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多民族学生《伤寒论》教学研究感悟
邓宁, 刘新, 张星平, 梁政亭, 黄刚, 李靖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系, 乌鲁木齐830011)
摘要:《伤寒论》是中医学专业教育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在新疆进行《伤寒论》教育,应在明确课程目的的基础上,围绕教学大纲,明确中医古籍独特的中医实践传承性等学术范式,合理搭配不同教学手段,多种教学方法,注重不同民族学生的思维习惯,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疆; 多民族学生; 伤寒论;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R222-4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5551.2015.04.033
[收稿日期:2014-01-03]
作为中医四部经典之一、方书之祖、中医辨证论治之典范的《伤寒论》在中医理论及临床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对中医药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是中医教育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但由于其成书年代久远、原著竹简散落、文字古奥、历代整理及注释研究者众多等原因,导致其学术内容时见争鸣[1],增加了实际教学的难度,在新疆进行《伤寒论》教学,又必须面对许多实际问题: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民、汉族学生合堂授课,教学课时数及实践教学条件限制等。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如何提高《伤寒论》的教学质量,笔者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明确学习目的,夯实中医思维
作为中医临床基础的主干课程《伤寒论》的课程主要针对大三的学生开设,以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类专业2010级学生为例,非汉语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有70人(总人数297人),占总人数的24%,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虽然已经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基础课程,具备了一定的中医学基础,但是由于各民族语言背景、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不同民族学生对中医经典文句的理解时见分歧。具体到《伤寒论》的学习中,由于该书成书久远、文字古奥,部分学生首先对为何要学习1800年前的《伤寒论》就容易产生不同想法。我们在阐述《伤寒论》的重要性时,不仅要例举该书辨证精细,组方用药精专,治疗效果佳捷,时至今日仍然指导着中医临床;更要阐明中医古籍的实用价值是由中医学独特的实践传承性等学术范式所决定的,授课者必须向学生交代清楚,而绝不能简单带过,或将《伤寒论》的学习简单理解为是一种方法学习,或文化熏陶,这明显是不妥当的。因为伤寒学不仅有方法学的内容,更有实践性与实用性的内容。与此同时,还必须看到,由于新疆的特殊地理位置与人文特点,使得新疆的各世居民族思想带有多元性特点,民族意识里对大中医的认识普遍带有自己本民族医药卫生知识的影子,例如在讲述阳明湿热发黄证时,湿热蕴结、熏蒸肝胆是本病的发病原因,而在维吾尔医学体系中,湿热气质[2]却是人的最佳气质,对于这种知识概念的迁移,学生难免会产生疑惑,因此在对学生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帮助学生明确概念,分析异同,求同而存异,这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中医经典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这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2尊崇原著,立足伤寒
由于伤寒学的独特学术地位及学术特色,其与包括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学科在内的中医其他课程存在较多内容交叠,因此教师在对交叠部分的讲授中,由于讲授者本身学科属性侧重不同,会有不同的视角,这对少数民族学生理解伤寒学的内容容易产生混淆。有鉴于此,对伤寒学知识内容的讲授,必须尊崇《伤寒论》原著,联系临床,紧扣教学大纲,可以参考相关书籍作为辅助,但绝不能冲淡伤寒学本身的内容。以原文12条的桂枝汤证为例,其在第7版《方剂学》教材中以辛温解表剂身份出现,而在第7版《伤寒学》教材中对桂枝汤功用的探讨,远非解表一途,在讲授过程中应时刻围绕“阳浮而阴弱”的主证,结合“热自发”、“汗自出”、“瑟瑟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的临床表现,得出“卫阳不固,营阴外泄”的病机,继而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的根本之治;再比如说,原文28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苓芍术甘汤证),此条文历来理解不一,说法众多,而编排归属也各异。第7版《伤寒学》教材中将本条文放于“太阳病疑似证”中讲述,也有不同学者将此条文置于“太阳病变证”中的“虚证”(阳虚兼水气证)讲述,在实际教学备课中,应对这样的细节问题予以关注,向学生阐明各自划分方法的依据何在,以免引起识记混乱。
3照顾学生整体水平,注意因材施教
《伤寒论》成书年代久远,文字古奥,寓意深远,莫说对少数民族学生,即便是汉族学生,要想掌握其中精髓也绝非易事,因此对于施教者而言,必须循序渐进,带领学生窥其旨意。在具体讲授过程中,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遵循字词梳理→机理分析(正确解读)→条文提要→方证解析→临床运用的步骤进行教学。如原文134条大陷胸汤证中“客气动膈”的“客气”及原文23条桂枝麻黄各半汤证中“清便欲自可”的“清便”,诸如此类古今意思有较大差别的词语和用法必须向学生反复强调;再比如原文176条白虎汤证,虽然白虎汤在《伤寒论》全书中被多次运用提及,但在对此条文的讲解上,应首先结合历代注家之注对“表有热,里有寒”一句进行理校,明确此条文“表里俱热”的真正病机,给学生交代清楚,并结合脉浮滑的表现,对胃热弥漫、表里俱炽的机制详细阐述,最后通过一个临床实际病例的原方用药,带领学生分析白虎汤作为辛寒重剂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避免在学生的基本知识框架建立之前,盲目地进行方证前后对比和对经方应用的过渡拓宽,这样做可避免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医学习产生挫败感,这在实际教学中是应当引起注意的。
4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在当今中国蓬勃发展,其优势无须赘言。笔者认为在《伤寒论》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授课方式相结合。因为伤寒学教学不同于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现代医学,在对伤寒学的讲述上,教师的传统口述式讲授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它能更加直接地反映授课者本人的真实思维过程及临床经验,是一种直接而准确的引导授课方法;同时更便于根据授课对象的反应而随机应变地调整内容,因材施教;更便于迅捷地调整师生互动,更容易引导学生的思维,更容易使学生与老师的思维产生共鸣,尤其于中医初学者,如少数民族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效果颇佳。
在对于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上,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首先,多媒体演示的内容不能是教材内容的翻版。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必须有教师本人的理解及临床经验,教学课件的作用在于给学生展示学习重点难点的同时,使很多抽象的、难于理解的内容更直观、更便于理解,同时规范授课者的授课内容以及拓展范围。如果多媒体演示内容完全是教材内容的套搬,不仅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教学者本身也难避照本宣科之嫌;其次,多媒体演示内容的量应适宜,并非越多越好。课堂传授知识量的多少跟受教育者程度及教育目的有直接关系。面对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应照顾其文化语言能力,PPT课件的制作应突出重点,必要时可以标记突出,以便于理解掌握,同时在课件内容上,除了图文并茂以外,还可以广泛采用图表、流程图、线图等多种形式来展现伤寒六经辨证的转归变化和方证对应,这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理解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如原文177条的炙甘草汤证,由于炙甘草汤药物组成较多,共有十味,记忆较为困难,但通过归纳,可按功用划裁如下,如此表述,炙甘草汤的组方意义简洁明了,一目了然,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5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早临床,多临床
教育心理学认为,概念的获得依赖于适当的经验[4]。《伤寒论》是中医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是对作者临床经验的高度总结,学习伤寒学的目的也在于对六经辨证体系的掌握,更好地为临床实际服务。如果教学脱离临床,难免会陷入形而上学,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为此,结合本地实际,我们鼓励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利用周末及节假日时间跟师门诊,将书本上的文字概念同实际临床对照,并且利用新疆独特的地缘优势,对比不同民族患者之间在六经病起病和表现上的异同。通过实际的处方用药,使学生加深对经方的活学活用,使其掌握经方原方治病和加减方治病在临床医疗中的不同。而在10 w的见习时间中,则鼓励学生重温《伤寒论》旨意,利用在病房轮转实习的时间,从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全过程、多角度,加深对六经病传变的认识,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基本辨证原则细化到每一个疾病的诊疗环节中去。总而言之,《伤寒论》的理论教学只有充分联系临床实际,发掘原著中的辨证论治方法与思想,伤寒学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也才能为学生独立走上临床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总之,针对中医学相关专业的临床基础核心课程《伤寒学》教学,我们立足教学大纲,厘清中医古籍独特的中医实践传承性等学术范式,明确学习目的,夯实中医思维;根据不同民族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合理搭配不同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方法,注重不同民族学生的思维习惯,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亭秀,李宇航. 古代中医学术传承与学派学说关系探析[J]. 中医教育,2008,27(5):47-51.
[2]热娜古丽·艾则孜,哈木拉提·吾甫尔,沙吉达·阿布都热依木,等. 中医痰瘀互阻与维吾尔医异常黑胆质关系新探[J]. 新疆中医药,2007,26(6):33-37.
[3]黄刚,刘新,张星平. 《中医各家学说》课程中刘完素医家的教学方法探讨[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27(1):126-127.
[4]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24.
(本文编辑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