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梁: 2015年我国海洋安全形势回顾

2016-01-14 08:27
世界知识 2015年24期
关键词:划界丝路仲裁

2015年8月6日,在东亚峰会外长会议期间,中国外长王毅与美国国务卿克里的频繁互动成为会议焦点。

2015年我国海洋安全态势可概括为“黄海稳定、东海相持、南海骤变、远海存患”,呈现“总体局势可控,局部海域趋紧”特点。

黄海海域渐趋稳定。在中韩关系持续升温和2014年7月中韩首脑会谈就启动海域划界谈判达成一致后,双方于2015年1月在上海开启黄海海域划界进程。中韩面临两大问题: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以及苏岩礁(韩方称“离于岛”) 处理问题。韩方坚持采取“等距”原则,即以两国海岸线的“中间线”为界,而中方坚持采取“公平原则”,即应当考虑中国海岸线长度及人口比重等因素。在苏岩礁问题上,双方达成“不将其作为领土看待”共识,但其法律地位及谈判结果不仅对中韩关系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中国处理与其他有关国家的海上争议具有示范效应。在此问题上双方让步空间并不大,短期内求得解决并不容易,划界步履并不轻松。但是,黄海划界谈判是中国继2000年北部湾划界后与海上邻国启动的又一次海上划界谈判,不仅对巩固中韩关系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稳定东北亚海上安全形势具有促进作用。

东海海域中日相持。中日双方不仅在钓鱼岛为代表的海洋领土主权存在尖锐矛盾,而且还涉及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还有外大陆架)划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等问题。东海问题起因于日本海洋扩展政策,导火线源于日本政府企图单方面改变中日领导人维护钓鱼岛现状的共识、企图将其“收入囊中”的结果。东海问题演化到今天,已经超越中日海洋权益之争,上升到两国在东亚海洋安全事务上的博弈。2015年间,中日双方在东海问题上各有所得:日本通过不断炒作东海问题,成功实现了修改安保法案、促使奥巴马政府承诺《美日防卫合作指针》适用于钓鱼岛群岛的目的;中国海警力量在打破日本海保厅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对钓鱼岛海域的单方面控制后,保持钓鱼岛海域的持续常态巡航。中日双方在钓鱼岛海域保持高度军事戒备,海上局势处于相持阶段。虽然双方保持一定规格的接触,展开了类似构建海上联络机制的谈判,但安倍政府视中国为日本主导东亚秩序之阻碍,处心积虑地麻烦中国、“恶心”中国和围堵中国。东海问题作为两国的博弈点,考验着中日两国领导人的意志、耐心和智慧。

南海形势骤然紧张。2015年上半年,主权声索国之间围绕岛礁主权、海洋权益、资源开发等问题进行的斗争,虽然没有过去那么高调,但彼此明争暗斗不断。越南继续有组织地对中国西沙群岛实施侵渔,菲律宾图谋在礼乐滩实施石油勘探,并企图对坐滩仁爱礁的登陆舰实施加固,个别南海国家也在南海南部海域资源开发上有新的动作。值得注意的是,南海声索国在域外大国鼓惑下加强彼此勾连,菲律宾继与美国和日本签署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后,又在APEC会议期间与越南签署一份新的战略伙伴协议,加强经济、政治、防务和海上合作。越南加强了与美、日、印的防务合作,马来西亚则在中美间取骑墙政策,既与中国海军展开海上搜救演练,允许中国海军船只使用东马哥打基纳巴卢港作为“中途停留地点”,也同意为美巡逻机提供临时停靠点,其国防部长甚至陪同美国防长卡特共登华盛顿航母巡航南海。

2015年南海局势最引人关注的事件,莫过于菲律宾仲裁案新进展与美国强势干预南海事务。10月29日,国际仲裁法庭无视中国政府“不接受、不参与菲律宾提起的仲裁”郑重声明以及公开发表的反对仲裁庭具有菲律宾仲裁案仲裁权的文件精神,宣布对菲律宾仲裁请求具有部分管辖权,仲裁法庭保留对菲律宾提出的另七项诉求的管辖权至实体性问题阶段一并审理,并要求菲律宾进一步澄清第15项诉求。国际仲裁法庭虽然打了折扣,但几乎全盘接受了菲律宾的15项诉求。中国政府无法制止国际仲裁法庭做出不利于中国的裁决,南海其他声索国则从菲律宾仲裁案中看到了通过国际司法途径“抹黑”中国的希望,中国在南海争端国际仲裁上面临的压力骤然增大。

10月27日,美国“拉森”号导弹驱逐舰不顾中国政府抗议,打着航行自由名义,进入我渚碧礁和美济礁12海里海域内。这表明,美国政府基本放弃长期以来在南海领土主权争端问题上不持立场的原则,开始从幕后走向前台,直接赤膊上阵,对中国施加压力。从表面上看,美国南海政策急剧转变,源于中国在南海的大规模陆域吹填,美国担心:中国会不会通过扩大的人造岛礁申张南海主权要求?会不会对南海岛礁实施军事化,设立防空识别区,影响美国在南海的航行与飞越自由?但事实上,真正让美国恐惧的是,中国会不会延续海洋事务上的进取性行动(从“区域拒止”、“反介入”,到南海岛礁大规模建设,以及制定新的海上安全规则、形成中国主导的海上安全秩序),这不仅将影响美国在西太平洋的航行与飞越自由,甚至会危及美国对亚太国家的安全承诺,根本动摇美国在西太平洋的领导地位。由此,南海主要矛盾也由过去主要是南海主权声索国之间的权益斗争,演化为中美南海事务主导权之争。美国对南海问题的强势干预,进一步推动了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多边化、司法化甚至军事化,导致南海安全局势更加错综复杂和扑朔迷离。应当看到,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矛盾,是一个海洋崛起大国和守成大国的正常矛盾,即使没有南海,照样会有“西海”或“中海”出现,除非美国沦落为一个二流大国或中国放弃海洋强国战略。今后一个较长时期,两军舰机的跟踪反跟踪、抵近反抵近、紧逼反紧逼甚至对峙、危机将是一种新常态。不过,中美两国没有在南海决一死战的动机和愿意。中美高层接触是畅通的,两军还达成海空行为安全准则,舰机借《海上意外相遇规则》实现了互联互通,两国暂时还不存在因误判发生大规模海上战争的可能。当前,两国迫切要做的是尽可能约束彼此过激行动,管控好分歧,妥善处理可能的海空事故。

远海安全隐患显现。伴随着国家利益的快速拓展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共同利益不断增加,确保海外利益和沿线国家共同利益成为紧迫需求。但海上丝路途经海域的海上非传统问题日益突出,除了台风、海难、溢油等自然灾害外,2015年以来几内亚湾和南海海域海盗呈死灰复燃趋势。海上丝路沿岸地区的动荡局势、部分国家治理能力低下以及海上丝路途径区域安全机制缺失,导致远海安全成为中国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的重要障碍。此外,中国近年来为确保远洋海上通道安全,寻求与相关国家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相关合作,也遭到了一些国家的恶意炒作甚至破坏。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应当继续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构想,将其发展成果惠及丝路沿线国家,提升相关国家海洋治理能力,排除外界干扰,倡导“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亚洲安全观,加快海上信任措施构建,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在海洋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为实现中国与海丝沿线国家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划界丝路仲裁
丝路梦
一种多通道共享读写SDRAM的仲裁方法
丝路
梦丝路
丝路谣
法国海域划界的立法、实践及挑战
ICSID仲裁中的有效解释原则:溯源、适用及其略比
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的工作进展主席说明(CLCS/95)
两岸四地间相互执行仲裁裁决:过去、现在及将来(上)
论三步划界法的发展及法律地位——其对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的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