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为“二炮”正名
“解放军进入改革季”。 2016年,是“六十多年来最大规模、史上最牛的一次”军改的关键年,扬弃解放军根深蒂固的“大陆军主义”,成立陆军领导机构、升格原来的二炮为火箭军、成立战略支援部队、7大军区改为几大战区等举措,可以管窥本轮军改的大体轮廓。军改,或将触及多部门利益,军队改革必然涉及军队编制调整、结构重组和人员裁减,必然涉及广大官兵的切身利益。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开辟《军改解码》栏目,详细解读军改。
60年前,钱学森在黑板上写下“火箭军”三个字,“我建议中央军委,成立一个新的军种,名字可以叫‘火军,就是装备火箭的部队。”
“更名火箭军,不是一个改名那么简单的,它的诞生将为战略导弹部队的发展开辟更大的空间。”
“火箭军是一支首战可用、全程可用、终结战争可用的‘全能隐身作战力量。”
南方周末记者 于冬
南方周末实习生 曹丹龄 邓容
201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八一军旗亲手授予火箭军司令员魏凤和以及政委王家胜。
“考虑到第二炮兵实际上担负一个军种的职能任务,这轮改革将第二炮兵更名为火箭军。”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说。
迟来的正名,亦是长久隐秘之后的亮剑。
“第四军种”
解放军的序列中,第二炮兵的地位一直很特别。
“有人误解我们是兵种,‘第二炮兵可不带个‘兵字嘛,怎么不叫‘第二炮军。”自1967年冬天到某导弹部队参军后,张剑再也没有离开过这支队伍,直至从这支部队的领导任上退休。
组建之初,冷战正酣。为打破“核恐吓”,中国决定研发核武器,并开始战略导弹的研究和相关部队的组建:1959年,第一支地对地导弹部队秘密组建完成。直到1966年7月1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正式成立。不过,出于保密的需要,这支部队没有沿袭“战略导弹部队”的国际通用称谓,而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为“第二炮兵”。
生于忧患,这与苏联的导弹部队如出一辙。1961年的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上,赫鲁晓夫要求,列装部队一律禁用“核”称谓,而是笼统称之为“特殊任务部队”,所列装的“火箭(导弹)”“发射架”等装备也全部以“炮弹”和“炮”代替。他试图让西方产生误解——苏联只不过在研制“能发射原子弹的大炮”。
同样,栖居深山老林,暗藏于地下工事之中,二炮部队天然具有“隐秘”的性格。1970年代初,张剑回家探亲面对乡亲们的询问,“既不能泄密,又不能糊弄乡里乡亲,只好描述说,我们是能够打导弹的部队……导弹嘛,就是长着眼睛的炮弹。”
乡亲们仍似懂非懂,类似的尴尬也曾出现在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军营。张剑的记忆中,大概1986年冬天,他随上级到总参谋部参加有关军事训练的会议,其座次本应在海军、空军之后,却被安排到装甲兵、防化兵和铁道兵等诸兵种之列。
组建之初,“二炮”确被列为兵种,级别与装甲兵、防化兵等兵种相当。直到1980年代中期百万大裁军来临,其他兵种司令部悉数撤销,业务划归至总参谋部兵种部,铁道兵甚至脱下军装,被整体移交地方。
相形之下,第二炮兵部队这才显得“鹤立鸡群”:不仅原有的二炮司令部没有被裁撤,还被升格为正大军区级——司令员和政委均为上将;它还拥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以及此后的装备部门,其装备研发和预算也属独立运作。这与海军、空军等法定军种的编制体制并无二致,第二炮兵已是与陆海空并列的“第四军种”。
“部署于各军区的海军和空军部队隶属所属军种,但接受军种和军区的双重指挥。二炮的指挥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与上述三个军种存在差异,虽然部署于各军区,但它实际上接受垂直指挥。”美国海军分析中心研究员肯尼斯·艾伦甚至注意到,“二炮”编制体制中的更为特殊之处。
不过,这支队伍的名字依旧是“第二炮兵”,“兵”没有改为“军”字。
纪念“顶得上5个师的 天才”?
新一轮大刀阔斧的军队改革中,“二炮”正式更名为“火箭军”。“我们将按照火箭军的职能定位和使命任务,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火箭军。”2015年12月3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杨宇军如是说。
正名是新的起点,亦是传统的回归。
在60年前,“中国火箭之父”钱学森写下“火军”三个字。据时任总参作战部空军处参谋李旭阁(1985年任二炮司令员)回忆,钱学森的讲课恰好安排在1956年元旦下午三点钟,贺龙、陈毅、叶剑英、聂荣臻等“十大元帅”都赶来听课。
“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自力更生制造出自己的火箭。我建议中央军委,成立一个新的军种,名字可以叫‘火军,就是装备火箭的部队。”钱学森建议。讲课时,45岁的钱学森还在黑板上写下“火箭军”三个字,“这就是导弹部队,一支不同于现有的陆、海、空三军的新型部队,是一支能够远距离、高准确度命中目标的部队,是现代化战争中极其重要的后起之秀。”
没有导弹,哪来部队?钱学森的主持下,“第五研究院”等科研队伍应运而生,专司导弹等战略武器的研发。1960年11月5日,在苏联撕毁合同、撤走全部专家不久,在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的指导下,东风-1短程弹道导弹(仿苏联R-2导弹)发射成功。
一种高技术武器的诞生,催动军事编制体制的变革,第二炮兵部队的诞生成为可能。如今,“火箭军”的正名,或许是为纪念钱学森这位“顶得上5个师的天才”?不过,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多位知情人士,这种传言未得到军方证实。
就武器装备、军事战略和编制体制而言,“二炮”依旧保留着浓厚的“苏式基因”。不仅首枚导弹仿制于苏联,连训练和操作手册都是俄文翻译过来的。张剑有位黑龙江籍战友,能讲一口流利的俄语,很快就从二炮的工程部队调到科技部做翻译,“每顿饭都有鸡蛋,有时还有个大苹果”。
作为高技术军兵种,“二炮”的编制体制自诞生之日起就与陆军略有不同。1975年12月,为加强装备管理和科研工作,第二炮兵总部增设科技部(后改称技术装备部)。10年之后的百万大裁军中,第二炮兵部队的地位扶摇直上。随后编制体制调整中,这名黑龙江籍战友成为该部门的主要领导,为当时“指挥控制自动化系统”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
“第二炮兵的任务是遏制敌人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在敌人对中国发动核袭击时,遵照统帅部的命令,第二炮兵部队独立地或联合其他军种的战略核部队对敌人实施有效的自卫反击,打击敌人的重要战略目标。”韩国国防研究院《国防政策研究》第30期的一篇文章认为,第二炮兵是以地对地战略导弹遏制敌人使用核武器,执行二次战略核反击任务的部队。
这正是“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被西方学者称为“最小遏制战略”“防御性核战略”。当时,主要担负“核反击”任务,第二炮兵似乎只为“核”而存。然而,随着冷战的终结,核威慑的作用大幅降低。
对外透明度越来越高
2015年12月31日中午,走过新街口外大街的北京市民发现,“第二炮兵总医院”的门牌悄然撤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散发着崭新的油漆味。
这座医院是“火箭军”为数不多的窗口单位。正如美国海军分析中心研究员肯尼斯·艾伦的评价,“二炮仍是解放军中透明度最低的部队之一”。
“既然是战争的撒手锏,就要隐蔽。”张剑说,“二炮”的基层部队大多隐秘在山沟沟、戈壁滩上,条件艰苦,纪律严苛。1990年代末,他到基层导弹部队走访时,还发现营房门口保存着“文革”时代模糊的标语“泄密就要杀头”。
战略导弹,被称为“大国佩剑”。1984年10月1日,一枚枚乳白色的战略导弹,第一次走出深山,驶上长安街。作为“唯一没打过仗的军种”,亮相亦是威慑。
迄今,火箭军及其前身“二炮”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相关国家或地区的警觉。自1998年首部《中国的国防》白皮书起,外界就以“抠字眼”的方式注视着这支神秘的部队:从“具备快速反应和机动作战能力”到“部队的快速反应和精确打击能力不断提高”,从“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到“提高战略威慑与核反击和中远程精确打击能力”。
与中国“火箭军”独立成军相比,美军的导弹部队只是以特殊兵种的角色散落在海陆空三军之中。
虽与“二炮”师出同门,俄罗斯火箭军的地位却一路缓缓下降。1981年,苏联国防部就决定把航天器总局从战略火箭军编制内划出,归属国防部。此后,战略火箭军的职能被不断削弱,俄罗斯现已将其降格为兵种,仅掌控战略核打击功能模块,配备大约800枚导弹以及3000多枚核弹头,而300公里射程以内的战术级弹道导弹早已划给陆军。
“冷战结束后,爆发全球性的核战争的概率已经降低,核威慑这一冷战时期的流行语已很少被提及。从美国和俄罗斯的现状来看,战略导弹部队的地位被逐渐弱化,功能也开始分流到陆海空等军种。”一位不便具名的军事专家指出。
“核消常长”。解放军军事科学院2001年出版的《战略学》一书也分析这种趋势说:高技术常规战争战略随着非核高技术和新军事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精确制导技术、激光技术、遥控攻击技术和航天技术)的发展而形成,这些技术能够避免跨过核门槛的政治风险。因此,常规导弹力量的重要性和地位不断上升,成为更受相关国家重视的新战略模式。▶下转第10版
最新的一轮军队改革中,解放军在强化火箭军的地位。1990年代初,第二炮兵部队开始组建起常规导弹力量,大约占部队编制的1/4,并发展出“常规导弹突击战役”的作战理论。
火箭军的家底尚属殷实。公开资料显示,仅中程导弹就包括著名的东风-21系列,还有短程弹道导弹的东风-15系列,其射程也超过600公里,长剑-10型远程地对地巡航导弹,射程可达1500公里,还能够配备核战斗部执行战略打击任务。
2015年9月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中,东风-21D和东风-26两款中远程反舰弹道导弹亮相,更是全球独家列装的两款反舰弹道导弹。
中国火箭军则“射程衔接”。最近坊间也一度流传调整的说法,“火箭军或专注战略打击,把短程导弹给陆军”。
“这当然是瞎猜。”上述军事专家认为,“这次更名没有叫‘战略火箭军,更没有改为‘战术火箭军,这就表明火箭军将继续发挥‘核常兼备,全域慑战的职能。火箭军仍是一支首战可用、全程可用、终结战争可用的‘全能隐身作战力量。”
新一轮军队改革前夕,第二炮兵部队见诸报端荧屏的频率越来越高。2015年初,解放军首支女子导弹发射连亮相;新一轮军队改革前夕,二炮部队大规模亮相央视新闻,“临近年终,第二炮兵多支作战部队北上林海雪原……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接受年终大考,切实摸清了部队战斗力的底数。”
“我们能打仗吗?!我们能打胜仗吗?!”新时期“火箭军”营中的宣传标语,依旧透着火药味。一名军事专家认为,“更名火箭军,不是一个改名那么简单的,它的诞生将为战略导弹部队的发展开辟更大的空间。”
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杨宇军说,“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核力量始终维持在维护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中国的核政策和核战略是一贯的,没有任何改变。”
(本文张剑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