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雪静 (河北省迁安市迁安镇新寨中心完全小学 064400)
与积极思维,这样才能彻底改变学生的机械记忆,而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更加深刻而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要善于在知识的重难点处,知识的关联处来创设丰富而形象的问题情境,以发挥其激趣导思功效,使学生更加专注于问题的探究,在探究中来主动构建知识,掌握技能,深化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灵活掌握。
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们的数学教学也不能局限于教材这个小天地,而是要向宽广的现实生活空间延伸,将学生带入生活的大舞台,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学习,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小结或布置数学作业时不要只是机械地照搬教材,而是要为学生创设具有实践性与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向更宽广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特征,这样更加利于学生数学知识、技能与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
如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后,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教师让学生与父母一起去购物,帮助父母计算总共花了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零钱。或是帮助父母来计算家中每个月的收入与支出,还余下多少钱等等。
总之,我们要以问题为契机,结合学生的特点与数学的学科特征来创设富有趣味性、启发性与探索性的问题,将学生带入特定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变苦学为乐学,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构建,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这才是新课改所倡导的高效教学,才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高,让学生快乐学习、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3]罗云香.例谈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合理加工[J].广西教育:小教版,2014.
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课前所准备的平行四边形卡片来亲自动手。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能否将平行四边形转换成其他图形?(2)可以转换成哪些图形?(3)换后的图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相同?这样的问题直接指向具体的教学内容,更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来展开积极的动手操作,在动手中动脑,手脑并用,从而使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还掌握了转换这一基本的数学思想,这将会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产生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1]王文娟,郭彬.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探微[J].林区教学,2008.
[4]王莎莎.浅谈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师,2014.
(责编张亚欣)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杜雪静(河北省迁安市迁安镇新寨中心完全小学064400)
摘要:写作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的输出和运用,更应关注写作实践中学生心理的成长、情感的丰润、意志的坚定、人格的完善,达到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境界。但目前的作文教学与研究有两大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两方面问题,本文从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文字来实现语言的积累,观念的确立,情感的交融,思维的碰撞,心灵的对话。
关键词:学生写作兴趣素材技巧创新思维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1.047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最害怕的就是教师布置的作文。提到作文,没有哪个学生不心有余悸的。面对一个简单的作文题目,许多学生无从下手,但为了完成任务绞尽脑汁,最终也只能勉强应付。
俗话说:“言为心声。”不同学生的眼里,即使是相同的客观事物,感知的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不尽相同。在同一片蓝天下,在同一个“地球村”里,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也往往处在不同的心理层面。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准确地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一切,通过文字淋漓尽致的透射出来呢?改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肩负的责任。作为语文作文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应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实践。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的个性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特点。换言之,兴趣有动力作用和定向作用。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正因为这样,教师进行写作教学的首要一步便是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乐学形式中学习,使作文本身引起学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使写作文成为学生的一件乐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断更新,课文内容也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写作的要求:“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目前,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有话想要说,有感受想写。语文教师这时应该有审时度势的能力,对课堂的教学环节也应该能够适时改变,有意识地较强语文课堂、文本越作文写作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语文的《儿子的采访》时,教师可通过分析“儿子采访爸爸的梦想是什么?爸爸告诉他自己有三个愿望:第一个是吃得下饭;第二个是睡得着觉;第三个是笑得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平凡的举动中深沉伟大的父爱,并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点滴,体味在日常细小琐碎事情背后的父母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崇敬爱戴感激之情。如果教师能及时抓住这一机会,让学生写写《我眼中的爸爸》,学生会因为心中有情,而兴趣大增。即使生活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过,但是一篇篇充满了真情实感,感人肺腑的文章却应运而生。
吕叔湘先生说过,作文训练“要考虑怎样做收获大,而不至于弄得精疲力竭”。这提醒我们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指导,又要注意学生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通过怡情养趣,变“厌作”为“乐作”,以增强作文教学效果。如果学生不喜欢《三国演义》,教师何不给他一本《哈利波特》?不喜欢鲁迅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对韩寒抱有极大的兴趣。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压制或者训斥,而应该尽量从他们的兴趣点出发,与他们平等沟通,对比分析这些作品的成功与缺陷,培养他们正确的读书习惯和兴趣,使他们学习借鉴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中的写作方式和风格,为自己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能高学习效率。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要让学生持续对作文形成兴趣,并且把想写作文,爱写作文当成一种习惯,并不是一天就可以实现的。只有让他们时时刻刻意识到作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才能渐渐接受。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遍,多元化教学形式已经普遍,我们应该积极利用这些设备为我们的课堂服务。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语文的《威尼斯小艇》时候,教师可以先通过介绍小艇的样子,进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如可以把它想象成弯弯的月亮、像田沟里的水蛇等等。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一起观看一段介绍威尼斯河流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在文字基础上形成的画面故事的震撼人心。并且,教师应要求学生写观后感,或者用文本中运用过的一些手法来自己尝试创作。如果是《望庐山瀑布》之类的意境非常美妙的诗歌,教师可以用图片加背景音乐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在简单文字背后那神奇无限的美丽,启发他们欣赏高雅的能力和兴趣,激起学生文字表达的欲望,为作文写作增添精神动力。
总之,小学作文创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科学设计作文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综合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刘鹏忠.我对中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探索[J].魅力中国,2011(4).
(责编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