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并成长为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国和旅游客源地国。在“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国家战略中,旅游不但有助于平衡国家间的外贸关系,而且也为缓解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提供了契机。在“新常态”下旅游转变为大众化消费,消费者逐渐从单一性需求转向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旅游总量持续增长。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同时,旅游活动开始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当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对其科学问题的探索、知识平台的搭建也就成为当务之急,旅游研究的现实需求愈加重大。一方面是应对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是学科发展的迫切需要。这也是对旅游规划和旅游研究的双重需要,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当口、在旅游学科发挥学术使命的关键时刻,亟需重新审视旅游研究与旅游规划的关系,深化理论创新导向的旅游研究和理论应用导向的旅游规划。
旅游研究为旅游规划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第一,旅游研究为旅游规划提供了新的理念。可持续旅游、负责任的旅游、社会旅游、社区参与、产业融合等理论的提出,为旅游规划提供了新的观念,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如将“社区增权”、“社区参与”等理念运用于地方旅游规划中,提升了规划的科学性。第二,旅游研究构建并创新了旅游规划体系。新兴旅游需求的增长,新型旅游产品的提供,需要学者将最新研究成果,如关注旅游者个体的“旅游时间规划”等,运用于旅游规划实践中以实现规划创新 。第三,旅游研究为旅游规划提供了具体的技术支持。在旅游规划过程中,利用GIS进行空间分析与功能区划,运用多元回归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预测客源市场,通过PRA方法(参与式乡村评估)判断旅游对目的地社区的社会文化影响等。
旅游规划为旅游研究提供学术问题的来源。首先,旅游规划为研究提供了可进入性,有助于学术问题的发现与提出。处于社会转型期及旅游快速发展阶段的当前中国,所涌现出的旅游事象更为集中和复杂,也是以往的单一理论难以解释的,这恰恰为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旅游研究问题和研究领地。处于旅游急速发展期的中国,旅游现象先于理论而出现,这就需要研究者把握现实的脉搏,以期迅捷的做出理论回应。
尽管旅游规划与旅游研究相辅相成,但二者边界清晰、不可等同。研究是知识的发现与创新,规划旨在预测和解决现实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中国旅游学科和旅游产业皆处于起步阶段,难免存在旅游研究与旅游规划不分的情况。而今随着旅游学科的发展,旅游研究规范需要进一步确立,需要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并通过中国本土化的旅游研究为“世界旅游知识共同体”提供中国经验。同时在新的理论指导下,实现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作者简介:孙九霞,女,汉族,山东寿光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旅游休闲和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旅游人类学、社区旅游、旅游规划与管理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