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背景下的图书馆特色建设

2016-01-14 06:40周小军
科技资讯 2015年3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文化传承中国梦

摘要:以中国当前社会发展状态和信息技术促进下知识经济所引导的产业升级为背景所诞生的伟大“中国梦”,其具体实现过程离不开先进的文化产业和科学理论的逐步提升。图书馆作为知识和信息体系的承载者,具有对知识和信息的基本处理、传递、更新等功能,其在当前信息技术和科学理论的共融下改革的成果将直接影响“中国梦”实现的速度和程度。因此,本文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背景下,对图书馆特色建设和其肩负的责任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图书馆特色建设 中国梦 社会责任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 G2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c)-0000-00

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和延续离不开每个朝代对其的真实记录和有效保护。图书馆概念的出现并非偶然,从具有同等信息收集、存储、借阅、传递等功能的不同名称的信息材料管理机构到当前集合信息收集、分析、更新、扩展和知识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图书管理体系,图书馆在自身的建设历史中所承载的精神、理念和其肩负的责任一起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础,并具备着既引领时代潮流,理性的承载着应尽的社会责任以及在当前时代所具有的传播文化、传递信息、守护文明成果、重塑文化精神、更新文化精髓、辅助各项研究的职能。

一、中国梦在图书馆建设中滋长的土壤

“中国梦”是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中国未来三十六年内的奋斗目标,即从中国特色道路上通过对中国精神、文化的发扬,凝聚起中国力量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中国梦的实践路程中,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对知识产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重轻的促进作用的重要领域,具有着引导健康文明风潮,教育和服务人民、推动社会的建设和升级,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战略提供软实力的功效。图书馆作为文化版块的基础承载者,在对中国梦的实践过程中,也相当于对中国的文化梦进行构建,因此更是需要不断的为民众的信息需要提供最基础、最便捷、最及时、最有效的服务保障,这也是中国庞大的人口基于生产和发展需要所提出来的相对严峻的信息和知识需要。

二、中国梦对图书馆特色建设的反哺性

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情下,中国的图书馆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但是从总体来看,现状不容乐观。“中国梦”作为整个中华民族坚定不移的信仰和前进的动力,在图书馆当前的特色建设中则为之的现有架构改革和图书馆现有文明的重塑,从反哺的角度提供着无限的动力支持。就当前图书馆的状态来看,具有以下的缺陷:

1.社会转型与图书馆功能的不对等

在2013年图书馆年会上,教育专家准确的描述科技富国,文化强民背景下的理想的图书馆的内涵,他认为理想的图书馆应该是文化的中心、精神的客厅和心灵的牧场,既有经典的好书又有专心用心推荐好书的专业馆员,还应该面向未来去培养读者,图书馆的服务应该是快捷方便没有门槛,成为社会推动阅读的枢纽,这些都引发了我们对图书馆功能的深深的思考,图书馆不再是过去的知识中心而是文化高地与学习中心。我国当前文化强国梦、伟大复兴梦、科技兴国梦等战略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系统,都需要有图书馆作为支撑,但是图书馆在适应时代的变迁上,许多领域的工作处于初级阶段,例如面对未成年人和特殊群体的图书館服务、以用户教育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教育、适应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后的基层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民族图书馆事业、特色图书馆资源的构建,针对古籍整理与保护的地方文献工作,以及基于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各种服务的深化和推广,都是未来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点,也是实现图书馆社会功能的基本立足点。图书馆对社会承担的保存文化遗产、为社会公众提供书刊资料或文献信息、对社会公众进行终身教育等,都当成了图书馆社会责任[1]。图书馆应有的社会责任和在文化传承、经济发展中应该提供的功能及作用尚未充分的表现出来。

2.用户需求外延化,信息化建设与人性化服务失衡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建设的根本是人才培养,才能全面推动社会文化服务建设的步伐。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更能被社会成员接受和认同,实现其公共文化产品质量与服务特色价值,公共图书馆不但是一种社会机构 , 而且是一种社会制度[2] 。在以往的图书馆建设和管理中,往往以收藏以纸质作为载体的文献资料为重点,服务结构相对单一,公益性质较强。在馆员的服务方式中,被动服务、浅层次提供文献服务、简单服务占据很大比重。信息技术的引入为数字图书馆的特色变革增添了砝码,与传统形态的图书馆设计和服务供应相比,数字化的图书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信息共享和全球化信息社区建设的要求。正如中国的伟大复兴建设需要各行各业的有效支持,以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为基准,图书馆的服务也需要满足各行各业对知识体系和新鲜信息精准传递的要求。用户对图书馆的服务需求呈现多维度性,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数字书、手机书等全媒化阅读手段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数字出版商通过准确定位消费者、对产品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数字版、动画版的电子资源逐渐成为阅读的重要成分。因此,信息化建设不能仅以对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和对现有信息归类体系的完善为标准,还需要从用户可认可的范围、需要的服务类型以及类别进行结合。现代图书馆不仅应在充分了解本馆读者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收集网上免费资源,并对其进行选择、加工、组织,为方便读者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图书馆应该积极强化虚拟信息资源的建设,利用多种信息技术创建个性化、专业化、便捷化的系统。但是原有馆员主要从事简单的整理文献、借还服务,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导致图书馆管理员整体知识水平不高,然而,新时代里,图书馆馆员不仅要擅长纸质图书整理和管理工作,还要精通计算机检索等相关技术,成为真正的信息管理者,甚至有时要成为熟悉网络技术、懂得编排程序的人才。由此可见,新时代的图书馆要求的是综合型人才。这些人才的匮乏,导致用户需求外延化时代,信息化建设与人性化服务远远达不到社会化的水平。尽管各类图书馆努力承担起实现“中国梦”背景下应有的社会责任,但是,就精神传承方面,仅仅起到了文化、信息、文明、知识解析和存贮的基本功能,就其信息的挖掘、加工和整合、开发上,依然与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与延续性不相吻合。

三、中国梦背景下的图书馆特色建设

1.以社会责任为基础,构建图书馆特色建设的信息共享梦

(1)立足文化与地域差异性,以信息服务的小网格链接为社会发展的大体系

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性和全民普及性是图书馆现有体制改革所需要重视的关键因素,对于农村图书馆或者图书信息服务站的建设和对网络信息服务功能操作方法的普及也要纳入到特色服务系统中来。由于我国乡镇区域对信息、技术和知识的需求多从生产角度出发,因此,按照不同城镇的实际需要,尽可能在丰富现有技术信息资源的前提下,引入声光电的技术辅助,建立起与当地生产直接相连的特色专业图书信息服务中心。将农家书屋、乡村图书室、远程教育中心、共享工程社会基层服务点等融合在一起,用较低的成本打造多元化的信息服务渠道,摸索出一条适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共建共享、资源持续发展,服务均等普遍的道路,通过现有的资源与设施,在每个区内的形成的文化信息网格,以小的信息网格连接成服务社会的大体系,真正提升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和格局。在文化强国战略要求下,图书馆立足于原有的信息服务和知识拓展的社会责任,需要向提升不同素质、不同文化层次的民众文化水平方向进行转化。确保完整的发挥其自身的功效,促进文化在公共领域的流转和精准传播,就必须深入用户的实际需要,并对不同层级人民对知识和信息的差异化要求进行个案分析,并找出具有统一化的要求特征,从而完善现有的服务架构。在任何时代,信息流通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均是社会得到充分发展的前提,因此,以社会责任为基础,公共图书馆和各个机构的内部图书馆均需要因地制宜的展开信息共享的工作。

(2)打破原有资源建设的桎梏,开展智慧型信息服务并提供特色化服务

文化体系和资源体系的发展与时代变迁密不可分,数字阅读正悄无声息并势不可挡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学习与生活方式,未来将成为阅读的主流,图书馆需要从平台手段和内容上,适应数字阅读的发展,打破原有资源建设的桎梏,才能更好的实现文化强民、科技富国;技术人员也需要不断的探究学习新时代阅读内容和载体的变化,引领传统图书馆服务向新的形式转型,信息服务也将向智慧型转变,以高校馆和公共馆为例试析:高校图书馆要将信息服务嵌入到高校教学的,在课堂之外形成泛在信息系统,建立服务于学生的学业分享中心和学业促进中心,将智慧型的信息服务融入到科研的信息,支持创新交流社区的活动与科研情报分析服务,推动技术新体验等方面不要展开创新的突破。已经经过长时间发展的学科馆员,要将信息服务提升到新的层次和服务水平,与数字科研领域科研知识管理相适应,建立数字化的个性化知识服务模式,注重信息的收集、发现、组织、传播,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和知识的管理,在信息能力培训、项目服务及带动可持续建设的过程中,专业信息馆员要嵌入科研的过程当中纳入科研发展战略、参与科研管理的过程、融入到科研项目、开展信息多元化知识服务中去。公共图书馆则要致力于全民阅读活动与全民素养提升,从阅读的多系统性、多层次化、多功能型、多元化方向等探索公共阅读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并注重建立自己的核心价值,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数据库,去中介化,例如,首都图书馆的“北京记忆”、上海图书馆的“上海年华”系列、的“潮汕文化” 等数据库代表的是地方特色文化,图书馆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传承和推进地方文化和公共文化的发展,组织一系列的特色数据库,这些特色构成图书馆的品牌,从而组成庞大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在社会发展变革时期,图书馆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创新服务内容,有目的、更规范地履行社会责任,从而彰显图书馆社会价值、获得社会认同、树立社会形象,推进图书馆事业科学持续发展[3]。

2、以精神傳承为基础,构建图书馆特色建设的文化服务梦

(1).以联盟为基础,体系融合为手段,丰富文化服务的信息源

目前,图书馆以公共馆和各个机构、高校的内部图书馆等形式呈现,按照实际存储量、覆盖范围、提供服务的能力等的差异,可以分化成不同的等级,不同形式的图书馆信息、资料等资源的存贮各具特点,从社会责任和对精神文明的传承性角度来看,每个层级的图书馆都务必肩负起文化服务的责任和义务[4]。为保障信息资源的新鲜度和使用价值,借助互联网技术,可建立馆际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以完成信息资源的全民共享。此外,在确保网络使用安全的前提下,可有效的融入与当前存贮有关的其他区域的信息资源,借助特殊的信息搜索功能就可以实现这一服务。按照实力进行分级,对于经济比较发达,信息量和对文明文化的重视程度较高的省市来说,就要勇于承担起促进中国精神文明的社会化的重任,将现有的图书馆建立成综合型的信息服务中心和专业化知识技术储备系统,并以此为枢纽在丰富文化种类的同时也为多样化的文化服务提供统一的标杆。在信息全民共享系统建立时,不断对当前的数字图书馆系统资源丰富性的有效补充,将这种双向的结合模式与全球化的互联网进行连接,使客户在家就能享受两种图书馆内资料的查阅和检索服务,这是当前中国社会不同层级文化发展和对“中国梦”最终执行效果的统一要求。

(2)以知识层次为服务的定位标准,将传承和服务推广到基层

就精神的传承趋向和发展历史来看,具有从民间向政治中心和立足国家的长期发展为基础下由政治中心向民间推广的两种精神形式。前者如三民主义思想的提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对自由平等的要求,后者如三个代表思想、“中国梦”所承载的精神信仰等,精神传承需要以国家、社会和全民基础为土壤进行扩大性发展及延续性创新升级。因此,在以信息和知识体系为基准的图书馆服务过程中,建议按照人口的覆盖率和分布性、不同人口的特点等建立起社区图书馆、残疾人专用图书室、儿童阅览室、老人阅览区等,增加先进的科技设备和符合不同读者阅读需要的不同形式的书籍,如记忆型书籍、数字书籍、盲文书籍、视频书籍、音像书籍等,明确服务人群特征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定位,保障各阶层的民众均能随时随地的享受图书馆的文化信息的服务。通过阅读来提升全民的精神文明,从而通过创意的深加工转化成物质文明的新形式。此外,手机APP软件的开发也为基层文化和精神的传承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范并思.图书馆精神的理性拓展——图书馆社会责任研究[J].图书情报研究,2010,3(3);29-32.

[2]范并思.维护公共图书馆的基础体制与核心能力—纪念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创建150周年[J].图书馆杂志. 2002,21(11);3-8.

[3]关红.戚红梅图书馆社会责任的科学性思考与建设性探索[J].重庆图情研究,2012,(4);7-10.

[4]如何理解“图书馆社会责任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0,(7);2-2.

作者简介:周小军(1972.03-),男,,1990年12月毕业于湖南图书情报学校图书馆学专业,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采编,读者服务。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文化传承中国梦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新闻晨报》:如何不跟着某些“网红”玩“反转”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