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欣
(山西师范大学 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灯火阑珊处的感动和力量
——浅析国粹京剧的文化价值和现存境况
孙 欣
(山西师范大学 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京剧是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古代的辉煌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其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很值得我们去细细发掘。然而京剧发展到今天开始日渐衰落,现实境况不太乐观,我们需要重视这一问题,感受这种伟大文化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同时也需要审时度势,改革创新,让京剧重回黄金的年代,继续深化我们的文化建设。
京剧;文化价值;古典精神;现存境况
京剧,作为我们国家伟大的国粹,一直以来都以一种近乎神圣的意义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之中。在中国从古至今的三百多种地方戏曲中,京剧从1790年徽班进京开始,融合着楚调,借鉴着昆曲,南北荟萃,木秀于林,最终发展为中国的国剧。在这其中亦可看出其拥有的无穷魅力和博大情怀,虽然随着时代的风云变幻,京剧的影响已不胜从前,但这门古老的文化艺术依然在血液中流淌着我们民族的精魂。
(一)京剧综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优秀成果
京剧是高度综合的艺术。这个综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京剧本身是在几个重要的古典戏曲剧种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综合了徽剧、汉剧、秦腔、梆子、昆剧等剧种的艺术成果,吸收了北方和南方戏曲剧种的特长,代表了古典戏曲的最高成就。京剧虽然诞生在近代,但以其精致和成熟在中国戏曲文化史上崛起一座高峰。
二是指京剧综合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说:“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包含着剧本、音乐、化妆、服装、道具、布景等因素,这些都是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实现的。它的表演本身,就包括着歌、舞、白、武打和表情等各个方面。”①
(二)京剧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和美德
京剧作为“国剧”,集中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传统、民族精神。京剧的剧目,以历史为题材的居多。一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在京剧中得到全面、完整、生动的反映。可以说,京剧是中国历史的壮丽画卷。其中既有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又有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更有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了解京剧,可以形象地了解中国历史,而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又可以更容易地欣赏京剧。我们的民族传统、民族精神,是在历史中形成的,是贯穿在历史发展之中的。京剧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和美德,京剧不仅供人欣赏、娱乐,而且寓教于乐,在故事情节、人物造型中十分重视弘扬民族的美德,从伦理道德方面给人以熏陶、教益和启迪,教人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京剧中有许多剧目热情讴歌爱国主义精神,颂扬坚持民族大义、处处以国家安危兴亡为己任的英雄人物。讲做人的道德,第一位是爱国,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个人的利益之上、恩怨之前,不屈不挠,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京剧中这样的作品不胜枚举。如杨家将和岳飞、文天祥的戏,在京剧中经常受到褒扬,他们为国家民族献身的精神可歌可泣。
京剧中有许多剧目赞美舍已为人、惩恶扬善的精神。京剧反映着中国老百姓的道德观念,总希望善良的人得到保护,恶势力受到惩罚,正义得到伸张,为伸张正义什么也不怕。《赵氏孤儿》中的程婴,为救被诬陷的上卿赵盾的孤儿,和全国与孤儿同庚的婴儿,忍痛以自己的儿子替换,最后惩诛奸贼。京剧中的许多剧目歌颂纯真、坚贞的爱情,批判见利忘义、门第之见。如《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对许仙一往情深,为救他不顾千难万险、重重阻挠。
戏曲艺术塑造的是人的形象。人,总是社会的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一个民族的道德都有继承性。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优秀的艺术总寄寓着高尚的道德理想,这样的艺术,对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能起到巨大的作用。它启发我们认识艺术时不仅要从审美的角度着眼,还要与文化整体联系起来,与民族的历史、伦理、哲学思想联系起来。当然,在京剧中也有些剧目反映着封建道德和不健康思想,有些剧目的道德观念的封建性糟粕和人民性成分杂糅在一起,需要我们辩证地加以看待。
(三)京剧的艺术形态和美学原则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由于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历来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古希腊时,亚里士多德的名著《诗学》是西方学术思想史上的奠基之作,影响后世两千年。这部《诗学》就是以戏剧为研究对象的。文化史上许多重大的新旧交替,都是以戏剧为中心展开的。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戏剧被扶上了诸门艺术的顶端。黑格尔说:“戏剧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要形成最完美的整体,所以应该看作诗乃至一般艺术的最高层。”②从历史发展看,在世界上,有三大古老的戏剧,即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的戏曲。后来戏剧史的发展,也主要集中在这三个地区。京剧正是中国戏曲艺术成熟的代表。
(一)“和”的精神
京剧在其艺术精神上,首先体现的是“和”的艺术,在它的整体的、本质的发展过程中,京剧始终都遵循着古典美的原则,这种遵循,就是“和”的精神。而且它本身在表演时的表现,都超越了它本身的内容,其所谓的“乐从和”的特点,更是集中地体现在了以梅兰芳为代表的梅派艺术中。京剧有程式化的特征,包括其唱念做打、剧本结构形式以及类型化的脚色行当无一不体现这种“和”的美学特征。在演出中的悲剧成分里,剧作者总是要穿插一些丑的角色来缓解整个戏剧的气氛,让听戏之人舒缓情绪,只有这样才能更多地发展戏曲的文化教义。而这种忧乐圆满,所谓美丽的圆,也深深地体现了中国古典“和”的意蕴,一种中和之观跃然曲上。而且就戏剧本身的内容意义来看,故事中出现的神灵、梦境、因果报应等因素都是在宗教意义之下的“和”的观念,结局的大团圆模式更是深深地烙上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印记。
(二)“玄”的精神
京剧的表演通常都是以“一桌二椅”进行的,就是这简单的道具在舞台上就能够形象地展示出一幅幅的壮丽画卷。在京剧中,这两种具体的事物通过不同的组合,就能够超越有限,体现出“门”“屋梁”“井”“桥”“山”等。对于这种写意的艺术来说,京剧的韵味更能够真实地展现出玄学的“贵无”思想,就比如京剧表演者演唱时的摇头晃脑和声腔中出现的“啊”的转声,不懂戏曲感情的人可能就会不理解这种韵味,其实简单的“啊”十分形象简明地表现出了演员的内心,把人物内心的无奈、愤懑等情绪清晰地表达出来了。梅兰芳的表演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有人也说他的悲伤不够到点,其实细细品味能够发现梅派艺术中所唱出的都是“大情”“大爱”,这就是玄学中的以有限来超越无限的最好诠释。另外,京剧中的“以人为本”,通过演员的扮饰,生动地展示了各种形象,这就使得人自身的潜能、自身的力得以充分展示,并在马克思所说的“对象化”的过程中创造美,从而给人以绝大的美③。
(三)“游”的精神
庄子的“游”的精神一直都是以精神的绝对自由解放为内涵的,京剧中首先体现的就是游的“坐忘”“心斋”的思想。马叙伦在听余叔岩的过程之中,其心里是处于一种“忘”的状态的,正是由于这种状态,才能使他真切地听到了余叔岩唱中的意义。他本身带着超越功利的空明心境去听,才会做到“乘物以游心”的境界,作为自由的人,忘怀一切的思想,只能听到自己想要听到的东西。似乎在那么一个瞬间,所有的旋律都成为永恒。对于马叙伦,可以说他是很懂得京剧的“游”的,对各位名家前辈都能够做到准确仔细的分析,这就不是一般的懂得京剧的规律、法则了,而是鉴赏,是大的鉴赏,游刃有余的鉴赏,所以能够说他是“得至美而游乎至乐”的“至人”了④。
时代趣味的转换,诉说的也许只是人们对一种异乎往常的全新声腔的偏爱与认同,当所有的繁华已成过往,当所有的热闹归于沉寂,关于京剧,关于那些将自己的精魂,映射在舞台之上的戏梦人生,俨然随着时间的沉淀日渐衰落。作为国粹,这种衰落不仅是文化的一种凋敝,更有其本身特别的原因。
第一,从业者的望而却步使得京剧的发展越来越缺少领军式的人物。京剧演员都需要通过坐科这种方式来进行修身,而坐科常常长达几年,所以说十年可以出一个状元,但是未必可以出来一个好角儿。这其中的辛苦和所付出的代价,也许只有深入其中的人才可以理解。在舞台上几分钟的惊艳亮相,在台下不知道演练了多少个春秋冬夏。本身的艰苦境遇加之不高的待遇报酬,使得很多演员选择放弃这个行业。而且古代的戏人身份地位不高,更是加剧了表演者生存境况的恶化,京剧当时著名的三鼎甲、三大贤、四大名旦都已经不复存在了。这种领军式的优秀人物的缺失也就使得京剧的发展开始慢慢地走上了下坡路。
第二,京剧现在遭遇着多元文化形式的冲击。因为其本身单一的舞台和在表演过程之中简单道具的使用,让京剧在演出的很多时候似乎都不能很清楚地表达出它想要表达的意思。在科学技术日渐发达的今天,面对着互联网、电视节目等的冲击,京剧这种仅仅在舞台上依照旧制进行演出的古老艺术已经不再受到青年人的追捧,受众范围的缩小和观演人数的锐减,对京剧来说都是一个个大的重创。所以,适当的创新和结合是当代京剧所必要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在京剧本身这种珍贵的文化基础之上的改革,像青春版《牡丹亭》就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戏曲也需要新鲜的血液融汇到其中,无论是哪一个腔种,哪一种形式,都应该学习创新。
第三,京剧的程式化表演脱离了现实。京剧的舞台表演,给人的感觉,就是古今于一瞬,四海于一瞬,就是在瞬间之内,通过意向来代替所有的事物。两三个人就是千军万马,四五步就可以万水千山地走过来,这种表现模式是极为精当更兼具想象了,但是问题就在于,新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听戏要对这出戏本身有较深的了解,可是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于历史不感兴趣。另外就是京剧的唱腔很有特点,如果要想好好地听懂,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其中包含着很多人复杂的感情,所以很多人对这种感情是不理解的,因为不理解故而越来越不喜欢去进一步了解它的内涵。所以京剧的演出方式也需要微调,这样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不断发展。京剧贵在传承,我们需要敬畏传统,更要尊重传统,努力把国粹继续发扬光大。
时光的流逝,将一份百转千回的珍贵文化,变成了一份博大精深的厚重遗产。历史的晨钟暮鼓送走了这段弦歌相伴的遥远岁月,而京剧舞台上的这份热闹与绚丽,其实从来就没有从我们的记忆中淡去。时至今天,京剧已经走过了两百年的漫漫征程,对于那些有情和无情时光里的中国人来说,京剧即是各层人士沉浸其中、乐此不疲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更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温情蕴藉。这两百多年的卑微、风光或者曲折和辉煌都终将成为过往。它以一种灵魂生命的亘古姿态,既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奉献了文化力量和精神鼓舞,更见证了这个国家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转变。我们始终相信,京剧作为国粹,只要我们用心为它注入新鲜的血液,那它一定会迸发出自己的潜能,重回到历史的舞台。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文化和精神,都需要我们去珍视和传承,这样我们才能发掘到它们在灯火阑珊处所带给我们的那一种力量和感动!
注释:
①齐如山:《国剧艺术汇考》,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
②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
③④蒋锡武:《京剧精神》,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1]蒋锡武.京剧精神[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2]骆正.中国京剧二十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和宝堂.画说京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
[5]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6]齐如山.国剧艺术汇考[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
[7]杜长胜.京剧与现代中国社会[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J89
A
1007-0125(2015)12-0009-03
孙 欣(1993-),女,山西寿阳人,现就读于山西师范大学戏剧影视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专业为戏剧影视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