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曲艺定位,引领时代潮流

2016-01-12 14:29
曲艺 2015年10期
关键词:曲艺栏目杂志

《曲艺》杂志自2015年7月增页改版以来,在纸张选用、栏目设置、版面设计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进,曲艺界很多老、中、青艺术家对杂志的改版都表示了肯定。常贵田老师说:“改版后的杂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内容更全面,栏目更合理,整体感觉更时尚了。”耿瑛老师说:“杂志改版后更加厚重了,看完令人眼前一亮。写人物的文章,很真实,很细腻;一些老演员、老作者如赵连甲,能总结自己写作、演出的体会,对中青年是很有帮助的;而且还增加了批评性的文章,很好。”此外,还有很多业内外读者在《曲艺》改版后第一时间致电杂志社,表示认可的同时积极出谋划策,给杂志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

《曲艺》杂志要站在曲艺理论的高地上

文︱常 笑

扩版后的曲艺杂志,不仅在于页码的增加,栏目的增设,及因此带来的容量的扩增,关键是让人读出了“厚重”,感受到了“丰富”。

作为中国曲协的会刊,《曲艺》杂志要站在曲艺理论的高地上。目前,版面的增加使得刊载有深度和广度的大篇幅文章成为可能,利于提升刊物的学术层次,营造浓厚的曲艺学术氛围。快捷的曲艺新闻报道,围绕曲协重大活动及与曲艺相关社会热点问题的及时性评论,曲艺领军人物的访谈,均体现了《曲艺》作为全国唯一曲艺期刊的独特引领作用。囿于目前曲艺的发展现状,扩版后的杂志,没有一味“攀高”,而是努力寻求解决示范与普及的矛盾,在满足大众读者方面,继续保留刊登作品传统的同时,亦作出了新的尝试,增设《姜昆·说》《牡丹绽放》《艺评》《书评》《活动》等栏目,均体现了可读性、趣味性、知识性。

现在的《特别策划》栏目,每期选题自成体系,已成为杂志的一大亮点,建议选题的后续性学术研讨的展开,形成“百家争鸣”的态势,更有利于专题研究的深入。

《曲艺》应多一些互联网思维,多一些时尚元素

文︱刘 岚

《曲艺》改版已经好几期了,与之前相比,增页改版后的杂志焕然一新,定位更加明确,版块设计也有了很大进步,宏观政策导向、新闻时效性、科学专业性,以及大众参与度都基本具备,兼顾了不同层次的读者。但是,在原有的进步之上,我个人还想提一些建议:

既然杂志要让很多非专业人士阅读,就应该设计出更多令读者感兴趣、有所收获的版块和内容,多一些互联网思维,多一些时尚元素。

关于介绍人物的文章,除了介绍一些历史上著名曲艺家外,能否多介绍一些当下积极从事曲艺工作的年轻人;关于作品选登,不仅要成为同行之间的艺术交流阵地,也要兼顾外行读者的实际需要,题材尽可能宽泛,使其可以稍加改动就能服务于本职工作,增加杂志作为“工具书”的作用。

加大“传承”使命,激励“传承”勇气,增强“传承”信心

文︱王 伟

《曲艺》每个月都会如期而至,所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这种陪伴渐渐成为一种习惯。改版后的《曲艺》增加了页码也增设了新栏目,评书论艺、访古问今,《牡丹绽放》《艺评》《书评》等栏目实现了多重视角的跨越和链接,大大丰富了杂志的内容。

曲高,高在和众。基于此,提出一些小建议:涉及人物故事的稿件,或访谈纪实或趣闻轶事,是否可以关注一下普通的曲艺人或曲艺工作者?如果“传承”是当下曲艺发展的一个关键词,而“学科建设”与“高校教育”必将培育一批专业曲艺人才。“说”“论”“评”“谈”这些“话语权”是否可以对专业学生开辟专栏,加大“传承”使命,激励“传承”勇气,增强“传承”信心?

结缘《曲艺》为时尚短,却习惯了循着书香于不知不觉间漫步在求知的路上。住宅没有书,如房间没有窗户;书中没有《曲艺》,如窗前没有月亮。

猜你喜欢
曲艺栏目杂志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Baa, Baa, Black Sheep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杂志收纳碗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杂志收纳碗
征 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