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的主体性,是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充分发展以培养人的主体性为最终目的的主体性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当今学生主体性迅速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常常被主体性研究所忽视的中学教育,必须摒弃传统教育中那种生硬的知识传递与智能训练的框架,遵循主体性原则,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培养自由发展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的人。
【关键词】参与;主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只是教师向学生作单向的知识灌输,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受到严重压抑,学习的兴趣也就无从谈起。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最必要的条件,但其作用必须通过诱导、启发、辅导等形式,为学生接受知识信息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而不是“包打天下”的教学独裁,更不是向学生作“知识施舍”。本文试从政治课教学方法上进行一些探讨。
一、主体性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我们在教育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逐渐对来自学校、家庭的不恰当的严厉要求乃至“禁锢”式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他们希望自己设计生活。其实质就是学生主体性逐渐生成并强化的外在形态表现。这种主体性的不断强化,必然导致人的潜在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就为人作为主体和他人、社会、自然实现和谐发展提供了可能。那么,对此,人又怎样才能较为全面、自主和自由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成为世界主宰呢?显然,全面提高人的主体性正是现今社会发展主题中的应有之义。
二、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说明“乐”(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动力之一,因此,寓教于乐,是政治教改的明智选择。
1.注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可以运用具体、生动、典型的生活中幽默。如教师、学生和周围其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轶闻趣事和出现的形象比喻、俏皮话、顺口溜、打油诗等。对于这些活的幽默素材,教师应独具慧眼、善于发现,精心运用。如在讲述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时可以运用一句顺口溜:“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又比如在讲述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状况时,把农民形象地比喻为“1007部队”,“1”是一条扁担,“00”是两只水桶,农民种地就是拿一把锄头,刨一个坑,撒上种子,然后挑水浇地。这一比喻形象地揭示出我国几亿农民搞饭吃的落后生产状况。
2.创造机会,发挥学生才智,让学生领略学以致用的乐趣
培养学习兴趣,还要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实用性。现行的新编教材贴近学生的思想、贴近社会生活。在学习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写小论文或自己动手办一份政治手抄报。在办报过程中,无论是选择内容还是版面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既受到思想教育,又对课本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作进一步的理解。
在学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时,可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所熟悉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请学生当小法官。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漫画,以漫画的形式表达所学过的法律知识,使学生逐步完成从知法、信法到守法的过程。
3.指导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文盲”下了个新概念:“今后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和学了不会用的人。”这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不仅要使学生能回答问题,还要使学生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把中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纳入教育过程。必须摒弃那种唯知唯智型的知识传递和智能训练的框架,要实现对学生生命个体各个方面的关心,包括对主体的知、情、意、信、行的肯定和引导。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教育者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定、组织各种教育活动,最终提高管理效率和教育效果。
总之,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角度来对我们当前的政治教育进行改革,这是教育振兴、民族发展、人类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始终以主体性原则来规范我们的中学教育,我们的中学毕业生,也就是21世纪的主人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主宰,真正成为能够自由发展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的人,教育也才能真正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我们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为此付出辛勤的努力。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要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这当然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政治教师要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只有紧紧地抓住和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教师教活,学生学活,才能再现思想政治课的辉煌。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J].教育研究,1989,(9)
[2]张天宝.论主体性教育的目的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6)
作者简介:
姚海兰(1978.1~),女,江西省南昌市人,工作单位:江西省新建二中,职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