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凤莲
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时代,新兴服务业涌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传统服务业借助于新技术的渗透,出现了新业态和新的经营模式。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是中央和自治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会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还有利于提升居民的消费层次,创新制造业的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自治区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8337”发展思路更是提出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和“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内蒙古服务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是2004年的4.84倍。
和全国相比,内蒙古服务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占当年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较低,且服务业增加值占当年生产总值的比重与全国的距离在不断地拉大。到2004年之前,内蒙古服务业增加值占当年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在上升,但是2004年以来,这个比重急剧下降,2004至2013年,内蒙古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1.8%下降到36.5%。
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的对比来看,全国服务业比重的总体趋势是上升,第二产业比重相对下降。但是在内蒙古,服务业比重呈现M型变动态势,第二产业比重呈现倒M型变动态势,现阶段,服务业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而第二产业比重呈现上升趋势。
从服务业从业单位数量来看,全区服务业从业单位数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区服务业从业法人单位数远低于北京、上海发达城市,对比情况相似的山西和陕西两省同样也有差距,全区服务业从业法人单位数只与甘肃省大致相同。
与其他省份相比,按照2012年人均GDP排名,内蒙古已经达6.4万元人民币,全国排名第五。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我国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万元的省份的服务业均占到45%以上,而内蒙古2012年的服务业占比仅为35.5%,相差10个百分点。
内蒙古缺乏支柱型的服务业企业。现在,内蒙古服务业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商贸、旅游和文化、居民服务、商务服务等行业上。然而,从内蒙古已经形成的支柱产业看,内蒙古商贸业明显“大而不强”,市场集中度低,缺乏龙头企业,本土商业力量薄弱,产业素质不高;金融业更是内蒙古服务业的“软肋”,与先进地区和城市差距不断拉大;近年房地产业在内蒙古发展较快,但其规模及影响力受到国家宏观政策影响有回落态势。虽然内蒙古旅游业初具体现草原文化特色和北疆风情,但是亟待建设一批有影响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内蒙古的物流业和商务业快速发展,但是仍然缺少具有引领作用的企业。
截至2012年内蒙古服务业内部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达21.1%,远高于全国占比(10.6%),“住宿和餐饮业”占比达7.7%,远高于全国水平(4.5%)。从由2004年到2013年的发展来看,只有“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这几个行业占比有所上涨。
截至2013年,呼和浩特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远高于其他地区,达到64.5%,但是对于全区绝大多数盟市而言,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
2000-2013年,呼包鄂三地服务业的增长幅度最大,占全区比重急剧提高;其他九个盟市除乌海比重小幅增长外,都有不同幅度的下降。2000年,作为一个整体的呼包鄂地区服务业还只占全区的37.2%,到2013年,剧增到64.7%。
1. 综合市场化指数低。从各地区市场化指数比较来看,除去西藏后,1997年内蒙古市场化程度排在全国倒数第三的位置,仅好于青海、宁夏和新疆;到2009年,虽然内蒙古市场化程度得到改善,但是仍然排在全国二十位。
2. 服务业市场主体明显缺乏多元化。以服务业固定投资为例,内蒙古服务业国有投资占比过高,2012年内蒙古服务业国有固定资产投资达49.77%远高于全国的34.7%占比。同样,内蒙古服务业私营和个体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占到17.7%,远低于全国的21.47%,全国排名在24位,可见内蒙古服务业投资结构明显表现出国有大,民营小的格局,这种格局不利于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是服务业发展的公共条件和重要载体。
1. 硬件基础设施薄弱。目前内蒙古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制约服务业发展。若以城市用水普及率、城市燃气普及率及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表示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对比内蒙古自治区与北京、上海、山西、陕西以及甘肃城市省份的基础设施水平,可以看出内蒙古基础设施水平与全国水平仍然有较大差距,基础设施的落后严重影响内蒙古服务业的发展。
2. 软环境发展不足。公共服务中的教育资源不足制约服务业发展。从教育行业分析,2013年教育行业生产总值仅占整个服务业的4.6%,与2012年持平。从其发展角度分析,2004-2012年内蒙古教育业发展处于相对下降的趋势,比较整体服务业下降27%。2004-2013年间,内蒙古在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支出相对增长分别为-27%,-24%和-24%。内蒙古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软环境相对恶化,这特别不利于经济下行时期的复苏。
1. 对外依存度低。从全国部分沿边省区外贸规模看,2012年内蒙古实现进出口总额112.57亿美元,外贸依存度只有4.4%,远低于新疆、黑龙江和云南的水平,更低于全国的47%。从趋势来看,内蒙古对外依存度处在下降的阶段。内蒙古对外依存度从最高的2002年12.8%,下降到2012年的4.4%,2005年以前,内蒙古的对外依存度都在10%以上,而近年跌入到4-5%区间内。由于内蒙古对外开放水平较低,使得内蒙古服务业的增长只有依靠国内尤其是区内的需求,阻碍了服务业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2. 利用外资水平不高。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同样严重制约了内蒙古服务业的发展。内蒙古服务业外商投资占整个服务业比重仅为0.26%,从全国范围对比看,内蒙古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只比青海略好,全国排倒数第二。全国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为4.49%,是内蒙古服务业的17.3倍,内蒙古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过低,严重影响全区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显著。以2007年内蒙古投入产出表为例,制造业对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为1.56,远高于农林牧渔业(0.15)、采矿业(0.0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36)、也高于建筑业(0.12),但是从全区的产业结构来看,内蒙古主要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制造业比例较低,而恰恰资源型产业对于服务业的消耗作用较小,对服务业的带动能力弱,也是影响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投入产出分析表可得各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通过计算产业敏感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可以将服务业分成强辐射、强制约行业,强辐射、弱制约行业,弱辐射、强制约行业,弱辐射、弱制约行业这4大类。由于只有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且服务业内部的产业关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会变化太大,故选择2007年内蒙古产业投入产出表计算出感性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
内蒙古服务业构成中,被动需求的行业,即感应度系数较高的产业比重较大,而影响力系数较高,即带动需求的产业发展不充分。
结合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趋势,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健康服务业、家庭服务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内蒙古应该稳固发展支柱型服务业的行业为: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业、信息服务业和金融业;创新传统服务业业态: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和社区服务业;重点支持培育性服务业的行业为: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健康、养老服务业和环境保护服务业。
加大服务业垄断行业改革力度,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交通运输、金融、医疗卫生、电信、教育、文化、体育等行业发展。加快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服务业中的比重。
加快服务业集聚发展,建设新型专业市场、微型CBD、现代物流基地、文化商旅综合体、总部基地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和产业园区,完善支持示范区和产业园区发展的促进政策和保障措施。推进建设一批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平台建设扶持力度,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主体参与共建服务平台。
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服务业贷款规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开发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支持服务业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引进股权投资、股权产权交易等多种渠道融资。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机构、融资性担保机构为服务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大力实施名牌服务战略,推动服务业品牌建设,通过广泛开展培育、发展、宣传、保护名牌活动,加大对企业争创名牌的指导和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创品牌、树品牌,增强发展后劲,提升产业竞争力。选择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地方服务业企业作为全区服务业重点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