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加惨案”致沙伊第一次断交

2016-01-07 10:57
环球时报 2016-01-07
关键词:麦加惨案沙特

环球时报/2016-01-07/ 第13版面/史海回眸 /作者:黄培昭

黄培昭

沙特日前宣布与伊朗断交,两国关系走恶,中东形势波澜再起,引发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担忧。实际上,这是近30年来海湾地区这两个大国的第二次断交行动。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沙特和伊朗就因一次“麦加惨案”断绝过外交关系,直到1991年才得以恢复。

一年一度的朝觐是全球穆斯林最为神圣的“功课”和义务之一。在所有穆斯林的心目中,能够到位于沙特阿拉伯境内最大的圣地麦加进行朝觐,被视为至高无上的荣耀。

1987年7月31日,麦加的朝觐活动正在按部就班、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很快就要进入最后的高潮阶段——宰牲献祭。根据沙特媒体当时的报道,结束下午的祷告后,大约有10万伊朗朝觐者突然在麦加大清真寺外发起政治游行示威,他们高高举起无数个伊朗最高精神领袖霍梅尼的画像,扯起了“胜利来自于前仆后继的殉教者”的横幅标语,嘴里高喊着“打倒美国!打倒苏联!打倒以色列!”等口号,并愤怒地焚烧美国国旗和时任美国总统里根的模拟画像。

沙特警察见状,遂立即介入,进行干

预。一家沙特媒体在当时的报道中强调说,无以计数的伊朗人从事先藏在衣服下面的刀子、棍棒和石块等工具,开始攻击沙特警察,双方发生激烈的流血冲突,并造成大量伤亡。事后,沙特的官方统计数字称,事件中共死亡402人,其中伊朗人275名,沙特警察85名,还有42名来自其他国家的朝觐者。受伤人数达649人。伊朗媒体则援引一名在麦加的医生说,伤亡数字更高,许多人是头部受重伤而死,其余者是被子弹打死,甚至还有不少人死于警察发射的摧泪瓦斯毒气,或者在踩踏中身亡,“场面令人惨不忍睹”。

伊朗媒体则坚称,根本没有10万伊朗朝觐者,而且事件的发生,是由沙特蓄意制造的阴谋所引起的,是沙特故意破坏两国关系。

惨案发生后,伊朗最高精神领袖霍梅尼第一时间发话说:“在这一事件上,全世界的穆斯林都不会保持沉默,必须向沙特讨一个说法”。霍梅尼强调,沙特已经没有任何资格再做所谓“两个圣地的保护者”。同时,伊朗政府则指责美国与沙待联袂制造了一场“反伊朗的大屠杀”,开始视沙特为“头号敌人”,声称要进行报复。

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大批伊朗民众走上大街,举行大规模游行,抗议沙特军警“犯下的残暴罪行”,同时,抗议者还冲击、占领沙特驻伊朗的大使馆,并火烧科威特大使馆,在一系列冲突中,有一名沙特外交官受伤,后不幸不治丧生。

沙特则坚持认为,“麦加惨案”是伊朗事先有组织、有策划、有领导的预谋行动,沙特警方有权维持治安和朝觐的秩序,有权打击犯罪行为。多数阿拉伯国家选择站在沙特一边。利比亚等一些国家和组织则支持伊朗。中东海湾局势骤然紧张,由此变得更加剑拔弩张。1988年4月24日,沙特国王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正式宣布,从即日起,断绝与伊朗的外交关系,要求伊朗外交官限期离境。沙特还开始通过伊斯兰会议组织限制来本国朝觐的伊朗朝觐者人数,霍梅尼针锋相对,干脆抵制朝觐。两国关系坠入冰谷。

1989年6月30日,霍梅尼病逝,享年88岁,拉夫桑贾尼当选伊朗总统,开始奉行比较务实的外交政策。9月3日,海湾合作委员会发布声明,表示愿意与伊朗建立友好关系。1990年5月12日,伊朗石油部长在国际石油会议上表示愿加强与欧佩克国家,尤其是沙特阿拉伯的关系。1991年3月,沙特国王法赫德接过伊朗的“橄榄枝”,与伊朗恢复外交关系,并就重要的朝觐问题达成协议,但两国关系依然冷谈。

沙特和伊朗,一个是阿拉伯民族,一个是波斯民族;一个是伊斯兰教逊尼派的大本营,一个是什叶派的守护重地。两国既有与生俱来的民族矛盾,也有错综复杂的宗教派别冲突,同时又都身处狭小的海湾地区,都想称霸和拥有对地区事务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两国关系自然难以和睦。中东媒体普遍认为,鉴于两国盘根错节的关系和针锋相对的利益纠葛,其矛盾可能还会持续发酵,虽然未必会到升级到兵戎相见的不可控地步,但相互仇视和不睦的状态短期内难以消弭。▲

猜你喜欢
麦加惨案沙特
兔子惨案
沙特恫言抛售数千亿美债券
欧盟要对沙特禁售武器
职业风险
虔诚的吃货最后都成了大厨
死神来了
在沙特人家做客
朝圣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