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火热的投资,一边是难忍的现实。对于深耕医疗养老领域,商业保险公司跃跃欲试,但如何评估和锁定风险,成为影响其发挥作用的关键。
风险难以评估
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以助力医改,是去年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确定的事项。主要的模式是,地方政府掏钱,引入商业保险机构受托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在保本微利的原则下提高大病患者医疗报销比例。现在已有人保、平安等公司在多地试水。
商业保险公司愿意与医院合作,基本逻辑是通过与医院开展全程医疗风险的管控,较好地控制成本,实现保本目标;再通过二次开发,销售相关大病产品,实现盈利目标。
对此,有保险业人士表示,这条路上的障碍很多,商业保险和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形成的三角关系中,政府是投保人,医疗机构是执行经办人,保险公司是买单人。但是对于投保规则的制定、医疗过程的经办和监控,保险公司能介入的环节很少,导致难以进行精确的风险估算。
媒体从业内获悉,商业保险公司、地方政府和社保机构的关系,成为了保险公司能否保本的关键。在一些地方,商业保险公司很难跟医院、医保管理部门的系统联网,由于缺乏基础数据,甚至游离于医疗事件的监控之外,导致商业保险公司经营风险过高,赔付率超过100%。
对于数据共享的问题,广泛存在分歧。日前,在北大汇丰商学院举办的“政医保”论坛上,一位来自医疗界的人士表示,根据规定,患者的信息需要严格保护,而在何种程度上与商业保险公司分享、能在提高医保效率的同时又保护患者的利益,值得商讨。
对于这个问题,富德生命控股集团总经理杨智呈表示,商业保险公司需要的是样本数据,即某项疾病的发生概率、治疗费用、康复数据等,并不需要个体数据,所以病人隐私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他表示,“如果卫生资源能够较好地使用,保险公司很愿意去承担可评估、可定价的风险,但是我们苦的是,掏了钱,买到了什么东西自己却不知道。”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要政府、医院乃至全社会从上到下形成共识。
尚处烧钱阶段
就保险公司而言,投资健康养老产业,多是基于资产配置的需求,要想和自身保险业务产生协同效应,还言之尚早。据了解,当前保险资金对医疗养老产业链上的尝试,还基本处于烧钱阶段。
平安旗下的平安好医生APP推出不到半年,注册用户已经突破1300万户,然而,随着用户数的提升,对医生资源的要求快速增加。业内人士感叹,这种模式只有“土豪玩家”才能玩得起。
“前途看起来很光明,现在做起来很痛苦。”一家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创新部门人士说,在本轮互联网大潮下,线上到线下(O2O)、物联网等新模式不断出现,百亿级别的“独角兽公司”甚多,唯独在医疗领域还没有出现估值惊艳的公司。
健康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巨大毋庸置疑,但是,大健康产业的细分领域痛点众多,不管是医疗还是养老,都是全球性的难题。“十三五”期间,智能医疗、养老服务等方面将有更多计划启动,可以预见健康养老投资热度还将继续,这将催生更多的解决方案出现。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中国证券报、新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