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旭彦
在某军校的近代史课上,教员讲述了邱少云为不暴露目标而壮烈牺牲的故事。一名学员却反映,网上说邱少云的事迹违背生理学常识,不可能!教员感慨,围绕党史的奇谈怪论层出不穷,时刻影响着学员,教员既不能把他们想象成一张白纸,也不能把课堂当成无菌实验室,对问题视而不见和掩耳盗铃没有差别。
此前,微博上广为流传的段子称邱少云的事迹有违生理学常识:人被火烧时不会静止不动,类似于“蛙跳反应”这样的生理反应是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这是“常识”。
军方媒体由邱少云事件创出“军人生理学”的概念,指军人可以依靠顽强的精神意志,在战场上做出一些违反正常生理学的举动,且这种行为无法用正常科学解释,如丁晓兵在打仗时一条右臂被炸得只连着一点皮肉,他竟拔出匕首,自己割下断臂别在腰间,和战友扛着俘虏在炮火中翻山越岭撤回阵地;又如杨靖宇曾被围困在冰天雪地,五天五夜完全断粮,在他牺牲后,敌人剖开其腹部,发现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粮食。这些都不能用生理学来解释!
当前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加之信息传播迅速且广泛,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他们告别被束缚的生活,在大学获得自由。这种自由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借此提高独立性和自理能力;另一方面在自由的校园中,他们可以接受四面八方的信息,由于社会经验不足,辨别信息真伪能力较差,一些负面言论直接对他们产生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关于如何给大学生们讲好党史课,引导他们追随主流思想和价值观,树立尊重历史、热爱英雄意识的思考就被提上议程。
可以从四方面解决:直面质疑,有所侧重;正视现实,澄清史实;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走出教室,亲近历史。直面质疑,有所侧重是及时指正被曲解的历史,帮助学生正面解读历史;正视现实,澄清史实即充分把握历史真相,有力抨击篡改党史的奇谈怪论;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着力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新兴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走出教室,亲近历史旨在借助第二课堂使学生切身感受历史,明确时代主流价值取向。
当下,我国高校党史教学要摒弃单纯的说教模式,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抛弃不适时宜、不切实际的做法,借鉴现实有效的内容形式并加以创新。
(一) 直面质疑,有所侧重
质疑教学即不以课本为大纲,而是拟订相关教学主题,从兴趣出发,列举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师的帮助下明确研究方向而进行教学的过程。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成为学习动力,教师摆脱了以往说教的方式,变为学生的合作者,共同研究感兴趣的内容,课程的吸引力也由此提升。比如,面对“邱少云的故事违背了生理学,根本不可能”的论调,既然网上沸沸扬扬,学生们也好奇,那么不妨就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思考:邱少云成为是英雄,正是因为他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在当时的情景下,内心的信仰支撑着他,他才爆发出了超乎常人的毅力,直至牺牲都岿然不动。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教学目的也可达成。
(二) 正视现实,澄清史实
面对学生听信奇谈怪论的情况,作为教师,既不能一味批评教育,让学生只信教材,也不能不顾史实,胡言乱语。教师应正视伴随信息化浪潮而来的负面信息,独立思考,用充分的理由使学生信服。同时依靠扎实的史学基础,通过查文献、访问当事人、邀请事件亲历者现场讲解等方式向学生还原历史真相,阐明历史带给我们的教训。
(三)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传统的“传递——接受”模式利于教师发挥主动性,更好地组织管理课堂,但一言堂难免让学生厌倦,尤其是历史学科,如果讲不好,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方法应随着时势的变化而作出相应调整,吸引学生眼球。为提升课程趣味性,南京炮兵学院的李春英副教授不断摸索,提出了“从接近性切入”的教学方法,全方位寻找党史事件或人物与学员的契合点,在关键处加以点评,进而打动学员。比如在讲述我党军事家的故事时,李副教授就带着学员体验“致青春”,引导学员领略前辈在青年时期创下的丰功伟绩,让学员潸然泪下。这样的课堂怎能不给学生留下印象深刻?教学目的必能达到。
(四)走出教室,亲近历史
党在奋斗征程中留下了许多历史文物古迹,其背后隐藏着动人的历史,因而可以走出第一课堂,走进第二课堂,组织实地调查参观活动,使课内外统一,既能让学生切身实地感受,看清历史真相,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国红色地标众多,这些都是在今后的党史教学中可以利用的红色资源。
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源头,强化党史教育是树立大学生崇高理想信念的题中之义。在当今大学如何上好党史课,让红色基因如同家教祖传一样,润泽着一代代传人?这不仅是高校需要积极探索的重大课题,也是摆在党史教育者面前的重要命题。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