140.
[2] 汝 龙, 译. 契诃夫小说选[M].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3] 阎丽君. 《套中人》与《孔乙己》比较论[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5(3).
[4] 鲁 迅.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⑷. 鲁迅全集(第六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5] 裴春华. 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再思考[J].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文学研究, 2012(2).
[6] 欧蕙芳. 论契诃夫小说中的精神病患者形象[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5).
[7] 汝 龙, 译. 契诃夫文选:第16卷[C]. 上海: 上海译文出社, 1999.
[8] 李长之. 鲁迅批判[M], 北京出版社, 20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