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2016-01-08/ 第14版面/国际论坛 /作者:王延中
互联网上隔段时间就会流传起类似“清末陕甘回乱,数百万人被杀”这样的文章。这些内容或多或少涉及民族因素,因此给人“翻历史旧账”“揭民族疮疤”之感。在当前时代和社会语境下,如何看待这些“疑似”民族历史疮疤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历史上与现时代的民族概念不同
不同族群之间由于各种原因爆发纷争甚至人道主义灾难,这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也不止一次发生。但我们不能因为其中涉及民族因素,就将它们一概打上民族冲突的烙印,而应根据历史背景和具体情况来做判断。
首先,不能将现时代的民族观简单套到历史上的族群身上。经过民族识别,现在我们国家区分出了56个民族,它们在平等基础上组成统一的中华民族。但历史上,我们并未进行过这样的区分,而是根据较为笼统的差异给当时的不同人群以不同称呼,比如根据文化形态、生产生活方式或宗教信仰等特征把历史上的人群特别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区分为华夏与四裔或汉族与五胡、信仰佛教(或藏传佛教)的民族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等等。虽然历史上的族群界定与现时代的民族定义在称谓甚至内涵上确有重叠之处,但当时毕竟没有现代官方认定的识别性民族,当时的族群成员也不像今天这样每个人都有一个明确的民族身份。
其次,不能将历史上因各种原因引发的利益或政治斗争简单归结为民族冲突。回顾中国历史,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这段时期,始终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所谓民族。虽然当时也有以某个民族名义建立的政权,比如汉朝和不同时期的匈奴政权,但其内部往往又包括其他民族或多个民族分支,期间还有复杂的民族融合。历史上,为了争夺统一中央政权,经常出现以族群为依托的不同势力之间的相互争斗,尤其是当一个新政权建立、旧政权被推翻时。本质上讲,这属于不可调和的政权之争,即便其中混杂了所谓族群或民族因素,也不能简单界定为民族间的对决。
同样,当一个统一中央政权得以建立和稳定之后,因其社会内部矛盾不断积累直至不可调和,就会出现地方性力量以极端形式对抗中央政权的情况,即所谓叛乱、革命或事件。很多时候,这些事件或许依托于统一国家内部的不同族群,在形式上好像变成了不同民族间的事件或战争。它们有些推翻了当时的中央政权(比如元末起义或清末革命),有些则被当时的政权所镇压(类似安史之乱、清末回乱甚至太平天国)。这些事件发生在不同族群之间或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之间,实质上仍是一种利益或权力争夺为主的政治事件。
正因这类历史事件掺杂着诸多复杂因素,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民族理论草率将其认定为“民族历史疮疤”。站在一个国家内部的角度,我们更不能将统一国家的中央政权与地方势力之间,或国家分裂状态下地方与地方平行政权间的对抗或斗争,简单归结为民族问题,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做法。毕竟,历史上曾无数次出现一些势力打着“民族”的旗号来实现政权更迭或建立割据政权的目的,事实上有些人只是试图依托族群力量实现其政治目的而已。
“民族历史疮疤”在国外而不在国内
当我们将视角从某个民族国家内部转向不同民族国家之间时,国与国的关系某种程度上确实可简化为不同国家人民或民族之间的关系,比如中日关系就可看作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大和民族的关系。近代以来,日本不断侵略和蚕食中国,我们对此既可以称为中日之战,也可称为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近代国际关系中的这种“民族”倒是符合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概念。
即便中国确有“民族历史疮疤”,它也应该是指在近代民族国家框架下,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同西方列强进行的民族之战或因此遗留下来的民族之痛。换句话说,我们真正的“民族历史疮疤”不是在国内而是在国外,是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和国际关系主体所遭受的伤痛。当然,我们提“民族历史疮疤”,不是为了激起人们仇恨,而是要记住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向前看,最终的目的在于修复与侵略国家的关系。如果仅仅将这些事件当作历史包袱,中华民族就无法前进。
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
历史往往丰富多彩、内涵丰富,绝对无法通过几个简单概念就能抽象表达出来。若用简单概念去推断和裁量、把历史和现代简单勾连,其结果和影响未必会好。在类似清末回乱这样的历史事实方面,我们还是提倡实事求是精神,以严谨的学术研究作为支撑去理解和把握,而非武断地将其归为民族间的冲突。
正如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所言,多民族是我国一大特色和优势。统一是中国多民族国家历史的主流,也靠各族人民共同维护。我们并不回避历史上出现的地域、政权或族群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但更应着眼于维护现时代的国家稳定以及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繁荣进步。
某种程度上说,这需要我们强化全体公民对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更准确定位中央(或全国)政权的性质。国家或中央政权都是当时各民族而不是某一民族的政权。历史上我们很容易将某个政权定义为某个民族的政权,比如满清或蒙元,这并不正确。今天我们更不能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是哪一个民族的国家。事实上,它是全体中国公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国家。
为了维护好这片属于56个民族的共同家园,每位公民都应反对任何挑拨民族关系或挑起民族矛盾的企图。为此,我们需要清醒地区分历史上的民族与当今民族概念的异同,正确处理好不同人群特别是涉及民族因素的人民内部矛盾,同时坚决打击分裂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违法活动和极端行为。▲(作者是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