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冰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她几十年如一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美学融入插花艺术。她所有的作品,无不有着逃脱烟火的怀想。
林爱卿,台湾“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花艺教授,2008年开始在北京教授插花,致力于将传统融入日常。
万物皆美,美就是合情合理
林爱卿从小就特别爱好插花,工作后,因为清闲,就跟着老师学插花。那时,所有插花教程都是日本的。学了半年,她问老师,如果想深造,必须去日本吗?老师说,日本插花只能教技巧,无法述说背后的故事,它没有故事,因为插花是中国的。
林爱卿便研习中国文化,一做就是30年。
2007年,她已是名满全球的插花教授,应邀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世界插花艺术展。艺术展上,日本、韩国,包括欧洲一些国家的艺术受到追棒,中国大陆却寂寂无闻。
林爱卿深受刺激,“插花曾是中国文人的主要生活方式,在唐宋时期,曾影响了整个世界。时至今日,插花舞台上却没了中国的一席之地。”
2008年,北京奥运会刚结束,林爱卿的北京花艺工作室就成立了。首批就招收了80名学生,学生中除了家庭主妇,还有公司白领、企业董事长。花艺教学围绕写景、理念、心象、造型四大类型,以及传统六大花器展开。核心就是对自然界的观感。
学插花,先要学习如何欣赏大自然,然后移花入室,经过心理转换,以花代笔,将作品变成一幅画,并融入自己的生活理念。
林爱卿认为,最好的花材在野外。她让学员们在上班路上,在散步的公园里,在登山路途中,寻找材料。野花、野草、棉布、枯枝都可以用,食品包装纸、田野里捡来的旧篮子,可成为插花器具。创作时也不给固定章法,唯一要求就是作品不能华丽,必须清淡简洁。寻找花材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们放慢行走脚步的过程。
林爱卿教大家和一枝花对视,细细观察。插花时要将花姿最美的那面表现出来。
插花人的站位、花的朝向也有讲究。坐北朝南是中国的方位艺术,人站北面,花枝面向南,绝不能为了操作方便面向自己。在写景盘花中,两株花之间的水道方向如能切合八卦图样,则给人灵动自然之感。反之,整个作品则死气沉沉。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核心是万物皆美,美就是合情合理。一件简单作品,也要你具有宏大宇宙观,然后独自逃脱喧嚣,才能使作品取其形、求其意、悟其道。”
插花是一门需要专注的艺术,很能磨练耐心。一名学生沉浸在公司破产、婚姻失败的阴影中。林爱卿就让她每次插花前,都拿着一根枯藤反复抚摸。一两个小时后,在人手心的温度下,枯藤变软了,容易弯曲造型。这名学生也在漫长的抚摸中冥想,和自然对话。
一段时间后,这名学生每次来都气定神闲,说起那段生活经历也能轻描淡写了。每次看她的作品,林爱卿都惊叹不已,绝望、动荡、枯萎荡然无存,代之的是温暖、动人、苏醒,还有丝丝撩人的招惹。这是自然和人之间最好的应和。
兼收并蓄,美的过程保持尊重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林爱卿追求的至高目标。
她告诉学生,中国插花的精髓就是天人合一。优秀作品必须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因此,取材必须从自然界中信手拈来,通过自己理解的形态美、色彩美,去表现一种“真态”。
她极力反对工匠似的人工制作,不允许有一丝一毫雕琢的痕迹。她要让中国插花自然多变,既有形式,又不拘泥于形式,既有规范,又不规范。
而这个观念的转变,林爱卿经历了一个相当痛苦的过程。
最初她学日本插花,上课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铁丝把花材穿起来。林爱卿很拒绝这种技法。可没有铁丝,就插不出日本插花要求的姿态、角度。她下决心,要摒弃这种人为的理念。足足用了两年时间和自己抗争,她才清零。
这段时间里,她跟花草为伍,每每拿起花材,她就对自己说,不能加重它的负担,要保持原生态的样子。
林爱卿承认,日本插花的美是走向极致、简约极致的美。但她不喜欢它达到这种美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太多人为元素,是对花的摧残。
对于日本插花简约的理念,林爱卿则融入到教学中。对于韩国插花的内敛、巴西插花的热烈,她也都有所吸收。兼收并蓄各类艺术思潮,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之意,是她的最大梦想。
这需要高妙的融会贯通。西方花艺强调色彩,形式次要,最后才讲究意境。日本和韩国花艺强调形式,意境第二位,最后是色彩。中国花艺则强调意境,色彩其次,形式不太重要。所以,不管西方的色彩,还是东方的形式,最终都要能为中国式“意境”服务。
回归生活,艺术引领产业
潜心研究以后,林爱卿发现,和众多流派讲究“花道”相比,她更喜欢用“花艺”这个词概括中国插花文化。道,层面太高,属于哲学领域,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花艺则拥有更多尘世气息,从物到艺,相亲相爱,不离不弃,然后才是道,道是形而上的精神层面。
于是,她做了变革,不再让传统插花束之高阁,变阳春白雪为下里巴人。现在,新招收的学生从简单的生活花艺入手,致力于应用。他们中有开茶艺馆的、开陶艺坊的、做家居设计的,甚至有专程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花店业主。
2015年3月8日,林爱卿应邀为一家高档会所的主题活动插制桌花。她带了五个学生一起制作,以写景花的原理,用帝王花搭配浅粉紫色玫瑰,配以洋桔梗、雪柳、海棠等,高低错落,疏密有序,犹如再现春日花园美景。作品随着转盘移动,可360度观赏,恰似移步换景。
几个法国来的客人说,在世界各地从没关注过餐桌花,但在中国,这餐桌花却美得惊心动魄。
事后,主办方给了3万元报酬,林爱卿扣除了花材费用,每个学生发了5000余元的辛苦费。学生们没想到,随意一个作品,竟有这么大的经济效益。
林爱卿意识到,让传统插花回归生活,就要引入商业元素,而在之前,这一点恰恰是她极力回避的。
于是,林爱卿陆续进行了一些尝试。她举办北京插花艺术展,发布对外承接各类订单的消息。她成立图书策划工作室,出版花艺研究与展览成果、花艺丛书、花艺杂志等。她冠名一些模特大赛,让插花变成模特展示技艺的必选项。
一枝花、一片叶、一颗安静的心,就可以变幻出一道意蕴无穷的风景。插花变成一种社会参与力量之日,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之时。对此,林爱卿充满信心。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赵莹
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