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针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趋向存在的问题,提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方面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多元文化 核心价值观 培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41-02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趋向喜忧参半。大学生价值观选择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所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非同寻常。本文试从意义出发,针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趋向存在的问题,提出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由于受各种利益和矛盾的驱使,各人的价值诉求总是千差万别。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建立共同的价值目标,才会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才会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在危机困难的时候,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所以,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与其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的、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观,即社会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反映了现全阶段中国人民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在改革开放向向纵深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渐趋完善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利益关系等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趋势,加之经济全球化引起的东西方之间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荡,使当今社会成为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活跃了人们的思维,使崇尚开放、勇于竞争、提倡包容成为时尚,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但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各种观念交相杂陈,多种价值取向同时并存,日益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和利益观,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严峻挑战。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思想最活跃、对新生事物感知最灵敏的群体,他们受复杂的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思想意识容易发生偏差,导致错误的价值观取向。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主要承担者,是“两个百年”目标的实践者和见证者,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所以他们的价值观选择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进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趋向存在的问题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个别大学生的价值趋向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了偏差。
(一)重视金钱实惠,淡化理想信念。多元文化背景下,西方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纷至沓来,面对各种物质利益的诱惑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大学生难免会产生迷茫和困惑,甚至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重视金钱实惠、淡化理想信念,重视物质利益、疏于拼搏奉献,把拥有物质、金钱作为人生幸福的唯一标准,把享有奢侈、挥霍的生活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说什么“理想是远的,信念是空的,权利是近的,金钱是实的,抛弃远的,放弃空的,抓住近的,捞取实的”。这从近年来屡见不鲜的女大学生被包养、当二奶现象可见一斑。
(二)重视个人利益,漠视国家、集体利益。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注重群体利益,讲求奉献精神,“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铭;而西方价值观更注重个体利益,偏向利己思想,推崇个人主义,自我实现是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他们在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打着民主、人权的幌子在全球强行输出他们所谓的普世价值观,这对崇尚自由又颇为好奇的大学生极具诱惑力,从而在价值取向上产生矛盾与困惑。一方面,他们在思想认识上大都认同人生在世要为国家、集体做出贡献,赞赏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却往往选择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作为行为准则,还振振有词地说什么“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或者从利己角度出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漠视集体和他人的利益。
(三)重视知识才能提高,忽视道德品质锤炼。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普遍增强,成才愿望要求迫切。为了使自己能够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他们求知若渴,勇于拼搏,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挖掘自身潜能,锻炼生存能力。但令人欣慰之余也让人担忧,因为部分学生过分注重自我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而忽视道德品质的锤炼,甚至认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只要具备知识、才干、机遇和社会关系即可,个人品德好坏无关紧要,少数大学生公共场所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低俗,甚至打架、斗殴;职业生活中不讲操守,背信弃义,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家庭生活中不讲责任和奉献,一味索取,斤斤计较;人际交往中,自私狭隘,偏执任性、不擅包容、缺乏关爱,甚至为一己私利、孤注一掷走上杀人越货的犯罪道路,丢弃社会责任感和做人的道德底线,其影响极其恶劣。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盗窃案件就占到50%,打架斗殴、杀人伤害、强奸、诈骗、卖淫等犯罪仅次于盗窃犯罪案件,走私、贩毒、高科技智能犯罪也在呈上升趋势。”很多大学生专研学业,而忽视人际沟通,同学之间相互猜忌、妒忌,产生仇视心理,2004年的马加爵案件案、2007年6月江苏三名学生铊中毒案件、2013年4月复旦大学黄洋中毒案件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一)坚守课堂主阵地,弘扬主旋律,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大学生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更有较强的辩证批判思维能力,他们只有对某种思想和观点真懂真信,才能在实践中自觉践行。所以,高校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尤其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如通过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印证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和条件;通过国家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逐年增多以及十八大以后党中央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倡廉的勇气和举措,来印证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是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的保障和基础;通过钱学森、袁隆平、信义兄弟和郭明义等道德楷模的事迹,印证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和安身立命的基石,从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赢得虚拟空间主动权。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普及,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学生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1%,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大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网上交往、网上购物和游戏娱乐活动,并通过网络发表各种言论、传递各种信息,满足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探索欲望和好奇心,也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但网络上的内容良莠并存、参差不齐,有些甚至是别有用心的人散布的有害虚假信息,严重影响一些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认同。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网络监管,过滤那些有毒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环境,赢得虚拟空间主动权,拓宽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渠道。毛泽东曾说过“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对于网络这个重要的文化思想阵地我们决不能拱手让人。高校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线网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用图片、音乐、视频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输入网络系统,增加视觉吸引力,提高学生点击率,以增强教育实效性。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微电影、QQ等网络手段,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并不失时机地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伪存真、科学辩证地分析各种非主流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锻炼大学生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提高科学鉴赏力。
(三)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功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为大学生所感知、认同、接受并自觉践行,只进行理论灌输显然不够,必须充分发挥自我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参与社会实践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自我教育形式,使之在增强理性认知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道德自觉和个人品质,并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校园文化活动如举行辩论赛、时事竞赛、演讲比赛、小品大赛、宿舍文化大赛等各类比赛,举行画展、沙龙、讲座、报告、观看录像、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民族理想的统一,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要注重发挥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人格养成的作用。马克思曾说:“道德的最重要特性是以实践精神来把握世界。”学校要因地制宜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有计划地开展军政训练、公益劳动、生产实习;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科技服务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勤工助学、义务捐献、扶贫支边等实践活动,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消极价值观的侵蚀,达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从而真正培育起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田建国.警惕和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
[3]谢焱.浅谈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矫正[J].现代企业文化,2009(6)
【作者简介】闫春娥,女,河南安阳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