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16-01-14 05:01韩晓芳
智富时代 2015年8期
关键词:生态思想生态文明建设邓小平

韩晓芳

【摘 要】邓小平生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阐述邓小平生态思想的基本内容,并力求探索其当代价值,以及对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产生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邓小平;生态思想;生态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飞速发展,社会经济势头猛进,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原因种种,但是,有一点我们不能否认,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先的“敬畏”转变成了“征服”。

邓小平从党和国家的实际出发,站在全社会学客观实际的高度,对生态环境给予了高度关注,积极借鉴了古人的生态思想,并吸收了我国传统生态思想理论和实践的启发,提出了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的新的生态思想。

一、邓小平生态思想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的生态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和毛泽东生态思想的丰富、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生态思想的基本内容有:

第一、农业的发展与两次飞跃。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拥有约13.53亿的人口,农业是基础,满足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是不容忽视的。邓小平同志很重视农业的生产和发展,他在制度上的改革使得我们的农业有了新的突破,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同时他也强调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我们更要注重科学种田,也就是说要把农业的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这样农业的发展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飞跃。

第二、保护环境的生态思想。生态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所以,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没有自然,人类根本无法生存。因此,保护好自然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他十分重视人民群众要多种树。因为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充分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是增加我国森林面积的覆盖率和生态文明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三、提高人民群众生态文明的意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源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人类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利润,对自然的开发没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是人类对自然和规律没有科学的认识,所以提高人民群众对自然的认识尤为重要。人和自然的关系可以看作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只有主体才能对客体进行改造和建设,可见,要正确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人民群众要运用客观规律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和建设,不久的将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就会取得重大突破。

第四、运用法律和制度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除了运用一些“软办法”之外,我们还应依靠法律和制度进行完善和加强。邓小平指出,对保护和爱护生态环境的公民我们应给予高度的鼓励和奖励。相反,对破坏环境和资源的公民进行严厉的惩罚和打击。

邓小平生态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正确的工作指导,我们理应全方位、多角度了解邓小平生态思想的基本内容,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资源的重要性,这也是我们能真正走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步。

二、邓小平生态思想及当代研究价值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锋,邓小平生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并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他们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批判资本主义忽视这种关系的存在,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一直伴随着他们的生产和发展。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这种矛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所追求的目标。邓小平的保护环境的生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也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价值。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发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邓小平生态思想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和毛泽东生态思想,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历史的新阶段,我们都有历史性的使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要发展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党的是十七大提出,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借鉴邓小平生态思想建设我国生态文明的路径探析

邓小平生态思想,是邓小平用他一生的亲身经历和智慧探索、总结出来的,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经验。邓小平生态思想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一、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促进保护环境和生态建设的发展。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民群众同时也担任着改造自然的角色,但是人们只有把握好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自然,人和自然才会和谐发展,生态环境才能更好的为我们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可是,现实是,我们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比比皆是,各项活动和行为都超出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所以造成现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热点问题。当我们认识到这种局势的严重性时,人民群众要提高生态意识和对自然的认识,这样人们掌握了改造自然的正确法宝, 这些法宝才会指引人类对自然进行合理科学的改造,从而更有利于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建设生态制度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这是一项长期的建设工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邓小平十分注重制度建设,认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这就有效约束和控制了那些对自然贪婪过分索取的人,对那些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且还带领身边的公民一起从生活小事(例如:节约用水用电、旧物品重复利用等)做起的公民加以鼓励和奖赏。

生态文明制度的有效性需要靠法律、制度作为支撑,保护生态环境不仅依靠人民的道德,而且也需要靠法律来作为有效实施的保障、凭制度作为有效的支撑。在执法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我们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绝不姑息任何一个不法分子。另外,我们要加大对生态文明制度的建立,完善其内容,整理出清晰的思路,做到内容的全面性和合理性。

第三、重视科技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我们领略到了生活的美好,粮食大幅增产、上网开心购物、通讯的便捷为生活提供了诸多方便、增添了无限乐趣。但是,我们在追求高层次、高消费的时候,却往往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一定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说生态环境决定了科学技术是否能持久向前发展。

科学发展是需要条件的,只有学识渊博和新型人才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足够的资源和能源以及空间环境。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1983年,他说:“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便有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 2011年12月16日,胡锦涛在庆祝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成功大会上的讲活指出:“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歩的决定性力量”。我们倡导提高科技创新,生产和发明对生态文明建设有利的资源和设备,减少和控制污染的传播和蔓延。

第四、加强与国际的合作和联系,共同建设全球生态文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当今全球性问题,得到了全世界公民的关注。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现在都面临着生态危机,每个国家都有责任和义务出谋划策为摆脱生态危机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制定出有效的生态对策,才能还地球一片干净。

资本主义国家和发达国家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最大的制造者,当然他们也是最早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的,并已经做出相关的应对措施,例如:建立大批的生态工业园区、调整产业结构等,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借鉴和经验。在生态问题已全球化,寻求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国际合作是必然选择和趋势,世界各国应积极展开交流,加强合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力量的建设,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邓小平的植树情节》,《文史月刊》[J].2004年,第12期.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胡锦涛《在庆祝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N].2011年12月16 日.

猜你喜欢
生态思想生态文明建设邓小平
道教土地伦理思想探析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试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生态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