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德学
摘要:高等教育改革在引入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出现了师资市场、生源市场、院校市场、经费拨款市场等,通过竞争、选择、多元等市场规则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由于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缺陷,需要通过政府政策导向与内外兼治等有效手段,来促进高校教育机制改革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市场调节;高校教育;外部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44-03
社会化生产都需要一定的机制进行资源配置,通常包括: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和志愿机制,教育这种社会化生产同样需要这些机制进行资源配置。从1982年十二大提出发挥市场的辅助性作用,到1992年十四大提出的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再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市场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重要作用。具体到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上,体现在高校外部利益相关者通过市场的方式影响高校的决策,促使市场机制在高校的改革发展和决策执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中的市场机制
良好的高等教育治理就是在合理界定高校、政府和社会三方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使高校敏锐把握市场信号,提高高校自身正确定位、调节和完善的能力。为此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提高运用市场机制的能力,同时还要努力避免市场的消极作用,协调政府和志愿机制,共同构建一个分工明确合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充满活力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
我们通常所说的市场体系主要指市场主体、市场客体以及市场载体三大主要组成部分,而高等教育市场作为市场的一种具体形式,同样由市场主体、客体以及载体组成。
1.高等教育市场主体。包括:(1)高等教育的提供者,包括直接提供者和间接提供者,其中直接提供者主要指提供知识以及人才的高校,间接提供者主要是指为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提供资源的组织和个人,如政府、投资者、捐赠者等;(2)高等教育需求者,显然政府、学生以及家长、企业和社会等都是作为高等教育需求主体,也有学者将高等教育需求者进行具体分析,其中将学生以及家长作为高等教育的直接消费者,政府、企业以及社会作为最终消费者或者最终需求者来研究。
2.高等教育市场客体。高等教育市场客体也继承了市场客体的一些核心内涵,这里主要指高等教育产品,和经济市场中的有形产品不同的是,高等教育产品主要是无形产品,如知识、科研成果以及为社会提供的服务等。
3.高等教育市场载体。一般而言市场载体主要是产品和劳务交易的场所、规则和机制,高等教育主体和客体正常发挥作用的运行机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等教育市场机制。
将经济领域中市场机制的某些合理“要素”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即对市场介入高等教育领域需要做出限定,具体包括市场主体直接投资、经营高等教育,按照商业化模式运作的高校,如营利性高校的出现。还有高等教育自身为更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引入竞争、效率、选择以及多元等市场理念。
二、市场机制的作用机理
高等教育市场区别于经济领域中的市场,主要表现在:一般的市场主要有买方和卖方两个主体,而高等教育市场主要有四大主体:作为教育供给方的大学和教师、作为教育直接需求方的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权威需求方的政府以及作为最终需求方的企业和社会。根据市场主体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方式,将高等教育四大市场主体所构成市场分为权威经费拨款市场、师资市场、生源市场、院校市场四大高等教育“子市场”,对高校的影响方式也存在差异。
1.经费市场。对于现在的政府经费配置会有竞争性吗?可分为项目经费和基础计划经费,在这个计划经费中主要方面是针对政府高校竞争中的平均拨款,所以经费是为了达到目标提高高校人才水平的目的而对学生人数有安排性的经费配置的方法。最近这些年根据我国国内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国家采取了对高等院校教育的经费援助,对于不是竞争性的生均拨款的经费支配出去,用在了高等教育学科、对于经费逐渐每年的增加的专业建设以及科学研究的经费,其他高校发展目标是为了提高经费的竞争性作为目标,现在由于政府财政由政府财政专项资和税金的规定,在高等院校期间和效率为目标而决定的专用经费,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精品课程、特色学科专业以及各种平台建设项目等。个人或者高等院校申请项目基金,但是必要提高自己的实力水平,这不存在疑虑的问题,以促进高等院校教学水平以及竞争机制来对比科研水平方面的进展。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的对我国大学科研工作的方向有了深刻广泛的意义。
2.师资市场。师资是学校生存和发展重要的人力资源,而高校教师是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实现的重要主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成为合理配置高校教师资源的有效手段,为高校和教师(师资市场的主要供求主体)提供相互选择的平台。在当代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虽教师资源丰富,但是针对于市场格局,教师的合理化分配是受到限制的。教师与学校的分配比例尤为不当,许多优秀教师的水平未在工作环境中得以施展。学校针对教师的福利待遇直接影响其对于学校的选择,出现市场与师资力量不平衡的现象。在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当前许多高校为了吸引优秀教师,常在招聘过程中列出一些优惠政策或者福利待遇,如为应聘者不但提供高薪,还为其提供住房、解决其子女上学问题等优惠政策,这些充分体现了师资市场对高校战略行为决策的影响。
3.生源市场。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迈向大众甚至普及化教育阶段,并且突破了国家界限,走向国际,生源大战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打响。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逐渐扩大,学生选择高等教育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他们往往会从自身家庭承受能力以及高等教育供给需求现状来主动选择进入何种类型、水平、专业的学校学习。各高校为争取生源努力从各方面提升吸引力,于是在市场竞争机制的推动下高等教育逐渐呈现多样化,形成了高等教育生源市场。
首先,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影响生源市场角度来看,我国多数高校对学生的选择主要是以高考分数为标准,因为高考分数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也是筛选人才相对公平的一种手段。同时分数就如一根指挥棒影响学生对高校的选择,无形中也会促进生源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生源市场。当然,各高校的声誉、办学规模和质量以及学校环境,教师队伍等都会对生源市场产生影响。其次,从学生的选择对高等教育发展影响角度来看,生源是院校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力,高校能否顺利地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源的数量和质量。随着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甚至普及化的发展阶段,学生对高等教育的选择范围扩大,除了考虑学校的声誉以及各种硬件环境外,更多的要考虑该专业对今后就业的影响,因此学生就专业的选择这一信号影响高校专业学科设置。
4.未来的高校市场。我国的高校扩招进行了很多年,高校和高校学生的数量呈现了飞跃式发展,要维持这个庞大数量的高校运转,必须统一规划好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有些资源属于稀缺性资源,数量比较有限,导致各高校为了这些资源进行激烈的竞争,这就造就了院校市场。高等教育的院校市场就是指为了让自己的学校得到更加良好的运营和发展,各高校之间对人、财、物有形的资源和社会名望等无形的资源展开既竞争也合作的现象。现在的大学有形资源的供给来自多个方面,既有国家财政和项目基金的支持,也有来自校企合作资金、学生的学费和一些社会人士的捐款。各大学在人力方面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尤其是高校生源,良好的生源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次在师资和管理人才方面各高校之间也在积极争取最好的人力资源。以便让自己的学校培养更多优秀的顶尖人才,从而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声望,树立起自己学校的高校品牌优势。最后,大学管理者的办学理念以及管理能力决定着高校发展方向和发展的兴衰成败,尤其是大学校长的选拔,对大学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高校会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优秀的管理人员,从而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和能力,进而在激烈的院校市场竞争中更好的发展。
高校间无形资源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社会声誉和制度供给竞争方面。社会声誉主要是社会对大学做出的评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社会声誉作为大学的无形资源,其实质也是一种无形资产,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人力(主要指师资和生源)、财力和物力等资源的供给状况。如果说,大学竞争的初期是以数量、规模为主的“粗放型”竞争,那么,大学的深化竞争将以品牌、质量以及特色为主的“集约型”竞争,也就是大学的声誉竞争。因此,各高校为了自身在大学排行榜中有个显赫的位置,会努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除了大学排行榜这种无形资源的竞争外,还涉及到政府的制度供给这种无形资源,例如,国家的“985工程”、“211工程”以及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及成果奖励、重点实验室等,这些都是作为官方认可的优势资源,它不但能够带来可观的经费投入,而且还会使高校获得各种有形或者无形的资源,促进高校更好地发展。基于优势制度资源供给的重要性,高校会通过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来获取无形的优越制度。
三、高等教育改革的建议——基于市场机制的视角
1.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在经济社会中,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回归到教育话题,不同院校要充分意识到市场机制在教育市场的应用。尤其是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历程过程中,市场在其领域的各个细节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如高校教师在不同学校间的竞争性流动,尤其是目前高校关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方面,多是以竞争性的优惠待遇收揽人才,出现所谓的“协议工资”这样市场化工资分配方式,这些都是师资市场发挥作用的结果。再如,未来生源市场上的学费变革,大致经历了从免费到收费的变化过度,且各级各类学校学费标准多样。因此,目前生源市场上的学费制是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的真实写照,一定程度也是收费制引入市场机制的反应。同时,在竞争、多元、优胜劣汰等市场游戏规则下,高校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通过不断提高教育服务质量来强化自身竞争优势,从而在竞争激烈的院校市场中胜出。
2.高校应该提高运用市场机制的能力。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引入,而在于引入什么,如何引入。大学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因此大学闭门搞改革已经变得不现实,在高等教育市场中,一所大学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提高其吸收社会资源的能力,包括吸收外部的企业、社区、校友以及捐赠者等提供的资源。但是目前国内许多高校过度依赖政府财政拨款和学费,正所谓的“向上要增加拨款,向下要提高学费”,自身筹资能力薄弱,没能很好地运用市场机制吸收社会资源发展自身。相比较而言,国外大学对社会筹资能力方面比较重视,它们更多的是通过校友会和基金会建设,来挖掘潜在的校友资源和社会捐赠主体,从而保证学校资源的相对稳定,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国外高校基金会运作公开、透明,因而一定程度上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这点需要我国高校学习。
3.高校要避免市场的消极作用。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完全市场化和产业化,而是强调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应该遵循竞争、选择、多元等市场原则,体现优胜劣汰等市场机制的功能。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了一些市场化的问题。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基于市场本身具有的盲目性缺陷,高校出现教室、公共自习室实验室等课堂空间资源的缺乏,结果就会出现为分散教室紧张压力而在中午甚至晚上排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正常的作息时间。而且由于学生人数的逐渐增加,师生比严重脱离正常标准,最终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毕业生整体素质下滑的后果。
4.高校要充分调动各外部治理主体的积极性。高等教育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除了学生、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等内部利益相关者外,还有企业、家长、社区、校友和捐赠者等外部利益相关者,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进行,高等教育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高等教育要想更好地发展,在坚持自身发展目标的同时,必须考虑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充分调动外部力量参与高等教育治理的积极性,促进高等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5.外部市场机制治理与内部治理机制相结合。在外部市场机制框架的大调解节之下,高等教育作为其调节的部分,要遵循大环境调节的规律,不破坏市场秩序,将外部调节机制维护好进行教育内部机制的治理与改革。高校内部机制的治理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针对于管理阶层要有突出其在学校的地位,使其真正地做到在其位谋其职;教师阶层要加大其福利待遇,增加教师的市场竞争力量,在压力的冲击之下,使其意识到在环境中所存在的地位;学生阶层要加大宽进严出的管理,效仿西方高校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内外兼修的素质,成为综合素质的人才,增强应对社会未来挑战的能力。内外结合,将高校教育在市场机制的大环境调节之下,进行合理性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杨志刚.从治理角度再看市场机制在高教领域的运用[J].中国高等育,2014,(9).
[2]陈文惠.高校项目经费管理的分析与思考[N].经济师,2011,(7).
[3]王云鹏,刘志民.我国大学竞争及其规制探索[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
[4]赵巧琴,安心.论大学无形资源的竞争[J].高等理科教育,2004,(5).
[5]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杨文芳.论我国高校治理机制改革[D]湘潭大学,2012.
[7]赵明安.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国际比较[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8]高伟,张燚,聂锐.基于价值链接的高校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9,(02).
[9]马廷奇.大学利益相关者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创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2).
[10]匡瑛.政府如何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协调持续发展[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