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利转化困难成因分析及专利转移中心建设研究

2016-01-12 00:58沈豫浙代群群王成军
关键词:成因分析高校

沈豫浙+代群群+王成军

摘 要:专利技术的市场化、产业化是知识产权的最终归属和应有之义。分析了当前高校专利转化困难的成因,并就如何建设立足高校实际的专利转移中心进行分析,旨在推动高校专利转化进程。

关键词:高校;专利转化;成因分析;专利转移中心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5)05-0098-03

一、 高校专利成果转化情况现状

专利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专利成果的市场化、商业化更是技术创新的风向标。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年报和教育部科技司的数据显示: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82.5万件,其中高校申请9.8万件[1],占11.88%,共授权发明专利20.8万件[1],其中高校授权3.43万件[2],占16.49%;201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80.1万件[3],其中高校申请8.098万件[4],占10.11%,共授权发明专利23.3万件[3],其中高校授权3.57万件[4],占15.33%。可以看出,在高校的专利中,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发明专利所占比重大,很多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可观的市场前景,但令人遗憾的是,高校中的绝大多数专利都处在沉睡状态,根据教育部科技司《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的数据,2013年全国高校专利授权量为68 971项,专利出售合同数为2 357项;2014年全国高校专利授权量为79 926项,专利出售合同数为2 310项。此外,高校专利缴纳第三年以上年费的比例很低,大量专利因为没有维护而失效,成果转化率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相去甚远。当前,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选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但是只凭高校一己之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突破,因此政府、企业、高校、专业机构等形成协同创新机制,采取措施突破专利成果转化率低下的瓶颈势在必行。

二、专利成果转化困难原因分析

(一)高校专利市场化前景不明晰

近几年,高校教师申请专利的积极性较高,这主要由下列原因造成。一是除了论文、课题等传统考评指标外,专利申请和授权在职称评审、职务评聘、年度考核等考评中均占有一定份量;二是不少高校为了排名位次前移、提高知名度等原因在专利申请上给予一定的资助,解除了教师在资金上的后顾之忧;三是完成课题的要求,理工科应用型专业在项目申请或结题中,专利的申请和授权量是重要的指标。但是高校专利的高申请和授权量的结果并不意味着科技成果都能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在全国高校提交的国内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的比重一直较企业高,这充分反映出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但是,高校的很多专利往往不是处于实验室或基础研究阶段就是基于课题或研究出发,虽然技术超前,前景看好,但是研发与市场脱节,工业化、市场化难度较大。在转化的过程中,高校自身没有充分的资金和经营能力进行开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专利技术和商业前景上进行评估的专业能力缺乏,如何挑中有前景的专利进行转化、规避投资风险、评价市场潜力,是横在企业和高校前的一条极难逾越的沟壑。

(二)专利成果转化主体不明确,利益矛盾突出

专利法第六条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由于高校教师申请的专利多利用了本单位的物质条件,一般属于职务发明。当然近年来部分高校为了鼓励教师申请专利,纷纷出台了一系列资助和奖励政策,在这些政策的制订中,一般只有职务发明才能得到申请费用和年费等资助,甚至使许多教师将有些原本不属于职务发明的专利申请也默认为职务发明,这样高校作为专利权人拥有专利的所有权,因此实施专利转化的主体就是高校。在专利成果向企业、社会转化的过程中,无论是许可、转让还是出质等,按照《合同法》与《专利法》的规定都必须以高校为专利权人办理。

但是现实情况是高校本身科研管理人员有限,管理职能不明确,具有学科背景、通晓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掌握经济营销知识的专业人员严重匮乏,同时转化渠道又十分有限,很难及时跟进专利成果转化,这就造成专利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高校专利在转化和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复杂的产权关系,产权界定不明,需要经历层层审批,效率低下;尤其是一些重大课题成果或发明创造资金来源复杂、主管机构重叠、参与人员较多,为专利的转化和实施又增加了难度。这种情况造成的专利闲置现象数不胜数,专利价值得不到挖掘和利用。而且由于高校经费有限,专利转化的获利前景又不明朗,不可能对所有专利的年费都进行持续资助,进而导致该专利权失效, 由此造成无形资产流失。此外,专利转化的获利如何进行分配,各个高校的情况各不相同,但一般情况下,学校和发明人所在学院(系)都要收取部分管理费,发明人所获得部分相当有限,因此发明人对专利转化的积极性不高也在情理之中。

(三)专业化专利转化交易平台缺乏

当前,高校专利转化一般通过以下方式:一是发明人通过已有的产学研合作或个人、团队合作关系找到愿意出资对专利进行推广研发或者直接以转让、独占许可等方式买断专利的企业;二是通过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网络和渠道进行专利转化;三是部分企业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进行专利查询,主动和发明人联系;四是通过网上专利交易平台进行;五是通过各省市科技局或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的工作进行转化。上述五种转化平台的转化渠道和转化难点情况对比,如表1所示。

三、建设立足高校实际的专利转移中心

高校专利成果转化的最佳境界在于,它不仅要求高校产出的发明创意能够为企业所获得,为企业不断寻找新的获利点,还要求这些专利成果能被有效管理、不断推进,形成良性循环,不能仅仅完成专利交易的“一锤子”买卖。因此,目前已有的转化交易平台很难以一己之力推动这样的过程。因此,高校的专利转移中心必须立足于高校实际,熟悉本校的学科前沿、已申请和授权专利的类别方向及市场前景,同时又要熟悉专利转化流程、掌握市场信息,了解创新资本投资市场,并能积极开拓同政府和企业的沟通联系渠道。

(一)高校专利转移中心的运营流程

不是所有的专利都具有市场价值和前景,而且即使是有价值的专利,发明人往往对专利收益预期过高,而需求方又无法准确判断专利所能带来的收益等因素,双方无法成交。高校专利转移中心通过有效的评价体系,对专利的市场价值和前景进行评估,使发明人和企业对专利本身的竞争力和潜力有正确的认识。因此,要转化的专利首先要通过专利转移中心的评估,针对科研项目的市场潜力和市场价值进行分析、挖掘其核心竞争力、定位潜在买家、进而才能制定推广方案、与潜在买家会面谈判、签订合同并付诸实施[5]。对于市场潜力不足的项目,则需要转移中心的人员与科研人员进一步地沟通并为其提出改进方案。由于科研成果技术转化的过程是长期而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转移中心将作为第三方参与技术转化的各个环节,从而保证双方合作的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转移中心需要在不同的阶段中承担不同的任务,包括交流沟通、技术评估、专利申请审核、市场判断、谈判、销售等,机制灵活、财务独立,按照市场化运作,最大限度提升专利的价值,并成功将其推向市场。

(二)解决高校专利转化主体和利益分配问题

专利转化产生商业价值,然后资金回笼重新投入研究来促进创新发明,其产生的成果再形成专利,只有形成这样一个可持续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科技创新的健康发展。同时高校教师作为发明人,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劳动,虽然是职务发明,利用了本单位的物质条件,但决不能抹杀他们在专利申请授权中所付出的辛劳。在当前高校专利权人和发明人利益分配管理不规范的情况下,高校专利转移中心可以有效地解决高校专利权人和发明人的利益分配问题[6]。首先,高校专利转移中心只为本校进行专利转化服务,高校仍为转化主体,不违反专利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解决了转化主体模糊的问题;其次,高校专利转移中心以商业经营模式运作,与发明人签订利益分配合同,在利益分配上又能做到公平共赢,形成良性循环。

(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利转化团队

由于历史和现实情况的制约,特别是传统的科研管理的旧思维的束缚,现阶段我国高校的专利转化人员一般都具有丰富的技术知识,但是对知识产权以及技术营销和转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则相对缺乏,因此,在进行技术转化时往往陷入坐等客户上门而非主动出击进行专利转化的境遇。因此要建设高效的专利转移中心,亟待解决组织建设问题,以提高服务高校专利转化的职能。高校专利转移中心成员需拥有学科背景,熟知所在高校的相关学科领域,能及时把握本学科领域前沿的发展动态,精通领域内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的相关知识,熟悉企业技术许可、技术转移等服务等操作流程[7]。更重要的是,要具有专利的市场推广、合同服务、经营管理等经验,并保持与企业、政府的良好沟通与联系,从而保证他们在科研与市场之间游刃有余,真正起到纽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知识产权局.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年报[EB/OL].http://www.sipo.gov.cn/gk/ndbg/2013/.

[2] 教育部科技司.2013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 国家知识产权局.201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年报[EB/

OL].http://www.sipo.gov.cn/gk/ndbg/2014/.

[4] 教育部科技司.2014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 夏露.高校专利实施与产业化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3):1-4.

[6] 李娜.浅析高校专利转化利益平衡问题[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20):123-124.

[7] 黎运智.我国高校专利转化机构人员组成现状及对策[J].科技与经济,2012(2):86:-90.

[责任编辑:范 君 李 丽]

猜你喜欢
成因分析高校
杀人案件的动机与成因分析
有关英汉翻译中隐性衔接与连贯问题的思考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