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苹苹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推行以来,不仅对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提出了要求,也对职业教育的德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中职院校应该如何适应这一要求,开辟新的德育途径,拓宽德育工作路径,进行德育创新呢?本文将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职德育 工作内容 途径与渠道 创新性
一、引言
当前中职德育工作内容陈旧,工作途径单一,工作渠道落后,使德育的有效性难以得到提高,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德育培养。为此,本文将从当前中职德育面临的困境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中职德育的创新研究,希望能帮助中职教师更好地利用德育新途径渗透道德教育。
二、当前中职德育面临的困境
当前中职德育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德育工作内容陈旧,学生缺乏兴趣
中职德育工作的开展形式主要在于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并结合思想教育内容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渗透过程。在这样的形式与内容中,德育工作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并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内容陈旧,并不能为中职学生所广泛接受。这是中职德育教育发展所面临困境的主要体现之一。如若缺乏实践内容,自然会导致中职德育工作内容并不能与学生社会发展相结合,其理论应与价值并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在这样的工作开展背景中,中职学生德育素质也会受到具体的影响,德育工作难以开展。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从德育内容角度着手进行解决,所设计的德育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与多元性。
(二)德育工作途径单一,缺乏德育氛围
当前中职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在于课堂教学为主体,对社会实践过程并不能进行具体的融合,导致德育工作开展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片面性。在这样的状况下,中职德育教育只是单纯注重理论灌输,缺乏社会实践的层面引导,而德育工作开展的氛围并不能得到有效的烘托。而课堂理论灌输往往体现出学生所具有的被动性,中职学生往往对单一、死板的德育途径存在一定的排斥感。
(三)德育工作渠道落后,德育流于形式
从传统中职德育工作开展的思想中可以看出,德育教育工作开展渠道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之中。通常来说,教师将中职思想政治教学作为德育工作全面渗透的根本主体,形式化教学现象较为严重。在这样的工作开展基本路径中,所表现出的则是将基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核心,对表层德育渗透工作给予相应的渗透过程。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整体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的单一和死板对于学生所形成的直接影响力相对不足,这对于学生的社会发展和道德养成并不能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对其基本的道德素质以及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也会形成不良的影响。
三、中职德育的创新
笔者认为,中职德育要想创新,需要从创新德育工作内容、创新德育工作途径、创新德育工作渠道三个方面展开,以此形成德育的立体化创新。
(一)创新德育工作内容
中职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应该进行有效创新。学校应以中职学生道德素质全面提升为基础,对学生职业素养进行全面渗透,站在学生角度进行德育工作内容的设计,以此增强德育工作的具体性与针对性。同时,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方法要推进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和手段的改革,创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模式,力求实现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在教材选用方面,对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政治经济、哲学等德育课,应采用国家规划教材。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积极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美育、公共关系礼仪等素质教育和实训系列等校本教材,以增强教学效果。
(二)创新德育工作途径
中职德育工作的开展途径并不应拘泥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单一方面,而应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全面渗透过程,将思想政治教学为主要的渗透途径之一,对专业学科进行相应的德育工作渗透,从中确立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及广泛性。以此为基础,将实践性德育渗透作为重要的补充,使得中职德育渗透过程能够形成良好的氛围。这是有效提升中职学生参与德育渗透过程积极性重要体现,并且能够对中职德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形成重要保障作用,满足中职学生未来社会发展的切实需求。
(三)创新德育工作渠道
在网络时代,中职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重要的改变。为此,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化教育,提高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开设中职学生德育专题网站,同时利用微信、QQ、论坛等网络渠道来拓宽学生接受德育的范围,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虚拟世界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使学生健康成长。
四、结语
中职德育工作的开展,应集中于学生社会实践层面的全面拓展。以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为目标,将学生社会道德以及职业道德全面提升为立足点,以此提升社会职业素质及道德素质为根本,对学生参与德育教育积极性形成有效带动。在此之中工作开展途径及渠道能够形成有效拓宽,切实满足中职学生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碧锋.中职学生道德素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全宏伟.试论加强中职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J].成才之路,2009(18).
[3]王燕丽,童松辉.寓德育于职业教育各科教学之中[J].职教论坛,2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