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宪章
一个农民,从小的理想就是当作家,为此他一如既往地努力着。10年来,他坚持每天写500字。每写完一篇,都改了又改,精心地加工润色,然后充满希望地寄往各地的报刊杂志。遗憾的是,尽管他很用功,可是从来没有一篇文章得以发表,甚至连封退稿都没有收到。29岁那年,他总算是收到了第一封退稿信。他的坚持终于感动了一位编辑,这位编辑在信里写:“看得出你是一个很努力的青年,但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你的知识面过于狭窄,生活经历也显得过于苍白。但是我从你多年的来稿中发现,你的钢笔字越来越出色了……”就是这封退稿信,点醒了他的困惑,他果断地放弃了写作,练起了钢笔书法,果然进步神速,现在他已经是有名的硬笔书法家了……
对于这位农民来说,“另起一行”打开的是幸运之门,他因此收获到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对于教育工作来说,“另起一行”打开的是一扇魅力之门。因为管理方式的“另起一行”,一直让人头痛的“问题班级”突然间成了校园里“样板集体”;因为引导方法的“另起一行”,班级中的一些“叛逆头目”猛然间也会蜕变成“言行模范”;因为激励模式的“另起一行”,教师队伍里、学生全体中原本的“落伍者”一时间竟幻化成让人敬佩的“领头雁”……每个人的智力水平不尽相同,人人都有各自的强项和弱项。教育实践中必然会经常出现诸如这位农民一样的情形,或者“屡受挫折”,或者“处处迷惘”,或者“时时碰壁”,这些成长过程中的失败往往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努力不够,很多时候只是因为暂时还没有找到合适自己走的那条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需要借鉴故事中这位农民“另起一行”的经历,不断审视、修正自己在教书育人环节中的言行,自己的教育实践打开一扇魅力之门。
“另起一行”打开的是更细心的“尊重之门”。育人者尊重每一个孩子,就应该细心关注他们的特别之处,不模糊、不疏忽、不偏弃任何一个明显或潜在的育人契机。特别是遇到不顺畅、不满意、不清晰等育人状况时,应多一些自我审视、检讨、修正的“细致过程”,不仅要反复斟酌学生的独特性,细心判断自己施教理念的偏差所在,更需细心修正自己的育人思路与方式方法,这样细心的“另起一行”才会拉近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距离,施教的“迷人景致”自然会随之呈现。
“另起一行”打开的是更贴心的“呵护之门”。育人者应呵护每一个孩子,就应该在他们面对种种困境时格外贴心地帮他们寻找破解良方。虽然每个人每一次面对的困境都具有类似的外在症状,但是一定不能不顾及孩子们的身心变化和学习需求,只是盲目地借鉴、沿袭、重复原本的解决方法,更不能总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对自己眼前的问题想当然地解决,必须用耐心反复感悟,寻求困境存在的根源,探究自己在施教过程中存在的不当,进而“另起一行”,走出自己主观感受的约束。
“另起一行”打开的是更宽心的“自信之门”。学生的个性差异决定着育人工作的特殊性,任何一位教师的成功经验都不会成为包治百病的良药,更不会有一条可以同时与所有学生顺利沟通的捷径。每一位教师不仅要珍视自己每一次必须面对的育人尴尬,更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不应恐惧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应唤醒自己的探究自信,多从自身的育人素质与理念、方式与方法等方面去反思,从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差异、兴趣与情感等因素上分析、研究,进而寻觅出更多的、崭新的“施教新天地”。
“另起一行”打开的更会是暖心的“赏识之门”、舒心的“唤醒之门”、放心的“审视之门”……“另起一行”打开的教师的智慧之门,更是学生的成功之门。只有懂得“另起一行”,教育实践才会魅力四射,才会与快乐相伴,与精彩携手。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