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保护接生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2016-01-09 02:11柯鑫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产时娩出助产士

作者单位:515300普宁市广东省普宁市妇幼保健院

柯鑫:女,本科,副主任护师

无保护接生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柯鑫

摘要目的:探讨无保护接生技术在产妇分娩时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拟通过自然分娩的初产妇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等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产妇采用无保护接生技术,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接生技术。比较两组产妇会阴裂伤情况、会阴疼痛程度。结果:产妇的会阴撕裂情况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会阴疼痛情况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保护接生能有效改善产妇的会阴裂伤情况,降低产妇的会阴疼痛情况,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无保护接生;产妇;会阴撕裂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32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知识教育的普及,人们逐渐认识到剖宫产并非自然的、理想的分娩方式,只是一种极端情况下减少胎儿和母体并发症的手段,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婴儿的体质,近年来为增强新生儿的体质,选择自然分娩的产妇逐渐增多[1-2]。但是,自然分娩时会阴的损伤以及产后的疼痛一直是产妇恐惧的来源,因此,产时尽可能减少对产妇会阴的损伤,降低产时疼痛感,成为产科医务工作人员关注的焦点,为此,我院进行改进与探索,将无保护接生技术引入到产科,且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拟通过自然分娩的初产妇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为20~40岁,平均年龄(28.12±5.38)岁。孕周为36~40周,平均为(38.12±1.39)周。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接生方法。观察组采用无保护接生方法,具体方法如下:在产妇分娩前要做好产前教育,教会产妇产时正确用力和呼吸方法。在产时对患者实行无保护接生技术,即在宫口全开、胎头先露时,指导产妇正确用力方法,提醒产妇轻柔用力,并对患者适时的鼓励,帮助其建立自信,待胎头着冠时,助产士将示指和无名指轻扣与新生儿的枕部,拇指放于新生儿的头部前方,帮助胎儿俯屈,使其缓缓下降,在胎头娩出时,指导产妇在宫缩间歇屏气缓慢用力,宫缩期快速哈气,控制胎儿娩出的速度,避免用力过猛而使胎儿冲出加大会阴撕裂程度。胎头娩出后不急于娩出双肩,待下次宫缩时,缓慢娩出双肩,完成分娩。整个分娩过程都无需对会阴施以外力保护。

1.3评价标准(1)比较两组产妇的会阴裂伤程度。(2)比较两组产妇会阴疼痛情况。在产妇产后1,3 d时由专人采用VAS疼痛量表分别对每位产妇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定。标准如下:0~3分为轻度疼痛,产妇坐卧时不感到疼痛,走路时稍有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坐卧行走是均有疼痛感,但能忍受不影响睡眠;7~10分为重度疼痛,行动受限,且坐卧疼痛难忍,严重影响睡眠。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2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产妇会阴撕裂程度比较(表1)

表1 两组产妇会阴撕裂程度比较(例)

2.2 两组产妇会阴疼痛程度评分比较(表2)

3结论

分娩是一个自然、健康的生理过程,让产妇分娩回归自然是国际医疗组织一直提倡的分娩模式[3-4]。传统的自然分娩助产士一般会行会阴保护手法来防止会阴裂伤,如用一手托住会阴,一手按压胎儿头部,减缓胎儿分娩的速度,但是压迫胎儿头部会使对耻骨的压力转向会阴,增加会阴的裂伤程度[5-6]。且有时候为避免会阴严重裂伤,临床上会采取会阴切开术切开会阴浅横肌和深横肌,会阴切开术可能给患者造成近期或远期的不良后果,进一步给患者的心理、身体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7]。而将无保护接生技术应用产妇分娩中,助产士只需对产妇的用力和呼吸方法进行指导,不需采用特别方法对会阴进行保护,在这种助产模式中,由于没有助产士刻意的保护会阴,会阴可以均匀受力,进而减小对会阴的损伤的程度。本结果显示,无保护接生可以减少产妇会阴裂伤程度,两组产妇在会阴裂伤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猜你喜欢
产时娩出助产士
助产士主导镇痛分娩管理模式在产科中的应用效果
全球还需900万护士和助产士
产时整体护理对分娩正性作用的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对于产妇产时、产后出血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我国助产士专业体系现状分析
责任制助产护理模式联合产时体位管理对分娩结局的影响及意义
综合护理干预在产妇产时及产后出血护理中的应用
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130例疗效观察
新式剖宫产术中胎头娩出困难42例的原因及处理体会
助产士队伍亟待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