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及转型路径

2016-01-13 10:48马超平广州工商学院广州510850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政府作用宏观调控区域经济

■ 马超平(广州工商学院 广州 510850)



我国区域经济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及转型路径

■ 马超平(广州工商学院 广州 510850)

内容摘要: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转型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从区域经济转型的相关概念入手,从目前的经济现状出发,深刻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转型存在的难点,从而指出我国区域经济转型的路径,并提出相关宏观调控建议,以期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宏观调控 区域经济 转型 策略 政府作用

区域经济转型的相关概念

(一)区域经济转型的定义

区域经济转型是指一个特定的地域内,经济发展由于受到外力影响,使得经济发展处在一种重大的变革阶段。而不同区域,由于历史、人文、政治等因素存在差异性,使得不同区域间的经济转型模式、转型特点以及驱动因素存在较大的差异。区域经济转型是一个区域内经济的转型,它是国家整体经济转型的组成部分。

(二)区域经济转型的构成要素

资源要素。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供给。所以一个地区的经济转型离不开该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要依据资源优势进行调整,违背资源禀赋,经济增长将会受到不利的影响。

以市场为导向是区域转型的根本动力所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束缚,随着市场化导向的改革不断地推进,区域经济得到激活,这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机会。使得区域经济的积极性被调动,所以市场化的机制需要不断地加以调整和完善,这样才能保证经济转型能够顺利开展。

政府推动为外生动力。市场化的经济大环境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而政府的推动与促进则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提供了外生动力,政府通过调整政策和控制政策从而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政府要在多方面进行调控,促进区域经济成功转型和良性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及区域经济转型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1.从宏观来看,内外失衡。内部失衡,过度投资而消费不足。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快速稳定的增长,而快速稳定增长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高投资、高消耗和高污染造成的。而这就直接造成了我国目前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压力大的严峻局面。

首先,从投资率的角度来看,自“六五”时期到“十一五”时期,我国投资率由年均33.9%上升到47.1%,总共提高了13.2个百分点,而与这同一时期的居民消费率则处于下降趋势,由51.8%下降到了35.4%。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十分不协调,而这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生产能力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而居民又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两者之间的矛盾造成了现在产能过剩的局面,因此,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必须提高居民消费率,适度降低投资率,以缓解目前产能过剩的局面,而这也将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突出任务。

外部失衡。外部的失衡主要表现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都是顺差方面,这就使得我国外汇存量大大增加。这很可能会造成我国与他国的贸易摩擦,不利于我国贸易出口。

2.从经济社会生活方面来看,资源短缺,环境恶化。自1978年到2012年间,我国总的能源消耗量已经由最初的5.7亿吨增长到36.2亿吨,增长了30.5亿吨,五倍之多。其中钢材产量增长了40多倍,原铝增长了60多倍,水泥产量增长了30多倍,造成了资源短缺的严重局面。

高能源消耗必然带来诸多的环境问题。随着资源消耗量的上升,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就大量上升。工业粉尘、工业废气与废水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而大量排放到生态环境中,严重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就2012年的数据显示,我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已经高达1911.7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达到了1029万吨,工业废水排放量达221.6亿吨,近几年华北和华东地区的雾霾天气频繁出现,也说明了目前大气污染已经十分严重。

(二)区域经济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区域经济反映的是一个特定区域内综合性质的经济发展状况,包括生物资源、矿物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方面。它不仅仅关心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而且注重地域内部的生态效益。而区域经济转型在本质上是特定地域内的经济要素与这些经济要素密切相关的区域发展实体,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发展的方式上,进行相应的转变。这些转变大体上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以及发展路径等等。区域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

资源化的经济区域进行转型的首要任务就是,逐步摆脱对资源的依赖,打破单一的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

产业结构单一,阻碍区域经济长久发展。目前资源区域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面临着经济周期的困境。而在转型过程中,资源区域还会面对诸多艰难的问题,包括由于产业的衰退与取代而造成的下岗职工安置问题,离退休员工补偿问题等等,由于资金和管理水平的有限,技术的落后等诸多问题,加上之前对于资源的依赖,这就使区域经济很容易陷入“资源优势陷阱”。也就是说,虽然资源现在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但以后很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阻力。根据我国资源区域的特点来看,由于其本身具有资源上的先天优势,所以该区域的经济就陷入了一个依赖资源发展的固定模式里面,从而形成了一个产业僵局,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地影响了区域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制度安排不健全。资源型区域由于大规模的开发活动,骤然迎来了经济的繁荣,再加上开采制度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使得资源区域的经济平衡被打破,这就形成了一种依赖资源,以资源开发为动力,以资源开采为财富的一种传统的经济模式。相关的制度包括资源开采制度、资源收益分配制度等等,制度安排工作的不到位造成了相关制度的缺失,这就造成了区域资源过度开采与浪费,使得产业结构不合理,最终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劳动、资本等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一味地追求资本的增长,并不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只会造成资本的浪费。

资源型经济区域本身的特点增加了转型的难度。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发展,在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有效的保障与支撑的同时,也使得国民经济付出了资源与环境的代价。资源的过度开采,废气和废水的肆意排放,治理永远赶不上破坏的进度,造成了资源区域环境的极大恶化。数据显示,作为我国典型的资源区域的新疆和山西,其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性都较差,更为严重的是某些资源区域已经变成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生态环境愈加脆弱,环境承受能力越来越差,这就给经济转型带来了严重的困难与挑战。

创新能力不足,转型困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经济高效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从来都不是资源要素,而是科技、知识、技术和思想。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为例,由于东部沿海地区资源匮乏,再加上资源垄断严重,所以东部沿海地带要想发展经济,就必须依靠技术,积极地进行替代产品的开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使创新和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使经济更加依赖科学技术,而不是资源。而我国资源区域由于先天的资源优势、经济发展模式受到抑制,必然使得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以及管理创新方面遭到抑制,这严重威胁着我国资源的优化配置。

金融锁定效应明显。由于资源型区域经济先天具有的优势,使得金融投资大部分集中在资源型经济区域。使得资源区占用了较大比例的资金,且这些区域占用资金的时间较长,这就导致即便政府主动培育和推动新兴产业,也无力或者不愿意更多地关注和资金支持。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使得资金产期受制于资源型区域,这就给经济的转型带来了直接性的障碍。

区域经济转型的路径分析

发挥自身优势。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区域文化、不同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经济要想成功转型,必须立足于本地资源,发挥自身的优势,充分了解本地的资源、种类、数量、分布以及价值等等,了解不同资源的开发条件,判断哪些资源是可以直接开采的,哪些资源是需要条件成熟后开采的。

着眼于周边经济。由于历史、文化、政治、人文、资源、经济等方面的因素,一个区域与它周边的地域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密切联系着的,但又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差异,使得他们发展得并不均衡,彼此间存在发展差异。而这些相互密切联系的因素将成为不同地域能够相互扶持、合作发展和共同进步的纽带,不同区域通过彼此间的合作,以实现经济互补,从而实现经济转型。具体的地区要依据自己的优势,与周边地区进行经济上的互补。

融入更大的经济整体,在整体中发展。正是区域经济和周边经济之间的密切合作和经济互补,给区域经济融入更大的经济整体提供了可能的条件。

那是1928年的一个星期天,他们一起从吴淞中国公学的大铁门走出来,一直走到了吴淞江边的防浪石堤上,两人没有手挽手,而是保持着一尺左右的距离。

推动区域经济转型的建议

(一)适当下调经济增长目标,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稳定

区域经济转型过程中要处理好“稳”与“转”的关系。不仅要把稳增长放在首位,而且在稳增长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调结构。适当下调经济增长目标,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稳定。实现稳中求进求好,确保区域经济健康、安全、稳健发展;经济增长目标的确定,一方面要符合趋势变化,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经济发展“底线”的需要。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对经济增长的承受力在不断变强,市场主体也在不断适应,此外还可以适度减轻稳增长的压力,为调结构、促改革创造更大的空间。

(二)注重“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区域经济结构全面升级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区域经济转型时期,要充分结合该区域内的资源产业特点进行结构的调整。第一点要协调发展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大力发展区域内资源相对丰富的产业,如能源丰富的区域应着力发展能源、化工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的并步发展。第二点大力发展区域内的代替产业,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对于煤炭资源丰富的西北地区,要不断实现企业的高端化,促使资源的深度转化,实现从传统产业到集研发、生产以及服务于一体的巨大转变。对于农业资源丰富的华北地区,就要针对性地发展现代农业,规划建设农业分度,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格局。

促进区域产业聚集,实现特色协调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产业聚集。一方面各区域要认真调研,了解区域内的优势和资源,规划相应的产业体系。另一方面,政府促进经济转型的政策的支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在区域内各地区建立相应的经济转型升级实验区,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区域经济转型的有效路径。例如农业产业集聚区,创新工业集聚区,服务业集聚区、旅游行业区等各种不同的产业集群。

(三)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根据区域内的特点,积极发挥区内的相对优势,为区域内不同地区科学规划先赢得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合理调整区域内的经济布局。从全球产业分工的角度出发,考虑能源战略问题,不断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强化产业优势。创新现有的资源配置体制。在实施过程中,要科学运用政府的引领、服务的工作职能,积极调动市场对资源配置上的基础功能。加快各个行业更好地深度转化,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也要兼顾“加”与“减”的关系。既要积极保障经济的增长,又要降低能源消耗。也就是说一方面既要做经济发展的“加法”坚持创新驱动不放松,坚持科技创新型产业化项目,大力发展相应的产业;一方面也要做能耗排放的“减法”,淘汰落后产能,叫停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四)兼顾城乡关系,积极推进新型的城镇化进程

在“城”“乡”关系上也要做到兼顾。目前把城市化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中心城市建设在不断加快,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也与日俱增;但同时也要积极推进新型的城镇化进程。我国的城镇化基本上要按三个层次展开,第一个层次就是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群。第二个层次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周边区域城市群。第三个层次,则是指依托新型农村、城镇组成的集群。在进程中需要用公路连接涉及的城市、乡镇。城镇化的强大推动力,都会带来经济的增长。

(五)转变政府职能,宏观经济调控转向政策供给型

在新常态下,面对新形势和改革发展新要求时,应突出强调政府政策供给和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展开来讲,就是要通过加深对基础产业的改革,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通过完善财税体制,降低各类创新创业小微企业的税负,为企业创新驱动增添新鲜动力;其次以进一步金融市场化的改革、城乡土地资源环境的重新统筹为入手点,加快资本、土地的自由流动,不断探索土地流转等资源的配置方式,使市场迸发活力;利用社会保障资金的有效补充,逐渐完善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幸福。此外,还可以通过重整债务,证券化资产等资本市场的创新手段降低地方财政的潜在风险。

(六)转变调控方式,注重开放协同模式

针对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现实需求,应该随机应变,将宏观调控思路由单一的内向调控模式转向积极有为的内外协同调控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基于我国汇率机制不够灵活的现实,货币金融政策很难保持其独立性和有效性。通过汇率机制的改革,来提高其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灵活性。与此同时要抓住当下的机遇,认真部署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战略,积极推进我国资本的国际化。也要注意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控能力,降低其对宏观经济造成的负面冲击。

(七)利用区域优势,提升国际资本的流动性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针对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利用区域优势加快跨国投资进展与国际资本的流动。同时可以采用收购兼并等手段,优化经济资源的全球配置。通过资本流动促进国内部分产能过剩产业的转移,积极构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互相依存关系;面对发达经济体要采取战略主动,克服贸易和投资壁垒,建立新型的竞争合作关系,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优势,加快区域经济的成功转型。

(八)加快金融转型,激活区域经济活力

区域经济转型的有力推动力就是金融转型。金融转型有助于形成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培育多元的金融机构,提供丰富多样的金融服务。为经济转型提供资金的支持。要搞活金融转型,需要积极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拓宽融资渠道,适当的提高民间股权基金和产业基金比例,为实体经济注入新活力。

(九)简政放权,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动力

在新常态下,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政策,更好地为发展服务。首先要搞活民间投资,全面营造良好的社会投资环境,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区域经济内在的动力。其次要解放城乡关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的进程,解决建设资金的困难,积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最后释放国有经济活力。通过改革,加快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进程,大力发展国有资本公司,提高国有经济的活力。

(十)加快交通及城乡公共服务的建设,培育新增长点

首先高铁是我国熟练掌握的高新技术。加快高铁建设,构建高铁网络,有利于是我国经济进一步的发展。铁路是具有长期稳定回报的基础设施,可以通过相关投资体制的改革建立合适的融资机制,并与沿线土地的商业开发相结合,这对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成效。其次公共基础建设。兴建养老院、幼儿园、公园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支持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和公益。加强生态保护和对染污的治理,特别是治理雾霾,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区域经济增长和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

结论

处理好“稳”和“转”之间的关系。在保证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注重结构的调整,从而保障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与此同时又不能忽视区域转型,应当将调整结构放在优先的地位上来,大力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转型,从而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处理好“新”与“旧”之间的关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大环境下,我国经济要想取得发展,首先要占领战略上的制高点,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完成新兴产业的布局,从而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也要注重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化道路。

处理好“实”与“虚”之间的关系。经济要想发展,首先就要保障实体企业与实体项目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与此同时加快发展网络虚拟经济,从而创造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处理好“城”与“乡”之间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既需要城镇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乡镇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发展区域经济时,就要加快发展城镇经济,同时推进乡村的建设与发展。

处理好“加”与“减”之间的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持,但是经济的发展绝对不能以高消耗和高污染为代价,所以在发展经济时,要逐步找到经济增长与节能降耗之间的平衡点。既要保障经济的稳步发展,又要保障资源消耗合理。在发展经济时,注重科学技术的运用,开发创新型项目,开发替代能源,缓解资源紧张局势,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参考文献:

1.余洁.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评价与优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4)

2.章文,程涛,梅志雄.深圳服务业的空间分布及自相关格局分析[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14(6)

3.邵波,詹敏,洪明.从县域经济走向区域经济—以浙江省三门湾地区发展与空间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10(1)

4.杨奎奇,苗天青,欧向军.江苏省城市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1)

5.彭立群.区域经济调控初论[J].山东社会科学,2011(1)

6.贾善铭,覃成林.高速铁路对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均衡性的影响[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2)

7.张毓峰,张勇,阎星.区域经济新格局与内陆地区发展战略选择[J].财经科学,2014(5)

马超平(1981.8-),男,广东梅州人,汉族,广州工商学院助理研究员、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产业技术经济与政策。

作者简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政府作用宏观调控区域经济
中国设计产业竞争优势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探讨
宏观调控“三部曲”
宏观调控侧重于“稳增长”
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