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太奶奶爱《窗外》,还爱旗袍

2016-01-09 04:46小马过河
花样盛年 2016年1期
关键词:好事者板车大姑

小马过河

我读小学四年级那年,我妈从外借了本名叫《窗外》的书回来。那时我妈把我管得严,不准我看课外书。有次趁她做饭的工夫,我偷瞄了几眼《窗外》,被书中的情节迷住了。半月后的星期天,我妈好不容易出去有事了,我却在大步跑过太奶奶的房间时,不巧看到她老人家正用放大镜读那本《窗外》。

在我的家乡河口镇,太爷爷和太奶奶的故事,曾经是个谜一样的传奇。

没人能具体说清楚太爷爷和太奶奶是在哪年来河口镇的,大家的注意力放在他们的格格不入上——他们穿着鲜艳的绸布衣裳,说着一口外地腔,细心的女人们还发现,太奶奶的腹部隆起得异常,至少已有三个月身孕。

他们将镇东头的一进门面房租下来,改成一家没有招牌的小饭馆。太爷爷主外,专管接待、跑堂和结账;太奶奶主厨房,烧得一手好菜,尤其善用香料,她把许多生在田间地头的野生植物采回来晒干,再加上桂皮、八角等调料,就能配成专门烹饪某一类菜的香料。

藉着这个饭馆,太爷爷和太奶奶在河口镇落下脚来。太爷爷老实、本分,从不跟麻烦的人事打交道;太奶奶则温和、贤淑,产下腹中孩子刚出月,便在孩子与厨房之间两头忙。

小饭馆的生意时好时坏,太爷爷与太奶奶的日子却过得安稳日常。他们接连生下两男两女四个小孩,永远笑着跟镇上人打交道,即便吃了亏也不计较,他们的语言已经完全河口化,一年到头下来,也不见他们跟其他亲人有来往。虽然偶有好事者对他们的身世做出各种猜测,但也只是私下飞短流长而已。还有好事者想方设法旁侧敲击,太爷爷和太奶奶的口风很紧,只说两人都是孤儿,原本要来河口投奔亲戚,不料亲戚已经不在镇上。

到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就是我爷爷十二岁那年,太爷爷突然生了重病,不能下地行走。按照镇上老人们指点,每天早上天未大亮,太奶奶就将太爷爷放在板车上,推着板车走一个多时辰路,去邻镇的一位推拿高人家进行治疗,完了再推回来。如此风雨无阻往返两年,太爷爷的病才彻底好转。最无望的时候,那位推拿高人都劝太奶奶放弃治疗,太奶奶却硬撑了下来。

太爷爷能重新下地后,太奶奶在家里摆了数桌酒席,感谢小镇上曾经施以援手的诸多好人。这次致谢宴却被淳朴的河口镇人反转成了太奶奶的表彰会,他们纷纷向太爷爷举起酒杯,众口一词地夸赞太奶奶在这两年里的付出与艰难,以及魄力与担当……

等到五年后我爷爷娶了我奶奶,次年我奶奶生下我爸时,我们家族的根已经彻底在河口镇扎下来。

直到文化大革命那些年,太爷爷和太奶奶的身世之谜,才因他们不堪屡遭惨批被迫说了出来——他们来自距离河口数百公里的湘北地界,还各来自一个富甲一方的经商家族,但这两个家族因为生意竞争已经怨多年……

多年后,当我看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我才知道,我的太奶奶就是朱丽叶的升级版,她和太爷爷没有殉情,而是远离了干扰纷争,纯粹而辛劳地活了下来,并且还在自己的家族史上,侧生了一枝传奇的谱系出来。

太奶奶活到了 73岁高龄。她在辞世的前两年突然中风,不仅瘫痪在床,而且严重老年痴呆。在那两年里,同样年逾古稀的太爷爷仔细照顾她的一应生活。太奶奶辞世后,仅半月后,太爷爷便在午休中安详地离开了我们。

作为家族里的红字辈长女,结婚前我还从大姑手里接过了一件太奶奶传下来的旗袍。那是件提花面料的中国红旗袍,手感极好,做工也极精致,上身效果也极雅致。大姑告诉我,当年太奶奶和太爷爷初到河口镇上时,穿的正是这件旗袍。

猜你喜欢
好事者板车大姑
班上来了“大姑”“小姑”
好事者与驴
板车
喷气的板车
父亲的板车
计较
寻找分手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