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远志
摘 要: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教育部门越来越关注经济贫困的学生,并出台相关政策给予补助。笔者以贫困生思想健康为出发点,发现贫困生思想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由此提出落实贫困大学生帮扶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贫困生 思想健康 资助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c)-0000-00
在贵州民族学院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中间有这样一句话,“做好一个贫困生的工作就是救了一个贫困家庭”,因为在这些家庭中,这名大学生是他们的一切,整个家庭耗尽一切供养他上学,也把一切希望和出路寄托在他身上。因而,这名大学生的健康成才,与一个家庭命运攸关。对我们来说,做好这个工作则意味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意味着我们必须用百倍的努力与耐心去完成一次次的“救赎”。我们对这份责任的清醒认识,是我们开展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关键。引导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可以让他们客观的分析自身,正视实际困难,培养逆难而上的人生态度和思维习惯,是我们开展资助工作的目标。
经过长期的高校资助工作实践,我们可以对高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从两大方面进行总结。
1外部因素
1.1 社会大环境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学生正处于社会的知识和信息前沿,容易受到各种观念和思想的冲击,一部分学生心目中的社会文化已然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唯一目标的亚文化。贫困学生和普通学生有同样的心理,但因为他们比普通学生承受更大的经济压力,思想、价值观更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而传统的应试教育,注意力都集中在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他们的心理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容易导致贫困他们的心理缺陷。从中学到大学,学生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高校贫困学生在知识,技能等有很多不足之处,在面对这种巨大的反差,他们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1.2 家庭小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环境是影响贫困学生早期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人生的第一课堂来自家庭。家庭环境、父母的素质和培养孩子的方法,对孩子的人格特质产生直接影响。贫困生的心理贫困和他们的青少年个性发展时期是密切相关的。贫困生来自贫困家庭,贫困的人由于长期生活在困顿中,形成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如社会不公的敏感,绝望、缺乏自尊,封闭落后的思维方式。这些社会的不满情绪会影响到贫困生人格的形成。进入大学后,经济压力,非智力因素的竞争加剧,使贫困学生内心矛盾,增加焦虑和自卑,也暴露了自己的个性弱点。
2 内在因素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健康人格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如生活环境,但自我塑造对个体人格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为什么生活在同一社会阶层,生活环境,一些贫困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而其他人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这是因为他们对生活事件的认识、信仰是不同的。一些贫困学生过于注重自己的经济状况,认为自己是“穷人”是一种耻辱,因为他的家庭出身不好,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因而自我封闭,因为贫穷的家庭背景而自卑,痛苦,甚至绝望,整天怨天尤人,怨社会、怨家庭,甚至怨恨自己父母。这些贫困生在物质贫困的同时忽视了对自我健全人格的塑造,对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追求,让贫困磨灭了自己的远大理想和进取心。
作为一名资助工作者,结合我自身关于资助育人的经历,在切实落实好资助育人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1 提高对资助育人工作意义的认识
在几年的资助工作中我们发现,各项资助政策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庭困难学生的燃眉之急,但其中也凸显出一些实际问题。诸如挥霍资助款,被资助感觉理所应当,被资助后心理自卑,未将资助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等现象。因此,除对学生进行经济资助以外,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资助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的育人环节,一个良好的育人契机。我们应该变单纯地“助贫”为“助贫”和“育人”并举,把对做好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作为资助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职责之一。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的资助金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让学生接受资助的同时,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2 增强高校贫困生的自助能力
国家、社会、学校的资助都只能从一定程度上帮助贫困生,要真正的贫困生问题就必须通过贫困生自身。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第一,加强理想教育。立志是学生成才的动力。要帮助学生立志就要让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有了理想就有了奋斗的目标,这是我们成功的关键;第二,增强贫困学生心理适应能力。针对目前部分贫困生心理问题比较多的情况,我们要重视其心理辅导工作。在实施的方法上,我认为有针对性的与个别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班主任利用班会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讲;邀请心理辅导老师对重点人群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都是行之有效的;第三,提高贫困学生的道德水平。锻炼他们在自己的内心自觉的接受、认同道德规范,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道德的洗礼和熏陶;第四,提供良好的学校氛围。学生的各种行为都会受到学校氛围的影响,这要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只局限在课堂。我们要发挥全校力量来提高贫困生的道德水平。
2.3 育人功能被忽视
在一定程度上,一些高校在执行资助育人的相关政策的时候对于政策解讀不够深入,忽视了对受助学生的激励教育等相关问题。在资助育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资助”和“育人”并举,这两方面应该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比如在勤工助学的的过程中,助学的工作岗位大多属于“劳务型”岗位,助学的单位和个人都只简单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却忘记了在这一制度中应该渗入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成分。而育人功能的忽视一方面是由于学校缺少相应的引导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生片面理解了各项资助的内涵。
在资助育人相关政策推行的过程中,虽然伴随着一些客观问题,使得“资助”和“育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在党和政府的不断努力下,资助育人工作仍然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每年都在加大资助力度,我国的高校资助育人政策的实施已经为我国高校困难学生的教育已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于我这样一名工作在高校资助一线的工作人员来说也为这些可喜成绩的取得感到无比的骄傲。
参考文献
[1]秦自洁等.探析大学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干预对策[J].商情,2011年第2期.
[2]裴巧玲等.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