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读书学习的历史考察

2016-01-13 11:52刘书生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6年1期

刘书生

[摘要]毛泽东酷爱读书学习,他读书学习的精神、读书学习的方法和特点、读书学习的态度和学风,是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关键词]“挤”和“钻”;广博而又精深;讨论式阅读;无字之书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学习,他在读书学习上花费的精力,取得的成就和所达到的境界,在各国领袖中也是少有的。读书学习使毛泽东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大学问家,成为一个具有非凡人格魅力的大政治家。毛泽东读书学习的精神、方法和特点、态度和学风,是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总结,努力地学习和继承。

一、毛泽东读书学习的精神

(一)孜孜不倦、如饥似渴的精神。毛泽东没有进过大学,也没有留过洋,他的渊博知识和学问主要是通过自学获得的。早在青年求学时期,毛泽东最喜欢的读书场所是图书馆,因为在这里可以选择喜欢的书看。比如,在1912年春,毛泽东考取了湖南全省公立高等中学校(今长沙市第一中学)。因这所学校课程太少,校规繁琐,毛泽东只读了半年,就决意退学自修。他制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毛泽东寄居的地方,距湖南省立图书馆约3华里。每天图书馆一开门他就进去,在阅览室里一读就是一上午,只在中午休息片刻,出去买两块米糕充饥,下午一直阅读到闭馆的时候。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一样。”[1]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的这段时间,毛泽东读了大量西方启蒙思想家的名著,思想上集中地受到一次民主科学的启蒙教育。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环境相对安全,毛泽东读书学习进入到一个高峰期。在延安的窑洞里,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毛泽东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军事学、哲学等方面的书籍,写下了《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等经典名著,由此确立了党内的理论权威地位。

新中国建立后,各方面的条件都改善了,毛泽东更是手不释卷,孜孜不倦、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毛泽东自费陆续购置了不少书籍,形成一个藏书10万册的私人图书室,叫菊香书屋。在中南海毛泽东的居室,里里外外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了睡觉的地方,其余都放着书,连厕所里也摆放着书。吃饭前后、游泳前后、会议的间隙、接见外宾的休息时间、上厕所的时间,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他都用来读书学习。毛泽东把工作和读书学习已经融为一体,读书学习不仅是工作,也是他生活中最大的享受和消遣。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对于经典名著,毛泽东总是反复研读,学而不厌。以《共产党宣言》为例。1920年,毛泽东第一次看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就坚定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毛泽东曾说过,《共产党宣言》他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就翻阅,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阅读一次,都有所启发。青少年时期,毛泽东就对中国古典诗词怀有浓厚的兴趣,曾花费很大功夫研究。他熟读了《诗经》、《韩昌黎文集》、《昭明文选》、《离骚》、《九歌》、唐诗、宋词等等。毛泽东在古典诗词上的造诣非常深厚,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首诗词,在文章和讲话中,经常引用古典诗词也是一大特色。《二十四史》是一部系列史学巨著,这部巨著共有850册2249卷近4000万字。从1952年至1976年,毛泽东用24年的时间,通读了这部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整理研究人员发现,毛泽东读过的有些书页已经被他翻烂了,有些装订都断了线,留下大量读书批注。

毛泽东喜欢读书,也喜欢向人推荐读书,他经常把读到的好书推荐给相关同志,与他们一起分享读书体会。他有时也有目的地给某些领导推荐必读的书籍。1933年秋天,毛主席寄给彭德怀一本《两种策略》,上面用铅笔写着:此书要在大革命时读着,就不会犯错误。1959年,毛泽东至少四次向党内高级干部和身边人员推荐阅读《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三)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的精神。毛泽东喜欢读书学习,是发自内心的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他从来不觉得读书学习很辛苦。七十年代以后,毛泽东的体质愈来愈差,各种疾病接连不断,眼睛患老年性白内障看不清东西了,听力也逐步下降了,说话也越来越让人难以听清了,两腿肿得不能站立,走路都困难。鉴于他的身体状况,医生一再建议他,每天尽量不看书或少看书,他毫不在意,每天照样看书,实在不能看了,就让身边工作人员给他读书。1976年9月8日,在毛泽东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过来就要看书、看文件。据记录,他最后一次看文件是下午4时37分,此后再也没有醒过来。他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读书不止。

二、毛泽东读书学习的方法

(一)要用“挤”和“钻”的方法。建国前,我们党和军队中的领导干部大部分是贫苦农民出身,文化水平普遍很低。在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向全党发起了学习运动。可是,当时一些人反映,工作太忙没时间,文化太低看不懂。有的同志宁可挑大粪,不愿学理论。毛泽东提出,“忙可以‘挤,这是个办法;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2]“挤”就是在每天工作、吃饭、休息中间,挤出两小时来学习。“钻”就是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工作忙就要“挤”时间学,看不懂就要“钻”进去学,用这两个办法,就一定能解决问题。

(二)提倡好书要反复读。毛泽东认为,一本好书,只有反复读、多次读,才能不断地加深理解,体会其中的精髓要义。比如,《资治通鉴》是毛泽东十分喜爱的史书,曾下过很大功夫研读。据毛泽东护士孟锦云回忆:1975年的一天,82岁高龄的毛泽东在中南海住处,指着桌上放的《资治通鉴》,向护士孟锦云问道:“孟夫子(即孟锦云——笔者),你知道这部书我读了多少遍?”小孟未及回答,毛泽东接着说:“17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像《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小说,毛泽东几乎是读到老,很多名句他经常在讲话或文章中引用。对于《红楼梦》,毛泽东读得更仔细,至少读过10种不同版本。毛泽东曾说,《红楼梦》要读过五遍以后才能有发言权。

(三)注重讨论式阅读。毛泽东读书喜欢与别人讨论,也可以边读边议,加深对书中问题的理解和研究。比如,延安时,他专门组织过读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读书小组,每天晚上读10多页,然后各自谈看法。1959年底,在杭州,毛泽东还组织读书小组专门研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读了两个月,议出了许多好的思想。把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历史阶段,就是毛泽东在这次阅读中提出来的。

三、毛泽东读书学习的特点

(一)广博而又精深。毛泽东一生究竟读了多少书,无法确切统计。毛泽东喜欢文史典籍,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喜欢哲学、军事、经济学方面书籍,也喜欢研究书法、看报纸杂志等。毛泽东读书很精深,他深入研读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的著作。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回忆说:“从1911年到1927年我上井冈山为止,我从来没有中断过阅读北平、上海和湖南的日报。”[3]有时候,他看的书也很偏,一般人不大读的书,他都涉猎。中央文献研究室在编辑和整理毛泽东的著作和谈话时,对一些引文做注释,有时查很多书,都很难查到出处。比如,毛泽东曾经读过苏联威廉斯的《土壤学》,多次在一些会议上谈论书中的一些观点。毛泽东深入研究过《楚辞》,曾经要了十几种版本《楚辞》对照起来,还曾经都找来不同人写的和不同人注释的版本来读。

(二)喜欢做标记、批注。毛泽东读书时,凡是自己的书,喜欢在书页上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做批注。最有价值的是作批注,这些批注是他读书时的体会、思考、评论和引申。这种与众不同的读书习惯和特点,从青年时代开始养成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个习惯。比如,1936年至1937年,毛泽东读苏联哲学家所著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一书,他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下了近12000字的批注,并从头至尾作了圈点和勾划。

(二)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毛泽东重视读书本知识,更重视社会实践。他说,“学习的书也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无字天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4]如何读好社会实践这本无字之书哪?毛泽东说,唯一的途径就是向社会学习,向实际学习,向群众学习。1946年,毛泽东对刚从苏联回国的大儿子毛岸英说,“你在苏联长大,对国内生活不熟悉。在苏联大学读书,住的是洋学堂,我们中国还有个学堂,这就是农业大学、劳动大学。”毛岸英高兴地说:“我愿意向农民学习。”之后,就把毛岸英介绍给劳动模范吴满有,让他到吴家学种地。既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是毛泽东一生非常鲜明的一个读书特点。

四、毛泽东读书学习的态度和学风

(一)诚实和谦逊的态度。毛泽东认为,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必须保持诚实和谦逊的态度。毛泽东提出读书学习要坚持六个字,就是“不偷、不装、不吹。”什么叫不偷?“把别人写的整本小册子,换上几个名词,就说是自己写的,把自己的名字安上就出版了。不是自己的著作,拿来说是自己的,这是不是偷?……这种事情历来就有的,叫做‘抄袭。这是不诚实。”什么叫不装?“偷是社会现象,装也是社会现象。装的现象现在特别多,在我们党内也特别多。……我们党内历来不允许装。不知道不要紧,知道得少不要紧,即使对马列主义知道得很少、马列的书读得很少也不要紧,知道多少就是多少。”什么叫不吹?“就是报实数,‘实报实销。”不偷、不装、不吹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党的作风就可以更切实了。”[5]新中国建立后,在领导经济建设工作中,毛泽东要求领导干部,“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学习。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的学,老老实实的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毛泽东晚年学习英文,发音中总有湖南口音,他对英文老师林克提要求说,“我读错了,理解错了,你就及时给我指出来。”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以马列主义理论家自居,动不动就引经据典,开口闭口就是“拿本本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几乎使党和红军陷入绝境。在整风运动中,为了彻底清算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毛泽东集中精力,发愤攻读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毛泽东写出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经典文献,大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毛泽东指出,“有书本知识的人向实际方面发展,然后才可以不停止在书本上,才可以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要认真读书,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成为理论,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经验误认为是普遍真理,才可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6]

[注释]

[1]孙宝义.毛泽东的读书生涯[M].知识出版社,1993(1).

[2]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2卷)[M].第180-182页.

[3](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第116页.

[4]实践论(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M].第276页.

[5]毛泽东文集(第3卷)[M].第349-351页.

[6]整顿党的作风.毛泽东选集(第3卷)[M].第818—8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