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杰
约瑟夫·海勒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研究概述
李 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历史时代和文化传统的共同呼唤下,美国新现实主义文学应运而生,而小说家约瑟夫·海勒顺应潮流成为它不折不扣的文学拓荒者。
“二战”后,美国的社会和政治动荡不安,虽然经济上繁荣但人们的精神极度空虚。在文学上,后现代主义的小说家们应运而生。他们淡化主题,注重形式和叙事技巧,醉心于奇异的写作方式,如碎片式拼贴、琐碎无序的叙事、自我嘲讽的黑色幽默等语言游戏。尽管当时小说创作技巧丰富,但无法形成宏大叙事,读者在新奇之后,势必会出现审美疲劳,于是文学陷入“小说危机”、“小说之死”的困境,[1]许多后现代小说家对语言游戏丧失兴趣,开始关注一些现实问题。
随着时间推移,美国历史发生转变。社会进入相对平稳时期,政治上与苏联僵持冷战,民众厌世情绪和悲观失落心态也逐渐平息,这些都呼唤着文学上的改革。其实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一直为大众所喜爱,并对当代美国作家产生着深远影响,70年代末,在此社会大背景下,这种影响继续沉淀和发酵,促成了美国文学一种新兴形式的出现,新现实主义小说开始登上文学舞台。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创作成熟之后,反思并调整个人心态,开始关注周围发生的事件和具体现实,汲取各种文学流派的创作方式,在其作品中冷静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深入刻画人生百态,传记式、纪实性、历史性等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不断涌现,文学界将这种后现代之后向现实主义回归的文学潮流统称为新现实主义文学。它既注重文学的传统变革,又兼容后现代主义的创作精神,书写当代美国病态的社会现实。从此之后,美国小说渐渐摆脱了创作危机的阴影。
1.在创作理论上,海勒小说研究缺乏统一的新现实主义定性。这由两个原因所决定,其一来自学界对新现实主义的不同定义。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新现实主义小说还有诸如“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和“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等不同概念,[2]所以学者对其小说家的界定也是见仁见智,缺乏具体明确的认定标准。其二来自海勒自身的创作条件。他成长于现代主义语境(1923—1945),创作于后现代主义语境(1945—1999),其作品长期浸淫了各种流派和理论,可多元界定,在客观理论上当今学界很难裁定海勒归属哪类作家。然而,他每部小说除了后现代主义的实验性、不确定性、无深度性、零散性的特质外,更兼有完整性叙事、典型的人物和环境、深切的道德批评等新现实主义小说的风格,并且他的六部长篇小说本身就构成了一段新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史。鉴于研究海勒小说的创作理论杂糅和学界对于其创作理念定性的偏执,有必要在新现实主义视域下就其六部长篇小说的发展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梳理,概括和阐明他的新现实主义创作原理。
2.在海勒小说研究的个案上,新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特征明显:(1)他的小说流派混杂,与新时期的其他文学形态共存,兼有自然主义、存在主义和荒诞主义气息,这些特征例证了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历时性和共时性。[3](2)海勒在他的小说中常常以原生态和零度写作的态度客观续写美国各阶层人物,内心及行为异化,虽有血有肉并为读者感知,但被他紧紧控制而缺乏立体感。以士兵约索林、职员斯洛克姆和大学教授戈尔德为代表的小人物,呈漫画式,言行滑稽可笑,行为猥琐,勾勒出以科学技术和消费主义为特征的后现代社会生活。以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和事件为基础,重塑或虚构出狂妄自大、卑鄙自负的政客基辛格和平庸的历史英雄柏拉图,以此影射当代美国社会现实,参与意识形态构建。以圣经人物大卫和上帝为蓝图,按照当代道德标准规范他们的行为,质疑历史及宗教信仰的真实性,从现实和历史两个维度再现信仰危机对人们精神和道德世界的影响,旨在重塑健康的精神生态。这些体现了新现实主义小说所涉及的三类典型人物和三个层面的严肃题材。[4](3)海勒的小说乱中有序,以连环套式或生活流式叙事,把传统现实主义所采用的线性情节结构,与存在于现代主义中的荒诞、幻觉、潜意识、梦境、意识流和存在于后现代主义中的语言游戏等各表现技巧结合起来,形成并丰富了新现实主义小说多元化的创作模式。[5](4)海勒的作品不仅关怀异化的人际关系,还悲悯战争中无助的战士、浮华世俗中的“无心”职员、虚假历史中无力的英雄、残酷政治斗争中无奈的政客以及边缘化的少数族裔,深层次探讨阐释了人类的生存、生活以及发展等诸方面的困惑,折射出新现实主义小说精神内涵即人文和道德关怀。(5)海勒小说存在一些缺憾,如细节缺乏精选、结构松散、人物典型弱化,这些都不利于其作品的主流化和类型化,也暴露出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局限性。[6]
鉴于此,对海勒小说的研究,学界应摒弃纯文学讨论的态度,在对小说文本分析的同时,添加新现实主义批评理论的关怀,透视其小说所含有的强烈现实批判和深层文化意蕴,拓展它的新现实主义小说文学价值的研究空间。
在国外,海勒的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越来越理论化和学术化,但由于翻译的局限,并未被国内广大学者熟知。
1.国外学者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研究起源于两部文学史(《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和《哥伦比亚美洲小说史》)、一次国际后现代现实主义文学专题会议(1991年在比利时根特大召开)和六部见解独特的专著和论文集,他们大多论述该类小说的核心主题或新现实主义艺术特征。2.美国高校文学院将海勒的《军规》定为学生的必读之书,每年基于新现实主义理论的学术论文层出不穷。3.美国涌现出一批以斯蒂芬·W.波特和罗伯特·M.斯科特为代表的研究海勒的学者,发表了十余部研究海勒的专著,一致认为:海勒的小说创作与外部现实世界紧密联系,重视反映后现代的社会现实,现实主义特征越来越明显,他们的专论还分别以多层次和多角度的学术术语阐释了其作品中的新现实主义,如现代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历史现实主义、场景现实主义和实用现实主义,为世界学界在海勒小说这方面的研究充实了资料。
在国内,海勒小说的研究随着时间推移依次出现文本分析、文化批评和比较研究等层面上的繁荣,但迄今为止其小说在新现实主义视域下的研究还非常匮乏。
1.逐渐丰富的文本分析(始自20世纪70年代)。国内研究多半反复言说其作品的荒诞主题、反英雄人物和黑色幽默,但伴随着西方文艺理论的涌入,其文本分析呈现多彩姿态,例如王岩运用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分析其作品的表现手法;吴绍辉、冯霞、张莉认为海勒创作深受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程锡麟、郝建依据叙事学家热奈特和查特曼的理论探讨它们的叙事艺术;陈世丹、叶拉美、王祖友等用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其小说,但综观海勒作品文本层面上的研究,还存在些许问题:选题过于集中粗暴、论点杂乱零碎、内容乏味重复,偏信依赖西方批评理论,缺乏国内学界自己所创新的、学术水平高的论点。2.研究重心向文化批评转向(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褚蓓娟提出海勒小说隐含男性主义立场和性别歧视倾向;赵莉华、石坚指出海勒种族的困境;成梅痛斥其小说所体现的犹太移民的生活困境;唐文诠释小说的宗教观并传达现代人的精神焦虑。虽然文化批判为国内研究提供了新给养,但如何做到观点原创性和理论系统化是国内学者需逾越的鸿沟。3.比较研究初具规模(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詹虎试论美国的传统幽默和黑色幽默;刘雄平辨析海勒黑色幽默和王小波灰色幽默的不同;岑长庆、赵双华、成梅将其小说与中国的名家名作进行平行研究,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论者的比较研究在深度、广度和系统性方面仍有待提高。[7]
由此可见:相比国外的热研究,国内海勒小说研究虽日臻完善,但还存在一些遗憾,尤其在新现实主义层面上的论著及课题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约瑟夫·海勒和任何一个流派的小说家一样,其小说肯定蕴含了那个时代那个地域的特色。在新现实主义创作理论盛行于美国之际,国内学者们评价他的小说之时,绝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政治、族群、文化和历史,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解决以下国内学界亟待突破的难题,形成对他新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整体性把握。
1.加大新现实主义视域下的人文关怀。国内学者研究海勒小说时,在关注其美学特征的同时,还应该梳理它们出现的历史背景及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的联系和不同,把重心放在他的新现实主义小说中道德现实主义和文学历史张力的完美结合。
2.海勒小说研究的客观性。国内评论界对海勒小说研究多是赞声一片:成功采用多层次的艺术手法,冷静探寻人与社会的本质和意义,整合了美学追求与文学大势,然而新现实主义小说的超越性、包容性、开放性给文学创作本身带来无限的视野和诗性张力,并且由于当今国内学界对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主题、叙事特征、核心价值等研究还缺乏系统性,故海勒在其作品中的新现实主义局限性需要学者们的警醒。因此,他创作上的拘囿如过度颠覆、解构、脱离传统思维和写实主义、过分实验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以及他创作后期略显江郎才尽,只是对前面几部小说续写或总结,而当时盛行的诸如魔幻主义、新寓言主义、新散文主义等文学理念和流派并未有所体现。由此可见,客观评价海勒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局限性是本研究要突破的难点和创新点。
[1]Meenakshi Mukherjee.Realism and reality[M].New 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53.
[2]Erin Mercer. Repression and realism in post-war American literature[M].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2011:89.
[3]罗小云.超越后现代: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67.
[4]佘军.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D].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12:36.
[5][美]James Phelan Peter J. , Rabinowitz主编.当代叙事理论指南[M].申丹,马海良,宁一中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2.
[6][英]肯尼思·米勒德.当代美国小说:1970年以来的美国小说介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73.
[7]王祖友.我国学者对海勒的解读和接受——纪念约瑟夫·海勒逝世10周年[J].外语研究,2009(3):108-111.
北京联合大学社会科学类新起点计划项目,项目名称:新现实主义视域下约瑟夫·海勒的小说研究,项目编号:SK10201418。
李 杰(1974— ),女,河北省辛集市人,硕士,北京联合大学外语部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和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