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娜
【摘要】 目的 探讨在常规心电图检查的基础上, 增加不同时间记录对儿童游走心律诊断率的影响。方法 按常规心电图增加描记时间的不同, 分为0~1 min(对照组)组和1~3 min、3~5 min、5~7 min、7~9 min(实验组)组, 统计各组游走心律的诊断率并进行分析。结果 常规心电图增加描记3~5 min组儿童游走心律检出例数占比最高(67.27%)。结论 对于无器质性病变的儿童, 若发现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上P波形态和(或)方向有改变者, 应慎发异位心律失常报告, 适当延长心电图描记时间多数可明确游走心律诊断。
【关键词】 心电图;游走心律;窦房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1.038
游走心律是心电学上的特有诊断[1], 当自律性正常或基本正常的不同起搏点轮流发出激动, 以控制一系列(3个以上)心电活动时, 称为游走性心律, 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2]。临床上常见的有3种:①窦房结内游走;②窦房结至心房之间游走;③窦房结至房室交界区之间游走;多见于健康人, 无较大临床意义。
有报导称游走心律占小儿心律失常心电图的4.6%, 较成人多1倍以上。作者在工作中曾遇到不少家长因孩子常规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冠状窦性心律”、“右房心律”等四处求医, 其中不乏因常规心电图检查记录时间短或游走缓慢只扑捉到游走心律的一部分而误诊为房性或结性心律失常者, 对患儿及家长造成不必要的思想和经济负担。国内外少数文献中有提及延长心电图描记时间有利于提高游走心律的识别率, 可避免常规心电图获取信息不全而造成误诊。在实际工作中, 常规心电图检查时应增加描记多长时间较为适宜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儿童游走心律的诊断率、降低误诊率也是值得规范化和探讨的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医院2013年10月~2015年3月儿童游走心律心电图患儿110例, 其中男59例、女51例, 年龄3~14岁, 入选110例患儿均已排除器质性疾病。
1. 2 方法 采用北京麦迪克斯公司出产的MECG-200多功能心电分析系统, 受检儿童取仰卧位, 安静状态下进行常规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 检查过程中如发现P波不同于窦性有形态和(或)方向改变者, 相应延长心电图描记时间以识别游走心律。按常规心电图增加记录时间的不同, 分为0~1 min(对照组)组和1~3 min、3~5 min、5~7 min、7~9 min (实验组)组, 统计各组游走心律的诊断率并进行分析, 探讨增加记录时间的不同对儿童游走心律的诊断率有无差异。
1. 3 游走心律的判断标准 游走心律的心电图特征为: 在同一导联中心率、P波形态及PR间期三者之间存在内在关联的同步变化[3, 4]。
①窦房结内游走心律:窦性P波发生由高到低, 再由低到高的周期性变化, 不出现P波倒置, 相应P波增高时窦性频率加快、PR间期延长, P波降低时窦性频率减慢、PR间期缩短, PR间期值始终在正常值范围。②窦房结至心房之间的游走心律:起搏点从窦房结向心房游走时, 心率逐渐减慢、P波逐渐由窦性直立变低甚或倒置、PR间期逐渐缩短, 反之亦然, 窦性PR间期和房性P'R间期值均在正常值范围。③窦房结至房室交界区之间的游走心律: 起搏点由窦房结向心房至房室交界区游走时, 心率逐渐减慢, P波逐渐由窦性直立变平坦、双向、直至逆行P波, PR间期亦逐渐缩短, 反之亦然, 其中交界性P-R间期值小于正常值下限。
2 结果
2. 1 常规心电图增加不同时间描记游走心律诊断情况 110例儿童游走心律心电图患儿, 其中常规心电图描记时间1 min内诊断出游走心律13例, 常规心电图描记时间增加至1~3 min时在其余儿童中诊断出游走心律16例, 继续增加常规心电图记录时间至3~5 min时在其余儿童中诊断出游走心律74例, 当描记时间增加至5~7 min及7~9 min时分别在其余儿童中诊断出游走心律5例及2例。见表1。
2. 2 各实验组及对照组游走心律检出例数占总数情况 3~5 min实验组的游走心律检出例数占总例数67.27%, 为各组最高。见表2。
3 讨论
正常心脏窦性心律的起搏点不是局限于一点, 整个界嵴均有起搏功能, 窦性起搏点可沿界嵴上下移动[5, 6], 交感神经兴奋时起搏点偏上心率较快, 迷走神经兴奋时起搏点偏下心率较慢[7-9], 起搏点游走于窦房结头、体、尾部之间为窦房结内游走心律。当窦房结、心房、房室交界区自律性正常或基本正常时, 起搏点可从窦房结逐渐移行到心房甚或房室交界处, 然后又逐渐移回窦房结, 轮流发放冲动控制一系列的心电活动, 即窦房结-心房、窦房结-心房-房室交界区的游走心律。其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多数学者认为游走心律的发生与迷走神经张力有关, 常见于健康人, 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10]。
游走心律在儿童心电图检查中是较常见的, 大多数不伴随器质性疾病。正常窦性P波在Ⅰ、Ⅱ、aVF 、V4~6导联向上, aVR导联向下, 形态在大部分导联上呈钝圆形。游走心律发生时P波形态可发生一系列变化出现低平甚或倒置, 此时如果常规心电图检查记录时间短只扑捉到游走心律的一部分就很容易误诊为“房性”、“结性”等异位心律失常。本研究在常规心电图检查的基础上相应延长心电图描记时间以便能充分显示其游走特性, 观察P波形态、心率以及PR间期三者之间是否存在内在关联的同步变化, 从而进一步提高游走心律的诊断率, 降低误诊率。本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常规心电图增加描记3~5 min组儿童游走心律的检出例数占总例数百分比最高。
综上所述, 对于无器质性病变的儿童, 若发现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上P波形态和(或)方向有改变者, 应慎发异位心律失常报告, 以免造成医源性疾病, 适当延长心电图描记时间多数可明确游走心律诊断。
参考文献
[1] 张伊壁.窦房结游走心律文献综述.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2, 11(1):79-80.
[2] 刘桂芝.郑州市某医院健康体检者游走心律发生情况调查.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43(5): 1007-1009.
[3] 郭继鸿.心电图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66.
[4] 景永明, 向晋涛. 游走心律的Lorenz-RR散点图特征及分析方法探讨.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5(1):11-13.
[5] 隋萍, 邱琳.儿童窦房结游走心律分析.罕少疾病杂志, 2009, 16(3):13-15.
[6] 李小梅. 儿童心律失常——任重道远.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4, 18(1):7-8.
[7] 于世龙.美国心脏起搏电生理发展近况.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7, 25(2):156-158.
[8] 蔡迟, 华伟. 心室三部位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4(1):5-7.
[9] 刘俊, 方丕华. 永久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3(1):1-4.
[10] 马丽娟, 石琳, 吴铁吉,等. 北京地区3至12岁1581例健康儿童心率变异性分析.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3, 20(6):627-630.
[收稿日期:2015-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