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CE联合自身免疫细胞局部动脉灌注治疗宫颈癌临床观察

2016-01-12 03:52:54沈国鑫,庾君毅,朱月华
山东医药 2015年43期
关键词:宫颈癌局部化疗

TACE联合自身免疫细胞局部动脉灌注治疗宫颈癌临床观察

沈国鑫1,庾君毅1,朱月华2,刘军权2,史跃2

(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8医院,浙江湖州313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7医院)

摘要:目的观察术前经皮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联合自身免疫细胞局部动脉灌注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确诊为Ⅰb2期~Ⅱb期的宫颈癌患者65例。治疗组32例,术前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置管,将导管超选择至子宫动脉,行双侧子宫动脉TACE术,TACE术后1~2周采用同样方法经双侧子宫动脉灌注自身免疫细胞[分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即自身免疫细胞];对照组33例,术前接受静脉化疗。两组分别于上述治疗结束后第10~14天评价疗效(近期疗效),并行宫颈癌根治术,术后进行组织学评价。分别于治疗前1天及治疗结束后第7天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治疗组近期显效率为53.13%(17/32)、有效率为84.38%(27/32),对照组分别为45.45%(13/33)、73.73%(24/33),两组相比,P>0.05。治疗组组织学完全缓解率为78.13%(25/32),对照组为39.39%(13/33),两组相比,P<0.01。对照组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各组治疗前后及两组治疗后相比,P均<0.01。结论 术前TACE联合自身免疫细胞局部动脉灌注治疗宫颈癌近期疗效明显,提高肿瘤的组织学完全缓解率,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关键词:宫颈肿瘤;宫颈癌;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免疫细胞;自身免疫细胞局部动脉灌注疗法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5.43.026

中图分类号:R737.3文献标志码:B

基金项目: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11MA040)。

收稿日期:(2015-06-28)

通信作者:朱月华

近年来,随着新的化疗药物的不断出现,以及给药方案、给药途径的改进,化疗对宫颈癌的疗效逐渐得到肯定[1]。目前,新辅助化疗(NACT)已广泛用于宫颈癌的术前化疗,因其能够缩小肿瘤体积、减轻肿瘤的宫旁浸润、清除或抑制亚临床转移灶、降低肿瘤细胞的活力、改善手术质量、提高后续治疗效果而备受关注。NACT包括静脉全身化疗以及局部动脉灌注联合栓塞等治疗方法,经皮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联合自身免疫细胞局部动脉灌注的治疗方法报道较少。我们对术前TACE联合自身免疫细胞局部动脉灌注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8年2月~2013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8医院收治并确诊为Ⅰb2期~Ⅱb期的宫颈癌患者65例,年龄30~68岁,术前均接受NACT。根据FIGO分期标准分为Ⅰb2期20例、Ⅱa期15例、Ⅱb期30例,鳞癌59例、腺癌6例。术前接受静脉化疗33例(对照组:Ⅰb2期8例,Ⅱa期9例,Ⅱb期16例),TACE联合自身免疫细胞局部动脉灌注治疗32例(治疗组:Ⅰb2期12例,Ⅱa期6例,Ⅱb期14例),两组年龄及FIGO分期有可比性。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自身免疫细胞的制备①树突状细胞(DC)的制备:每例患者单采循环血液的量为4 000~5 000 mL,用Baxter CS-3000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获取PBMC数为2.0×109~4.5×109,在进行PBMC分离时留取100 mL血浆待免疫细胞回输时应用。将采集的PBMC离心弃上清,加入等量pH为7.4的PBS悬浮PBMC,然后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2 000 r/min离心15 min,吸取PBMC,用生理盐水洗涤3遍,1 500 r/min离心10 min,将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配成1×109/L的细胞悬液。按常规贴壁法选用贴壁细胞进行DC培养(悬浮细胞用于其他细胞培养),在培养第7天的DC中加入2×106U/L的IFN-γ、3 g/L的LPS,第9天时即成为成熟的DC;此时进行细菌和霉菌培养,细菌和霉菌培养阴性再收集细胞,无菌生理盐水洗3次后将DC收集悬于2 mL自身血浆中备用,成熟DC细胞总数为2.5×107~3.5×107个。②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的制备:将用上述方法获取的患者的PBMC按1×109/L悬浮于RPMI1640培养液中,加入GT-T503细胞培养袋,置37 ℃、5% CO2环境下培养24 h后加入1 mg/L 的CD3单克隆抗体、2×105U/L的IL-2,继续37℃、5%CO2环境下培养。培养第7天时即成为CIK,此时进行细菌和霉菌培养,细菌和霉菌培养阴性再收集细胞,经无菌生理盐水洗3次后将细胞悬浮于100 mL自身血浆中备用,细胞总数为1.0×109~1.5×109个。

1.3TACE及自身免疫细胞给予方法治疗组给予TACE联合自身免疫细胞局部动脉灌注治疗: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股动脉穿刺置管,用4F Cobra导管超选择至双侧子宫动脉造影,分别经双侧子宫动脉灌注长春新碱1 mg、丝裂霉素8 mg、顺铂40 mg,然后用1 mm×1 mm×1 mm的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双侧子宫动脉。间隔1~2周经双侧子宫动脉灌注自身免疫细胞,其中灌注成熟的DC细胞1.0×107~4.0×107个、CIK细胞1.0×109~3.0×109个,并再次用1 mm×1 mm×1 mm的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双侧子宫动脉。对照组常规静脉化疗。两组分别于第2次治疗后的第10~14天行宫颈癌根治术,即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45岁的宫颈鳞癌患者保留卵巢,术后根据病理情况决定是否予以辅助性放疗或化疗。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近期疗效比较治疗组CR 3例、PR 14例、NC 10例、PD 5例,显效率为53.13%(17/32),有效率为84.38%(27/32);对照组CR 1例、PR 12例、NC 11例、PD 9例,显效率为45.45%(13/33),有效率为73.73%(24/33);两组近期疗效相比,χ2=2.33,P>0.05。

表1 治疗前后两组T细胞亚群比较 ± s)

2.3术后两组组织学缓解率比较治疗组32例中,25例阴道切缘、宫旁、盆腔淋巴结均未见癌细胞,组织学完全缓解率为78.13%(25/32);7例盆腔淋巴结阳性,淋巴结转移率为21.97%(7/32)。对照组33例中,13例阴道切缘、宫旁、盆腔淋巴结均未见癌细胞,组织学完全缓解率为39.39%(13/33);14例盆腔淋巴结阳性,4例阴道切缘见癌细胞浸润,2例宫旁见癌细胞浸润,淋巴结及局部转移率为60.61%(20/33)。两组术后组织学缓解率相比,χ2=10.04,P<0.01。

2.4不良反应治疗组TACE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腹部疼痛,其中5例疼痛明显,给予盐酸哌替啶100 mg肌注后好转,一般疼痛给予芬太尼贴贴于肚脐,多于24 h后缓解。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3讨论

手术和放疗是宫颈癌传统的治疗手段,但其5年生存率在近30年来并未得到显著提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3,4]都在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宫颈癌的疗效疗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中晚期宫颈癌局部病灶较大,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宫旁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手术切除困难。目前,NACT已成为局部中晚期以及进展期宫颈癌的治疗方法之一[1,5]。NACT可以消除宫旁转移病灶,使肿瘤体积缩小,为宫颈癌根治手术创造条件,同时还可以防止肿瘤播散和种植转移。NACT的方法包括静脉给药和动脉给药。静脉给药持续时间长,药物反应大,患者往往难以接受;经子宫动脉TACE明显增高了抗癌药物在肿瘤组织内、宫旁以及周围组织内的药物浓度,栓塞子宫动脉后阻断了肿瘤组织的血供,使肿瘤组织处于缺血、缺氧的状态,同时可以有效阻止抗癌药物进入体循环,能长时间在局部持续发挥抗癌作用。

近年来有学者[5,6]对宫颈癌免疫机制的研究发现,宫颈癌患者免疫细胞减少和功能低下,肿瘤中存在免疫抑制现象,NACT使肿瘤细胞容易产生抵抗和免疫逃逸,故提出在NACT治疗的基础上对宫颈癌进行免疫治疗。免疫理论认为,在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中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细胞均参与这一过程,在免疫逃逸期由于肿瘤细胞分泌的许多免疫抑制因子使进入肿瘤内的免疫细胞被“驯化”,从而形成以肿瘤细胞为中心的免疫抑制网[7]。少量单一种类的免疫细胞对宫颈癌细胞难以起到杀伤和抑制作用,因此应采集大量的、功能正常的固有细胞和适应免疫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达到一定数量后局部灌注才能取得好的临床效果。

总之,术前TACE联合自身免疫细胞局部动脉灌注治疗宫颈癌,能有效阻断肿瘤组织血供,使肿瘤组织局部药物浓度以及抗肿瘤免疫效应细胞数量显著增加,促使肿瘤缓解和缩小,提高肿瘤的组织学完全缓解率,为根治手术创造条件,免疫效应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还可以增强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9],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自身抗肿瘤能力。

参考文献:

[1] 宋红林,黄清华,李力.新辅助化疗在局部中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价值[J].中国肿瘤临床,2012,39(5):283-286.

[2] Yamakawa Y, Fujimura M, Hdaka T, et al. Neoadiuvant intra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stage Ⅰb2-Ⅲb cervical cancer[J]. Gynecol Oncol, 2000,77(2):264-270.

[3] Choudhury A, Palma M, Mellstedt H. The future of cancer vaccines for nln-small-cell lung cancer: ongoing trials[J]. Clin Lung Cancer, 2008,9(Suppl 1):37- 44.

[4] 杨海嵘,石宁,李蕾娜,等.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回输联合顺铂介入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0,44(3):263-266.

[5] Ovestad IT, Gudlaugsson A, Skaland I, et al. The impact of epithelial biomarkers, local immune response and human papillomavirus genotype in the regression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grades 2-3[J]. J Clin Pathol, 2011,64(4):303-307.

[6] Li H, Wang Y, Zhou F. Effect of exvivo-expanded γδ-T cells combined with galectin-1 antibody on the growth if humancervical cancer xenografts in SCID mice[J]. Clin Invest Med, 2010,33(5):280-289.

[7] 朱月华,刘军权,曹卉,等.放疗联合自身免疫细胞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疗效[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2,19(4):421-427.

[8] Roy S, Goswami S, Bose A, et al. Neem leaf glycoprotein partially rectifies suppressed dendritic cell functions and associated T cell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stage Ⅲb cervical cancer[J]. Clin Vaccine Immunol, 2011,18 (4):571-579.

[9] 史跃,罗中华,孙立军,等.肝动脉灌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联合超液化碘油栓塞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2):231-233,282.

猜你喜欢
宫颈癌局部化疗
局部分解 巧妙求值
中老年女性的宫颈癌预防
非局部AB-NLS方程的双线性Bäcklund和Darboux变换与非线性波
骨肉瘤的放疗和化疗
跟踪导练(二)(3)
Hepsin及HMGB-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侵袭性相关性分析
河北医学(2016年5期)2016-12-01 03:58:55
局部遮光器
吴观真漆画作品选
E-cadherin、Ezrin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食管疾病(2015年3期)2015-12-05 01:45:07
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
癌症进展(2015年6期)2015-03-11 14: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