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大学生写作中搭配框架意义单位对比研究

2016-01-08 10:08杨素香

中英大学生写作中搭配框架意义单位对比研究

杨素香

(河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E-mail:ysx@hpu.edu.cn

摘要:在语料库语言学视域下,运用语料库驱动方法,以搭配框架“the * of”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中、英大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中搭配框架意义单位构建的异同。研究结果显示,两者通过搭配、类联接范畴、语义范畴和功能范畴的共选构建自己的意义单位,但两者所构建的意义单位有一定差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语义范畴方面。另外,两者所构建的意义单位具有高频凸显的边界,并形成独立的短语结构。

关键词:搭配框架;意义单位;中英大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

收稿日期:*2015-01-19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132400410332);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资助(2013-ZD-113);河南理工大学博士科学研究基金项目(SZB2013-39);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软科学研究计划(14B880017)。

作者简介:杨素香(1963—),女,河南焦作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料库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Units of Meaning Based on Collocational

Framework in Chinese and English University Students’Writing

YANG Suxiang

(SchoolofForeignStudies,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Henan,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collocational framework “the * of” with corpus-driven method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rpus linguistics, compa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units of meaning in Chinese and native university students’argumentative writ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collocational framework can construct the units of meaning through co-selection of collocation, colligational categories, semantic categories and functional categories;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university students’writing, mainly on semantic categories; there are obvious boundaries at the two sides of units of meaning by high frequent reoccurrence, hence the units of meaning form independent phrases.

Key words:collocational framework; units of meaning; Chinese and English university students; English argumentative writing

一、引言

意义单位(units of meaning)是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焦点之一,许多研究者对意义单位进行了探讨,但以往研究多以词或短语作为研究对象[1-5]。Sinclair将意义单位研究从以词语或短语为研究对象扩展至以语法词或者语法词与语法词组合的不连续短语——搭配框架(collocational framework)为研究对象[6]。搭配框架关注非连续词语的组合,是连续性词语组合的拓展,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迄今为止,对搭配框架所构成意义单位的研究屈指可数[7-10],尤其是对中国大学生和本族语大学生议论文写作中搭配框架意义单位所进行的探索尚未发现。

探讨搭配框架及其中间、前面和后面搭配词所组成意义单位在中、英大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异同,首先需要对意义单位和搭配框架进行文献回顾,其次需要运用本族语大学生作文语料库LOCNESS和中国大学生作文库WECCL对比分析中、英大学生议论文写作中搭配框架“the * of”所形成意义单位的异同,最后指出了本研究对英语教学和学习的启示。

二、文献回顾

长期以来,对意义单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词汇词或短语为节点词(也称核心),以探讨连续的或不连续的序列,如搭配、程式语、语块、n元短语、词串、词丛、词链、多词单位、反复出现的序列、反复出现的词语组合等,以凸显语言的横向组合形式,并体现“习语原则”[11],即语言使用者在大脑中储存有预制的短语(这些短语组成固定单位,在输入和输出时作为整体使用)。这些预制短语不仅包含词汇词所组成的短语,也包含语法词与语法词组合所形成的短语。本研究即以语法词与语法词组合所形成的搭配框架为研究对象。

搭配框架的始发概念由Renouf & Sinclair提出,是指由“两语法词组成的不连续序列,中间内嵌一个搭配词”,如“a * of”“the * of”“in * with”。此类框架一般不能独立存在,完整形式取决于其搭配词。他们在伯明翰英语语料库中提取了7个搭配框架,即“a + ? + of”“an + ? + of”“be + ? + to”“too + ? + to”“for + ? + of”“had + ? + of”以及“many + ? + of”,首先研究中间搭配词的特征,然后重点分析框架a(n) +? + of之前名词(N1)和之后名词(N2)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前后名词呈现为语义上的从属关系,包括N1是对N2的“量度”、“聚焦”或“支撑”[7]。据此,由语法词组成的框架与其搭配词构成具有内涵的意义单位,但作者未对框架前面的搭配词进行探讨。

Diniz进一步论证搭配框架意义单位特征,作者从130万词次的英语教材话语和教师课堂话语中提取12.5万例“the + N + of”。通过对该框架中间搭配词的意义和功能分类,发现无论是在书面语还是在口头语语料中,前3高频出现的范畴均表示“实质”“活动”和“数量”[10],但未谈及框架前面和后面的搭配词。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实质”“活动”和“数量”与Renouf & Sinclair所研究“an + ? + of”的语义范畴“聚焦”、“支撑”和“量度”类似。Marco把搭配框架的意义研究拓展至语篇乃至语类研究。作者分析了近30万词次的医学英语论文语料库中的3种搭配框架“the * of”“a * of”“be * to”,归纳出此类短语形态独特的语体特征、语篇意义和功能[9]。但其所用语料库为医学英语语料库,对其他领域的情况还需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对“the * of”研究均显示:中间搭配词高频出现的均是表示“实质”、“活动”和“数量”的词语;表示“实质”的词语一般起到“信号”作用,表示“活动”的词语均为名物化的结果。因此,本研究拟探讨中、英大学生议论文写作中搭配框架所形成意义单位的异同,故提出如下研究问题:如何基于搭配框架“the * of”构建意义单位;该框架作为意义单位在中、英大学生议论文中的使用情况有何差异;该框架作为短语单位,其边界有何特征。

三、研究设计

本节从研究方法,词性、语义范畴和功能范畴的分类,所用语料库等方面说明本研究的研究过程。

(一) 研究方法

对于意义单位的探索,Sinclair提出了基于共选(co-selection)的词汇语法模式,该模式包括核心(节点词)、搭配、类联接、语义偏好和语义韵等范畴。核心是研究对象,搭配是词语的共选,类联接是词语间语法的共选,语义偏好是词语间意义的共选,语义韵表达了态度和语用意义[6]174。本研究运用该词汇语法模式,以“the * of”为核心,探讨其与中间、前面和后面搭配词所形成的意义单位,该意义单位构成“左1 + the + 中间 + of + 右1”五词序列(“左1”代表框架左边第一个位置的搭配词,“中间”表示框架中间位置上的搭配词,即“*”所在位置上的搭配词,“右1”表示框架右边第一个位置上的搭配词)。

具体而言,我们运用WordSmith5.0,以搭配框架“the * of”为核心,首先提取其左1、中间和右1位置上各自的前200个搭配词;然后把各自位置上前200个搭配词分成不同的词性;接着根据词性对3个位置上的词语进行语义分类,形成语义范畴;最后对意义单位的功能范畴进行探讨。因此,搭配框架“the * of”意义单位由这些范畴的横向组合所形成的类联接范畴、语义范畴和功能范畴体现。

(二)词性、语义范畴和功能范畴的分类标准

词性的分类标准参照Biber等人的分类方法。将词性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限定词、代词、数词、介词、连词等[4]55。语义范畴的分类以Biber等人提出的词语语义的分类方法为标准,然后参照Diniz对中间搭配词的分类方法[10],把搭配词分为如下4类:名词:人、活动、质量、数量、时间、空间、实质、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动词:动作、交流、心理、使役、发生、存在和体态;副词:时间、地点、方式、程度、增加/限制、立场和连接;形容词:描述类(包括颜色、尺寸、数量、程度、时间、评价/情感),所属类(包括关系/分类/限制、国家或地区、话题、其他)[4]243。对于功能方面的探讨,Sinclair所述语义韵是指节点词与其周围的搭配词所显示出的积极意义或消极意义,体现作者的态度功能。同时,他指出语义韵也可指(语用)功能[6]。因此,本研究运用Halliday提出的三大元功能[12]描述搭配框架“the * of”所组成意义单位的功能。

(三)所用语料库

本研究所用语料库为英语本族语笔语语料库LOCNESS中(181 879 词次,比利时鲁汶大学Sylviane Granger教授领导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中心)和中国大学生英语笔语语料库WECCL中的议论文部分(1 186 215词次)[13]。鉴于LOCNESS只有181 879词次,在计算频率时,均将两语料库中搭配词的原始频数换算成标准化频数,即每百万出现的次数,以便于比较研究。另外,对于中、英大学生差异的显著性,我们运用对数似然值进行检验。

四、研究结果

对比分析中、英大学生在搭配框架“the * of”运用上的异同,首先以搭配框架“the * of”为核心,探讨框架与其左1、中间、右1搭配词形成意义单位的构建模式;然后从搭配框架运用的数量、类联接范畴、语义偏好范畴、功能范畴等方面比较二者的差异;最后探索二者意义单位的边界问题。

(一)搭配框架“the * of”运用数量上的差异

根据语料库频数驱动原则,首先以“the * of”为核心提取索引行,即在LOCNESS和WECCL中,分别提取出366和734索引行,这些数据即是“the * of”在两个语料库中出现的频数,标准化之后的频数分别为2012词次和619词次。经差异性检验,对数似然值为287.06,p=0.000,呈显著性差异。因此,中国大学生对搭配框架“the * of”的使用远远少于本族语大学生,并且不到他们数量的1/3。为了对中、英大学生中间搭配词有一个更加具体的了解,我们列举了前20个高频出现的中间搭配词。表1为中、英大学生前20高频中间搭配词、原始频数和标准频数(“原频”表示原始频数,“标频”表示标准频数)。

由表1中的频数可知,本族语大学生前20高频中间搭配词原始频数之和为561词次,标准化频数之和为3 084词次;中国大学生前20高频中间搭配词原始频数之和为2 462词次,标准化频数之和为2 076词次。经差异性检验,对数似然值为65.88,p=0.000,呈显著性差异。因此,就前20高频出现的中间搭配词而言,中国大学生在搭配框架的使用上也少于本族语大学生。

(二)类联接范畴

至此,我们开始探讨意义单位的类联接范式。表2和表3表示LOCNESS和WECCL中相应3个位置上前2高频出现的词性及其标准频数和百分比。百分比指某位置上某一词性占该位置上所有词性的比例,下文语义范畴中的百分比同此。

由表2和表3可知,中、英大学生前2组合轴上词性一致,均形成“介词/动词+ the + 名词 + of + 限定词/名词”结构,形成“动词 + 宾语”或“介词 + 宾语”的语法共选模式。这说明中、英大学生议论文中搭配框架“the * of”所形成意义单位的类联接序列一致,并形成介宾结构或动宾结构。

表1 LOCNESS和WECCL中前20高频中间搭配词的

(三)语义范畴

现在介绍中、英大学生前2高频语义范畴的差异。在LOCNESS和WECCL中,左1、中间、右1位置上前2高频出现的语义范畴及其标准频数和百分比分别如表4和表5所示。

由表4可知,本族语大学生的语义范畴横向组合形成“存在/活动 + the实质/活动 + of + 社会生活/人”序列模式,表示“存在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或“从事社会生活的活动”。由序列模式可见,中间搭配有两类:第一类,表示“实质”的词语,如idea、role、concept等,一般起到“信号”作用。但“the idea of”中的of后面将出现idea的具体内容,idea起到了信号和提示作用。第二类,表示“活动”的词语,如use、death、development等,均是名物化的结果(名物化指过程转化成名词性,或动词转换成名词(或者形容词转化为名词),表示从口语语言变成书面语语言,或从一致式变为隐喻式)。名物化是创造语法隐喻的最有力资源,通过名物化,“过程”(一致式是动词)和“性能”(一致式是形容词)被隐喻成名词形式,并在名词词组中作为“事物”[12]存在。通常,人们在写作时,用名物化词组会使观点更加客观,特别是在学术写作中,这些现象同Diniz和Marco研究结果一致。

表2 LOCNESS中3个位置上前2高频的词性及其标准频数和百分比

表3 WECCL中3个位置上前2高频的词性及其标准频数和百分比

表4 LOCNESS中3个位置上前2高频的语义范畴及其标准频数和百分比

表5 WECCL中3个位置上前2高频的语义范畴及其标准频数和百分比

中国大学生作文所形成语义范畴有一定差异。表4和表5显示,中、英大学生不同语义范畴表现在,中间搭配词表示“实质”和“活动”、左1搭配词表示“心理”和右1搭配词表示“活动”范畴。

(1)中间搭配词表示“实质”和“活动”范畴的差异。由表4和表5知,LOCNESS中,表示“实质”的占24.65%;WECCL中,表示“实质”的占18.15%。经差异性检验,对数似然值为219.39,p=0.000,呈显著性差异。由此可知,中国大学生对于使用该搭配模式聚焦所描述对象的本质和定义缺乏敏感意识。另外,对于表达“活动”的名物化词语,如use、question、loss、risk、development、effects等词,在本族语大学生中占20.91%,在中国大学生中占44.74%(远高于本族语者)。经差异性检验,对数似然值为-5.07,p=0.000,呈显著性差异。中国大学生的写作似乎比本族语者更加书面语化。

进一步观察发现,此现象源于中国大学生大量多用“with the development of”。中国大学生作文中,“with the development of”每百万词次出现681次,如果用表示“活动”的标准频数(2 154词次)减去“with the development of”出现的标准频数(681词次),那么中国大学生用表示“活动”范畴的标准频数低于本族语大学生的标准频数1 895次。

(2)左1位置上表示“心理”范畴的差异。在左1位置上,本族语大学生高频出现的范畴依次是表示“存在”和“活动”,中国大学生在此位置上高频出现表示的是“心理”范畴的词语,如know、think、see、understand、learn、enjoy等。进一步观察左1位置及其前面的搭配词,我们发现,“know”主要是用在“the right to know the * of”短语中,“think”主要出现在“I think the * of”中,see 出现在“we/you can see the * of”中。值得一提的是,本族语者第三高频出现的也是表示“心理”范畴的词语,但他们常用的词是accept、acknowledge、consider等词语形成“accept /acknowledge /consider the * of”结构,而此类词语通常出现在书面语中,说明中国大学生作文具有口语化特征,这与文秋芳、丁言仁、王文宇的研究结果一致[14]。

(3)右1位置上表示“活动”范畴的差异。中国大学生在右1位置上表示“活动”的语义范畴的词语是高频出现,而在本族语学生中这种意义的范畴未出现在前2高频范畴中,其原因在于中国大学生在右1位置上大量运用动名词使然,如learning, speaking, getting, sending, reading等。它说明,中国学生在此位置想表达“活动”时,他们通常会选择在介词后面运用动名词,而不会像本族语学生那样选择在框架中间运用名物化词语来表示“活动”。本族语大学生则选择在框架中间运用名物化词语表示“活动”,且在右1位置上通常运用表示社会生活和人的语义范畴。

(四)功能范畴

根据上文提到的Sinclair词汇语法模式,功能部分通常是根据节点词的上下文语境概括出来的,它反应的是意义单位的用途和作用,是对搭配、类联接、语义偏好的进一步抽象和提升。正如研究方法部分所述,本研究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元功能概念探寻意义单位的功能。根据系统功能语法关于语言三大元功能中概念功能的定义,即“语言表达人类的经验和逻辑关系的功能”,“概念功能由及物性结构体现”[15]65,以及Halliday及物性结构主要由动词所表示的“过程”、名词所表示的“参与者”、副词或介词所表示的“环境”共同构成的观点[12]107-109,中、英大学生的功能模式凸显的主要是语言概念元功能中的经验功能,即“人们用语言来谈论他们对世界的经验(包括内心世界),用语言来描写周围所发生的事件或情境”[16]63。

(五)意义单位的边界

意义单位的边界问题一直是语料库语言学的难点之一,有些短语一般具有明显的边界,如词串、N元短语、语块。搭配、搭配框架以及一些程式语边界不明显,需要研究者进行分析判定。在本研究中,由表2至表5“总计”百分比部分可知,每个位置上前2高频范畴之和几乎都大于50%,说明该五词序列是由持续性的复现和词语的共选而形成的,它们具有自己的语法结构,表示一定的意义,实现一定的功能,从而形成典型的搭配型式,具有代表性和完整性的结构。这一结果从实证角度阐述了Sinclair的观点,即在书面语中意义单位一般会以词作为边界而很少越过标点符号,其作用范围一般通过数据来判断[17]410。

五、结语

从中、英大学生学术英语语料库语言学短语理念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以搭配框架“the * of”为核心所形成的单位意义的构建,比较了该意义单位在中、英大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中的异同,确定了意义单位的边界。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的搭配框架意义单位均通过形式、意义和功能的共选构建自己的意义单位,其典型的模式为,由介词加宾语形成介宾结构或动词加宾语形成的动宾结构,用于表述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活动,显示概念元功能意义。两者的构建有一定的差异,表现在:中国大学生总体上少用搭配框架“the * of”,在中间位置上少用表示“实质”且具有信号作用的词语以及表示“活动”且名物化的词语,左1位置上多用表示“心理”且具有口语化特征的词语,右1位置上多用表示“活动”的动名词;两者都具有高频凸显的边界,形成独立的短语结构。另外,词汇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 它不只包括读音规则和构词方法, 同时固定用法、习惯搭配、特殊词义等也需要教师加以重视[18]:首先,对高频语法词的教学可从其搭配框架入手,把搭配框架及其搭配词的组合作为意义单位教学, 有利于快速提取和使用,也能够提高理解的速度和表达的流利性[19]。其次,在教学中,凸显这类搭配框架中间的抽象名词或名物化词以提升学习者对词汇深度知识的学习。最后,帮助学生了解书面语尤其是学术话语的词汇短语特性,避免口语化倾向,提高书面语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COWIE A P. Stable and Creative Aspects of Vocabulary use[C] //CARTER R,MCCARTHY M J, Vocabulary and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Longman, 1988: 126-139.

[2]LOUW B. Irony in the Text or Insincerity in the Writer[C] // BAKER M,FRANCIS G,TOGNINI-BONELLI E, Text and Technology: In Honour of John Sinclair.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3: 157-176.

[3]STUBBS M. Collocations and semantic profiles: On the cause of the trouble with quantitative studies[J]. Functions of Language, 1995, 2(1): 23-55.

[4]BIBER D, JOHANSSON S, LEECH G, et al.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1999.

[5]WRAY A. Formulaic sequ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J].Applied Linguistics,2000(4): 463-489.

[6]SINCLAIR J. The search for units of meaning[J]. Textus, 1996(9): 75-106.

[7]RENOUF A, SINCLAIR J. Collocational frameworks in English[C] //AJIMER K,ALTENBERG B.English Corpus Linguistics. Studies in Honour of Jan Svartvik. Harlow: Longman, 1991: 128-43.

[8]EEG-OLOFSSON M,ALTENBERG B. Discontinuous Recurrent work Combinations in the London-Lund Corpus[C] // FRIES U,TOTTIE G,SCHNEIDER P.Creating and Using English language Corpora: Papers from the Fourte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lish Language Research on Computerized Corpora. Atlanta: Rodopi, 1994: 63-77.

[9]MARCO M J L. Collocational frameworks in medical research papers: a genre-based study[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0,19(1): 63-86.

[10]DINIZ L. Highly frequent function words in the light of the idiom principle: the case of“the”[D].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2007.

[11]SINCLAIR J. Corpus, Concordance, Colloca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12]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Arnold, 1985.

[13]文秋芳,王立非,梁茂成. 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SWECCL 1.0)[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14]文秋芳,丁言仁,王文宇. 中国大学生英语书面语中的口语化倾向——高水平英语学习者语料对比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 35(2): 268-74.

[15]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J]. 中国外语,2011, (3): 65.

[16]谢之君,王仙凤.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与汉语小句英译[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 62-67.

[17]SINCLAIR J. The Phrase, the Whole Phrase, and Nothing but the phrase[C] //GRANGER S,MEUNIER F.Phraseology: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8: 407-410.

[18]张淑静. 语料库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 360-364.

[19]江悦. 英语专业学生商务信函写作中的词块研究[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4): 432-436.

[责任编辑曹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