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固肾祛浊通络饮联合中药穴位贴敷

2016-01-08 07:38:04李玉棉,张丽琴
河北中医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医疗法糖尿病肾病

健脾固肾祛浊通络饮联合中药穴位贴敷

治疗糖尿病肾病40例疗效观察

李玉棉张丽琴1

(河北省秦皇岛市东环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河北秦皇岛066000)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疗法;穴位贴敷法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5.04.012

【中图分类号】R692.390.4;R692.390.5;R2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19(2015)04-0514-02

作者简介:李玉棉(1966—),女,主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中医老年慢性病。研究方向:糖尿病肾病。

收稿日期:(2014-01-29)

1河北省晋州市中医院内科,河北晋州052260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肾脏损害,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DN蛋白尿程度与肾功能进展的速度有关。早期DN的特征是微量白蛋白尿,逐步进展至大量白蛋白尿和血清肌酐(Cr)水平上升,最终发生肾衰竭,需要透析或肾移植。2010-10—2013-10,我们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健脾固肾祛浊通络饮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DN 40例,并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缬沙坦胶囊治疗4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参照《内分泌疾病诊断治疗学》[1]中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和《肾脏病学》[2]中DN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DN的Mogensen分期[2]属于第Ⅰ~Ⅳ期(Ⅳ期肾功能正常)者;②24 h尿蛋白定量>500 mg;③空腹血糖(FPG)<6.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7.1%;④Cr<266 μmol/L。排除标准:其他肾脏病、尿路感染、酮症酸中毒,严重心脏、肝脏疾患及肝功能异常者,近期使用肾毒性药物及创伤等引起尿白蛋白增多者。

1.2一般资料全部80例均为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患者,门诊45例,住院35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40~72岁,平均(57.5±10.3)岁;糖尿病病程7~20年,平均(13.95±5.25)年;分期:Ⅰ期7例,Ⅱ期11例,Ⅲ期16例,Ⅳ期6例。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41~71岁,平均(55.4±11.2)岁;糖尿病病程8~18年,平均(12.98±4.98)年;分期:Ⅰ期8例,Ⅱ期11例,Ⅲ期16例,Ⅳ期5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采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控制血糖,同时控制饮食,予优质低蛋白饮食,适当体育活动。

1.3.1治疗组予健脾固肾祛浊通络饮联合中药穴位贴敷。健脾固肾祛浊通络饮药物组成:黄芪30 g,党参15 g,炒白术10 g,生山药15 g,生地黄15 g,山茱萸10 g,茯苓15 g,泽泻10 g,猪苓10 g,大黄15 g,水蛭粉(单包,每日分2次冲服)10 g,桃仁15 g,赤芍药20 g,当归15 g,益母草15 g,芡实30 g,金樱子15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中、晚饭后1 h服。穴位贴敷中药药物组成:黄芪15 g,炒白术10 g,茯苓10 g,赤芍药10 g,川芎10 g,肉桂8 g。上药共研细末,姜汁调匀,备用。取穴:肾俞、脾俞、足三里、太溪,均取双侧。将调制好的中药贴敷于上述穴位,外用医用胶布固定,每次贴敷4 h后取下,每周贴敷3次。

1.3.2对照组予缬沙坦胶囊(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217)80 mg,每日1次服。

1.3.3疗程2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6个疗程。

1.4观察指标观察2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C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FPG、餐后2 h血糖(2 hPG)及HbAlc变化。

2结果

2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 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由表1可见,治疗组治疗后各项检测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0.01),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3讨论

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导致肾衰竭的常见原因。其主要病理表现为肾肥大,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宽,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3]。蛋白尿是DN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且蛋白尿作为DN的独立危险因素,加速DN肾小球硬化,加重肾功能恶化[4]。因此,积极有效地降低尿蛋白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DN属消渴中的肾消。糖尿病的基本病机为日久伤阴耗气,久之形成痰浊瘀血,阻于肾脏脉络,形成癥瘕,直至肾小球结节性硬化,形成DN。初期以肺、脾、肾虚损为主,日久则湿浊、瘀血形成,进一步加重脏腑功能损害,形成正虚邪实、互为因果的病机特点[5]。治宜健脾固肾,祛浊通络。我们应用健脾固肾祛浊通络饮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健脾固肾祛浊通络饮方中黄芪、党参、炒白术、生山药、生地黄、山茱萸健脾补肾;茯苓、泽泻、猪苓、大黄利尿通便,祛除浊毒;水蛭、桃仁、赤芍药、当归、益母草活血通络,消癥除积;芡实、金樱子扶正固本。诸药合用,共奏健脾补肾、祛除浊毒、活血通络、收敛固涩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可延缓肾小球硬化,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脏的血液灌注量[6]。同时联合中药穴位贴敷,肾俞、脾俞穴调补脾肾功能;足三里穴为足阳明经合穴,起固本作用;太溪穴为肾经原穴,主治消渴。贴敷中药中黄芪、炒白术、茯苓益气培本利尿,脾肾双补;川芎、赤芍药活血祛瘀,消癥除瘕;肉桂温通经脉,补水助阳。诸药以姜汁调匀,更能增强益气祛浊通络之功。本研究结果表明,健脾固肾祛浊通络饮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DN,能减少尿蛋白排泄,改善肾功能,延缓DN病情进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慧,马秀萍.内分泌疾病诊断治疗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84.

[2]王海燕.肾脏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24-1426.

[3]Mogensen CE,Schmitz A,Christensen CK.Comparative renal pathophysiology relevant to IDDM and NIDDM patients[J].Diabetes Metab Rev,1988,4(5):453-483.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S].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44.

[5]魏宝强,王燧,张召.益肾化瘀祛湿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9,31(5):663-665.

[6]戴芹,曲晓璐,唐咏华.黄芪对慢性肾衰竭大鼠SOD和MDA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9(12):1083-1084.

(本文编辑:习沙)

猜你喜欢
中医疗法糖尿病肾病
中医疗法治疗腰背肌损伤研究
冰雪运动(2021年3期)2021-11-04 08:33:10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auxiliary treatment of grade 1 hyperten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
基层中医药(2020年1期)2020-02-12 18:25:39
脑癌患者三月治愈 红太阳中医疗法创奇迹
疗效胜于一切!辽宁读者母亲癌症康复 红太阳中医疗法真救命
癌症是可控制的慢性病 红太阳中医疗法创奇迹
瑞舒伐他汀钙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效果
糖尿病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贝那普利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羟苯磺酸钙联合包醛氧淀粉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
上海医药(2016年20期)2016-11-09 21: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