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婉
刚工作的时候,去北京出差,我爹说,农业大学你有个表姐叫“本沐”,你去看看她。“你们都是本字辈。你是本淑,她是本沐,是很近的姑表亲。”真是莫名其妙,以为我很闲吗?“我哪有时间。况且我早就改名了,又不认识她,不去。”我说。
但我还是鬼使神差地去了。见到本沐表姐,我大吃一惊:这不就是我吗?原来,不管你见没见过听没听说过这个人,血缘注定了你们的亲近。你们可能有相似的样貌、神似的表情,以及类似的性格和遗传病。
他们是你的族人。
四川老家寄来家谱,我细细地听父亲讲解,想象着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散落着我的那些族人,我们携带着共同的生物密码,走出不同的人生道路。
我是成年后才知道这些的,因为那些年闹阶级斗争,我爹的反动地主家庭不光彩,藏着掖着还来不及呢。叔叔婶婶一直住在成都,还有我嫡亲的堂姐堂弟,可我根本就不知道他们的存在。我以为父亲是孤儿,参加革命流浪到北方,倒插门“嫁”到外婆家。家里来往的全是母系亲属,从没听说过父亲有亲戚——爷爷奶奶是被镇压的,叔叔入了国民党,在那个运动频繁的年代,哪一样都能致人于死地,所以他们从不提及。
父亲只能当自己是孤儿,绝不与罪恶家族发生任何瓜葛。可是,家乡、亲人是铭刻在骨子里的印记,亲也好,怨也好,却怎么能够忘记?我从懂事起便知道,老家在四川,爸爸小时候住的地方有很多蛇;老家人嗜辣,如果我不会吃辣便不能跟父亲回老家;爷爷是远近闻名的老中医,堂伯母是有名的大美女……
父亲吃了大半辈子北方菜,整日叨唠家乡的夫妻肺片、鱼香肉丝和麻婆豆腐。我头一次拿到薪水,发现了一家川菜馆,便揣上全部工资带父亲去饕餮一餐。服务小妹说她就是万县人,父亲百感交集,拉着人家用家乡话唠叨个没完。
父亲在有生之年,没有回去过他魂牵梦萦的故乡。
我们几姐妹高考填志愿时,父亲说:“一技傍身,安身立命,以后我的孩子只学科学技术。”大姐学了化学,二姐学了财务,我学了中医。父亲说:“爷爷是老家有名的中医先生,你也算继承祖业了。”
今年春上,在父亲去世十年后,我和母亲回去父亲的家乡。重庆到万州的高速公路上,母亲一直在念叨:“这么多的山,这么多的山,你爸爸当年是怎么走出去的啊。”
我们都以为家乡没亲人了。没想到,高速公路出口停着两辆面包车,一群人等在那里,迎接万家第一次回去的“媳妇”和孩子。我六十岁的堂姐、五十岁的堂侄儿、四十岁的堂侄女……竟然,我还都有重孙女了,远隔千山万水她与我却十分相像!
酒店里坐了三桌,万家人依序排座次。“泽”字辈的是叔伯,与父亲神似,那说话的声音走路的样子以及哈哈大笑的不羁,都令我和姐姐抹泪。我这一辈是“本”,我是姐妹中唯一随了家谱的,上学时还嫌不好听还吵闹着改掉了,可是他们都晓得有个“本淑”在广州。
我的族人四散他乡,冥冥中似有天意:堂兄弟和姐妹中学医的最多,当地最大的骨科正骨名医是我的堂叔,当地最有名的妇科大夫是我的堂姐,堂侄子堂侄女学医的数不胜数,家族子弟还遍布各名牌大学理工科和科研单位。
一个家族积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兴旺起来,虽然在社会变革中四散,家族的精神却一代代传承下来:勤力而实诚,善良又本色,乐观而坚强。我们不适合走仕途,只适合从医、学工,掌握一技之长,是为立身之本。
家族的兴衰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个小浪花,千金散尽,万木凋零,不足为外人道。然而家族的精神不灭,我们永远是万家堂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