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鉴
那还是多年前去利康旧货市场闲逛,见到一位不曾见过的摆摊长者,他摆的摊位没有什么我需要的东西,摊位的一边放着一本集邮册,随手翻翻,其中是一些节目单、地契之类的纸制品。无意翻到一张旧报,从发黄的颜色看有年头了。
仔细看是《新闻报》,拿出一阅,摊主向我介绍,这是民国二十六年的报纸。我立刻意识到这是1937年的报纸,再看日期是9月6日的,就是说这张报纸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的报纸。时间引起了我的兴趣,要知道这个是个非常敏感的时间。长者告诉我,因为这张报纸有抗战的消息,它才特意被保存下来。这张报纸与现在报纸明显不同的是,它仅仅印刷一面(就是说,一面有文字,背面没有文字,是空白的),而且这张报纸的四角被撕掉一角,其他三角有贴到墙上被揭下的墙灰,看来这张报纸还是相当幸运的,否则时间长了,仍有被撕掉毁掉的可能。可能是报纸上的文字重要,才被人从墙上揭下来。我一眼看到在《新闻报》报头的旁边,可以说是报头的位置(现在叫头版头条)有大标题《平津陷落 张家口保定相继失守》,没有仔细观看标题下的详细内容,便和长者商议价格,因为这份报纸应该是4张(这张是其中的第一张),又因为右下脚的部位被撕掉一块,经砍价后成交。
回到家中认真地观看,《新闻报》是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报纸,据《老报纸收藏》记载:“《新闻报》,国内最负盛名的商业日报,1893年2月17日创刊于上海。日报版式如《申报》。20世纪20年代,发行量一度达到14万份,与《申报》发行量相近。”在《新闻报》报头的下面有本馆开设上海福州路山东路转角,并有“今天四张售价大洋三分”,“第六千六百四十一号”字样。
《平津陷落 张家口保定相继失守》、淞沪战讯《日军进攻上海——宝山国军转移阵地》等重要消息。我仅引用其中的一条,中央社兴集十七日电:“万泉敌一部,九日午窜到苏黄甫村小鱼村一带,大肆烧杀。我部在小淮以东高地堵截,并分兵侧击,敌不支南窜,复遭我伏击,敌溃不成军,纷乱四窜。当晚我军乘胜猛攻万泉,敌惊慌失措,城内陷入慌乱状态,我乘机围杀,斩获甚多。”
今天我们翻开这张尘封了78年的报纸,可以看到78年前中华民族正与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着顽强的抗争。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了东北全境,并于1932年1月建立了伪满洲国。日本的野心并不仅于此,灭亡中国,统治亚洲,争霸世界,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的战争,民族危亡,危在旦夕。“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了号召抗战的宣言:“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面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国共两党的共同点立刻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西安事变以后,形成了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一致抗日。
1937年8月12日,国民党召开国防最高会议,决定中国划分为五个战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担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由阎锡山担任,两战区共调兵60万。沿保定至沧州、漳德(安阳)至济南、洛阳至淮阴,建立三道防线,节节御敌。
1937年8月31日,日军编成以寺内寿一大将的华北方面军,调集兵力达37万人。
8月26日南口失陷、8月27日张家口失陷、9月初日军占领察哈尔省……看来日军凭借着比中国先进的武器,气焰极为嚣张。王振德先生在《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讲:日军战领保定后,兽性大发,在保定恣意烧杀淫掠,长达一周之久……除了肉体上的恐怖行动外,日军还把学校的教科书统统烧毁,焚书的熊熊大火足足燃烧了一周。此外,他们把河北医学院的图书馆和实验室付之一炬。农学院积累十余年的农业资料也遭到了蓄意破坏,那些资料都是该校制定改进耕作方法计划的依据。从以上可以看出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本质,难道这就是日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吗?不难看出他们的侵略本性。
这张报纸的新闻正是讲这一时期的大致情况,《平津陷落 张家口保定相继失守》,整个华北遭到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践踏,人民奋起反抗。
第二版有同等重要的消息:淞沪战讯《日军进攻上海宝山国军转移阵地》,并附有一张“大上海翻然成火海日机轰炸沪西时之惨状”,照片尘封78年已不清晰,但是依稀可以看出一座靠近河边的建筑燃起滚滚浓烟,建筑的主体部分已经被焚烧得面目全非。
我查阅了王振德先生著的《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在“凇沪会战”这一节中有如下介绍:“9月5日,敌动用大批步兵、炮舰30余艘、飞机10余架,猛攻宝山,敌机及炮舰疯狂轰击,复以战车多辆向宝山各城门冲击。我姚子青营长及全营守城官兵,沉着守城,毫无畏惧。经彻夜激战,敌不得逞,竟向城内投放硫磺弹,满城起火,屋宇俱焚。”
6日晨,敌以坦克车堵四门,舰炮、飞机狂轰滥炸。我军奋起巷战,“卒以伤亡殆尽,无法支持,全营官兵自营长以下偕城作壮烈牺牲。”9月6日上午10时,宝山县城终于陷敌手。宝山既失,罗店我军侧背深受威胁,被迫放弃围歼敌军计划而转移兵力。这段历史正是这张报纸第二版的凇沪战讯,《日军进攻上海宝山国军转移阵地》。
从上面报道可以看出,为了保卫上海,在宝山的这次战斗,宝山城一个营的官兵战到最后,伤亡殆尽,营长以下全部阵亡。可以看出中华优秀儿女是多么的英勇、可歌可泣,他们的牺牲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英烈的史册,让人们敬仰!
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见到著名抗日将领谢晋元1937年的战地家书,正是反映淞沪抗战的真实场面,为飨读者介绍如下:
著名抗日将领谢晋元(1905—1941,字中民),在1937年淞沪抗战期间给连襟张萍舟的一封家书,此时谢晋元已经带领部队抗战两月有余。此信写后一周,日军突破防线,时任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中校副团长的谢晋元受命率第一营官兵411人留守上海闸北,掩护大部队撤退。于27日晨2时进驻苏州河北的四行仓库,死守4天4夜,击退了日军6次进攻,毙敌数百人,被誉为“八百壮士”。我在网上正好查阅到一本《淞沪血战面面观》,正是反映淞沪抗战时的书籍,书中摘录:“天亮时分,国旗飘扬,隔河民众经此地纷纷脱帽鞠躬,感动落泪。在沦陷区的上海,在数万日本陆、海、空军围困中,升起上海市唯一的一面国旗,就是谢晋元和他率领的名震天下的‘八百壮士,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战场……”这本书引用的这段话,正好是谢晋元团长在与敌人血战的空间写这封家书最好的诠释。
家书中交代了当时的战况,对个人之安危置之度外,尽管战斗激烈,信中惦念妻儿安危,显示出中国军人捍卫国家、浴血奋战的同时,惦念妻儿的安危,中国军人的这种大无畏精神今日展读,依然令人荡气回肠,让人肃然起敬。1936年春节过后,面对战事即将来临,谢晋元亲自将寓居上海的妻儿送回广东原籍,临别时对怀孕的妻子说:“等到抗战胜利那一天,我亲自把你们接回上海。”谁知这一次分别竟成了永诀!令人扼腕!
好在这些记载着先烈为国杀敌的战场上寄回的家书,能为我们揭开那尘封的记忆,揭开那战火硝烟下,我中华健儿与日寇展开殊死决战的惨烈场面。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的生活,他们是最值得我们敬佩的人,他们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这是日寇对中国人民犯下的一笔血债!从这个角度讲,报纸包括期刊是岁月的留痕、时间的见证,它能敏感地捕捉到历史进程中的细微变化,浓缩历史,丰富记忆,令现在与过去永不磨灭。俗话说“千年的文字会说话”。这张封尘了78年之久的报纸,将会把我们带回到日寇的铁蹄下,中华民族英勇抗争的生动画面。
联想到方军《我所认识的鬼子兵》中有位叫伊桥彰一的侵华日军老兵说:“我今年81岁了,1938年至1945年参加侵华战争,担当过下级军官。战争中,我们杀害过无数中国人,我们日本国应该就战争的罪行给中国人民谢罪。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也使我们日本国民遭受了苦难。战争的发动者是罪恶的根源,日本人民和中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日本战败,我被苏联军队俘虏。我1960年从中国抚顺战犯管理所回国,才知道我全家在美军对东京的大空袭中,全部被炸死了。”正如方军所说:“日本军侵略中国15年,杀害我无以数计的无辜百姓,中国人民伤亡达3500多万人,光政府军就牺牲了380万人。在那场持久的波澜壮阔的反侵略战争中,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写下了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我们铭记抗战史,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更好地珍惜今天,建设明天。一个民族只有真正的强盛起来才不受到欺辱。”历史不容篡改,任何想将日本称霸世界的政客,下场终将很惨!
从这个角度讲,这张存世78年的报纸,是岁月的留痕、浓缩的历史,是中华民族血泪的见证,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见证。
(编辑·宋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