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国俊
【摘 要】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从2012年开展以来,给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带来了很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建立背景的概述来分析其在事业单位资产核算上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资产;核算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概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以及事业单位职能的不断变革,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不能够满足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需要。伴随着财政体制的改革,我国于2012年颁发了更贴近实际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这一版本的会计制度中,保证了新老政策的连贯性,对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更正,对原有制度中存在的许多缺陷都进行了规范,例如核算方法模糊、报表结构差等问题。在资产核算上,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在多方面存在优势,为资产核算提供了更为规范的核算方法,有利于资产的及时入账,提高了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强化了事业单位对资产的管理。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资产核算优势
1.强化固定资产管理
在以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单位固定资产一般以原值记账,对固定资产实际价值的反应并不科学。另外,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折旧处理上也不同于企业,根据预算会计制度,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虽然,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真实价值会随着时间而逐渐减少,但其账面价值却一直都是他的原值,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不利于事业单位资产项目的管理,也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资产除文物、陈列品、图书档案、以名义金额入账的固定资产之外是要计提折旧的。另外,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创新引入了“虚提”折旧的做法,平衡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这两方面的矛盾。
对于接受捐赠的资产,规范了资产的计量,而不是像从前一样不记账。在缺少凭证和市场价格的情况下,以名义金额入账,在会计报表中披露。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强化了国有资产的管理,有利于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
2.强化单位基建项目管理
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项目大多都是在单位的基本账目之外的,大宗的基建项目一般都是在账外单独设立账目,一般为基建账,等工程决算之后再以固定资产的形式转到基本账中。这样的记账方式不利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有的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在期末一次性计入账内会导致会计指标的大幅度变动,不利于会计的核算和监督,也不利于进行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施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后,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项目涉及的会计信息会及时记录到单位的基本账之中,在此基础上会同时对基建项目建立基建账。这种做法可以很好的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能够更加完整的反映事业单位拥有的资产。另外,对于存在的账外设账、私设“小金库”的现象也进行了有效的杜绝,利用基建项目来掩盖违规支出的现象也得到了遏制。
3.规范资金管理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的相关处理,包括资金的收入、支出、结转以及结余等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流程的规范。原有的会计制度中补助的性质不够明确,对资金流向的处理也不够详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很好的弥补了这个缺点,对资金的来源去向处理设定了更为科学的处理方法。有利于事业单位对其单位收入支出等会计信息的公开,促进事业单位信息透明化水平的提高。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引入了权责发生制的概念。相对于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可以将事业单位的损益分期进行,损益反映着本期的经营业绩。结合改革后的预算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对预算资金的处理将会更加的严谨,严格控制每一笔资金的用途,防止预算资金互相挤占的情况发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4.全面完善会计科目体系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会计科目,并对一些科目进行了替换,对一些不够完善的科目也进行了修订。在保证会计处理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部门的分工对一些科目进行增减或合并。对“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短期投资”科目、“在建工程”科目、“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累计折旧”科目进行了规范和调整。新制度能够更好的结合事业单位的运营实际,解决事业单位在日常中涉及到的一些会计事项处理。更加符合国家的新形势、新要求。在资产的核算方面,对“在建工程”要按照工程明细和性质进行核算,根据情况引入“基建工程”科目明细账,更有利于对基建项目的单独管理。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资产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
1.资产使用效率低
尽管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资产类项目上对会计制度进行了完善,但在新的制度下,资产的使用效率仍未得到很好的提高。在我国的事业单位体系中,财政拨款管理体制很难解决在资产的购置过程中,由单位意志造成的购置过度问题。部分单位,在购买资产的时候并未充分考虑资产的使用频率和寿命,有的资产不能够物尽其用甚至会闲置不用。有的只是为临时的需求购置,在使用几次后就再未被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固定资产的账目处理上,新制度也未强行规定处理的标准和程度,单位对资产类型的分布,闲置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有的比重并未严格设定。致使事业单位的资产使用效率低,而新制度并未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2.资产处置脱离实际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对很多资产的会计处理上设定的标准过于单一和笼统。对许多资产的处置并未结合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而是停留在大范围的约束。对资产的处置没有依照资产的类别和使用性质进行具体细化的分类,具体的处置、报废相关事宜都是在整体的角度上进行了规定。对于审批流程的设置也未能根据不同的资产设置可操作、利于管理的流程体系。这会造成很多资产的处置找不到科学规范的标准,会任意报废尚有使用价值的重要资产,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不利于事业单位的日常科学化管理,也不利于公共财产的维护。可能引起由人为因素操控事业单位公共资产的现象,滋生以权谋私。
3.内控制度尚不完善
事业单位在对资产的使用上是非常重视的,但在资产的管理上却是缺乏意识的。这就需要从单位内部发起互相监督的内控机制,对资产进行定期的排查,一方面是检查资产的账实相符情况,盘点现有资产存量;另一方面是对存在一些缺陷的资产进行定期的维护、维修,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每一项资产更好的服务于单位的经营。在事业单位内部,还是缺少有力的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有经验的管理人才。对于资产的审计工作,没有深入到对有问题的资产的追溯,而仅仅是合格资产的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未能在资产的管理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有待完善。
四、加强资产核算的措施及建议
1.严格执行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且是百分百不打折扣的执行,让新制度的新政策、新方法落到实处。严格执行在资产购置、折旧、报废的流程中应遵守的条件,认真分析资产浪费的根源,并采取补救措施。合理分布资产,强化对资产的管理和控制,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配置效率。建立完善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资产的浪费现象进行及时的监督和处理,制止浪费现象的发生。
2.培养高水平财务管理团队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能够熟悉掌握新制度中的新规定。事业单位应根据新制度培养适合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打造高水平的财务管理团队。对人才采用任用和聘任结合的招收方式,在社会范围内聘用有资质的资产管理人员,对单位现有的制度进行完善。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日常考核,保障财务团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孙璟.基于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新动向,管理视野,2014年9月
[2]邓红.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资产类会计核算的变化分析,财会研究,201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