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召飞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新理念的发布成为“十三五”规划的最大亮点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理论新成果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实践经验进行深刻总结和系统梳理之后得出的,反映出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和系统总结。本文通过对“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内涵,客观必然性,理论亮点,实践意义和价值共识的分析,指出“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关键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十三五”规划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以新的发展理念指导具体实践,以更好地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充分认识和通彻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和客观必然性,以及其理论亮点和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对于我们在奔向“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征途中的新实践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五大发展理念”提出的客观必然性
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在理论上提出“四个全面”的发展战略。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四个全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进行的顶层设计和谋划的战略布局。而“五大发展理念”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正式提出的,“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1]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系统回答了我们党今后要着力“做什么”的问题,而“五大发展理念”的全新全面的发展观则回答了我们党在今后一个历史时期“怎么做”的问题。“怎么做”相比之下则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会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相反,错误的社会意识则会对社会发展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五大发展理念”这先进的社会意识必然会对我国战略布局系统的“四个全面”所回答的“做什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我国适应经济新常态,更好地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思想。
二、“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思考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亮点
“创新”发展在“十三五”规划中首次被放到了我国发展基点的重要位置,这一点进一步凸显了“创新”的牵引作用。我国经济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划时代的关键转折点,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都是极其特殊的。把“创新”发展摆在我国发展基点的重要位置,说明创新发展将会贯穿整个“十三五”的全部过程和各个领域。因此,“创新”不仅仅包括科技创新,还应该包含“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的全面创新。“创新”在发展中处于“牛鼻子”的位置,所以我们应该把“创新”的观点运用到极致,全身心地为“创新”创造足够广阔的空间和足够宽广的平台,充分发挥出“创新”的“新引擎”作用。
“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支撑带”的国家战略和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协调”发展的发展观必定能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的切实利益,同时会带动并提振多个行业,将为交通、能源、通信、金融、教育、医疗和进出口等领域企业创造新的发展契机,将会切实促进东中西互动互联、沿海区域与沿江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发展区域内省市优势,挖掘增长潜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则会让民营企业更多的进入到军品采购体系,一方面,竞争机制的引进可以降低军工企业的采购成本,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便利“走出去”战略实施;另一方面,还可以带动民用技术的充分发展。
在“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和“共享”是以前从来没有被提及过的。“绿色”发展就是把环境问题纳入到了发展的范畴之中,让我们时刻牢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时刻谨记尊重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共享”发展就是把公平也纳入到了发展的视野范围之内,让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2]
总的来说,“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一种全面的科学的整体的发展观。为“四个全面”提供了科学的发展指导。
(二)“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内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实践经验进行深刻总结和系统梳理之后得出的,反映出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和系统总结。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3]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从变化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创新放在我国“发展基点”的重要位置,凸显创新在发展中的极大牵引作用;协调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普遍原则,那就是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事物离开与其它事物的联系,就谈不上存在,更谈不上发展。普遍联系,在本质上是讲事物的发展定然是兼顾的、均衡的、稳妥的、对称的、是照顾它方的发展,否则就是畸形的发展,甚至是倒退和停顿,由此势必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辩证的发展内在地要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否则就会厚此薄彼,顾此失彼,所获得发展也一定不是真正的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在传统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绿色发展是在严格遵守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的发展,是我们党从长期发展的实践中所获得的深刻教训和宝贵经验的反思和提炼。是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选择。选择绿色发展道路是破解我国环境资源约束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产业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取得很好的发展,处理好它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不断深化对内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除此之外,别无他途。邓小平指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4]世界各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也都充分说明,闭关自守、因循守旧是没有出路的;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观点。恰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5]
“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到位,发展进程势必会受到影响,发展成果都会受到损害。
(三)“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共识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是与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价值判断是相同的,或者人们在对一个事物进行价值考量的时候能够达成一致的意见,那么他们之间所形成的就是价值共识。价值共识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一旦整个社会形成了价值共识,那它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价值共识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形成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是把全社会成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看不见的纽带。拥有了这种精神力量和纽带,全社会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极大增强,就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五大发展理念”应该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成为凝聚全体人民群众全力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中的纽带,并让全体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其中,为践行“四个全面”的整体布局,为顺利完成“十三五”,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进而为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建言献策,身体力行,贡献力量。
三、“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意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方面,实践决定认识。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获得了“五大发展理念”这一科学的认识。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当今中国,正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我们就必须要推动当代中国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观念转变,以使我们有足够的时机修习内功、积聚势能,进而为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打下坚实基础。这一新的发展新理念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发展方式,我们必须把“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切实不折不扣地贯彻到发展实践中。只有进行这一思想观念的变革,才能撬动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值此关键时间节点,党中央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正是因为在以前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够完善。这也是为什么十八届五中全会要强调“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原因所在。“五大发展理念”必定能够使我们真正认识在这一全新全面发展观指导下的这场变革的意义,我们才能够自觉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自觉接受并切实贯彻这“五大发展理念”,极大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更好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蓄势而发。
总之,“五大发展理念”这一科学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系统理解和科学运用,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深刻总结和丰富发展,是在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难题的过程中取得的重大理论新成果。
[注释]
[1]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
[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6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