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成长路,谆谆教导情
——写在中国水上消防协会成立30周年之际

2016-01-07 07:35:12
水上消防 2016年6期
关键词:协会消防专家

■ 陈 勇

漫漫成长路,谆谆教导情
——写在中国水上消防协会成立30周年之际

■ 陈 勇

引言——心帆一页

又是一个午夜,又是一个人面对着电脑,漫无目的地驱动鼠标,把“课题研究”文件夹里自己陆续搜集到的关于危险化学品包装的标准、规范、定义、解说、规程等文献资料,一个个打开,一个个浏览,再一个个关闭,大脑再次陷入麻木状态,索性关机准备睡觉。可惜失眠,思绪乱飞,一年了,为了这个课题,不知熬了多少个深夜,却仍旧没找到确切依据,不由惭愧。

2015年,中国水上消防协会举办第七次学术研讨活动,自己撰写的论文《从两类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谈加强集装箱危险品防水管理》获得三等奖,并有幸受邀在论文发表会上作论文讲解。自己深知这篇论文的获奖,并不代表自己的学术水平的提高,只是立意和选题角度等方面的取巧,加之协会专家们对小字辈的提携而已。自知不足,却要在众多专家面前展示,因此,事先做了精心准备。原想照本宣科就行,可谁知,在发言当中,看到材料上的危险货物包装几个字时,忽然走神,想起有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居然就随口讲了出来。当时的场景,现在想想都感到尴尬,面对众目睽睽——只有问题没有答案——将近一分钟的冷场,熬得我口干舌燥、两颊滚烫,讪讪地一句“这个问题希望与各位专家探讨”,然后,赶紧带过,继续后面内容。会后,水上消防协会的侯勇秘书长专门找我,问清原因,给我指点了发言技巧,并要求我把没有解决的这个问题,作为我的研究课题。

类似这种做功课—指导—布置作业—研究—再指导—再研究的过程,我和协会里的每一名技术人员都经历过许多次,回想自己参加工作的20年来,从一名普通消防技术员,成长为高级工程师,在消防技术水平上,每一次研究,每一篇论文,每一点的成果,每一次成长,都离不开协会领导、专家们对自己悉心指点、教导。想到这里,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披衣起床,重新打开电脑,必须写点什么,为了协会里曾经给过我帮助的同志们,更为了历经30年发展、不断转型升级的中国水上消防协会。

初识——天高海阔

我高中时喜欢理科,愿意研究数理化,后来因缘际会,警校毕业从事了港口消防工作。随着对消防业务的不断接触,自己也越来越喜欢这项工作了,也成就了自己与消防不解的缘分。然而,消防业务涉及广阔,建筑、化工、电气、机械、船舶等等领域无所不含。尤其是在具体的学习中,对比现在各种知识、信息、教材的电子档案满网都是,当时的环境真是一穷二白。那个年代互联网没有普及,不用说电子版,就是能找到本正规印制出版的教材都能产生一种幸福感。记得我第一任师傅——协会专家虞惠祥,他在传授我业务时,让我学习的是他手抄的87版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而我能看到的像样点的教材,是些被翻烂了的、由外出培训的人员带回来的课本,成书均在80年代,也算是古董了。唯一有些新鲜知识的,就属于《水上治安与消防》和后来的《水上消防》杂志。也正是从这份协会主办的刊物上,我知道原来还有中国水上消防协会这个组织。让我更想不到的是,2000年10月,适逢协会第三届理事会换届,自己有幸成为了协会分支机构——黄海代表处的一名秘书。初次接触协会工作,作为一名刚满25岁的消防民警,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研讨、交流、培训、宣传,各种联系、协调、对接、会商,处处透着新鲜感,处处都对自己的业务有着不同的助力。随着年久日深,自己逐渐被这个组织厚重的底蕴所吸引,在新鲜感消失后,呈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片广阔的天地,眼界不断开阔,思路不断拓展。尤其是协会时时处处体现出的技术人才优势,以及强大的组织能力,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水上消防顶尖高手云集。五大分支机构、三个专业委员会,汇集了水上消防专业中防火、灭火骨干中的骨干:上海的陈彤兵、陈泉荣、陈自君、刘国栽,烟台的陈勇(与我同名,常有误会,但确是高手中的高手)、王传友,秦皇岛的冯建国,蛇口的李建华,大连的徐志友,营口的魏强,武汉的丁海元,南京的钱星、梁志平,还有我们青岛的党金弟、吴宗亨、任敦真、虞惠祥,这些专家都给过我指点和帮助,当然,还有诸多的协会专家,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

关联行业各路专家荟萃。作为一个以水上消防安全为主要方向的技术协会,不仅拥有消防专家,还通过发展吸纳会员,将数百家会员单位中,涉及设计、船舶、港口、海事、海监、交通、保险、消防设施等多个行业,各种建筑师、验船师、工程师、建造师、鉴定师、评价师以及教授、讲师、研究员等相关行业高级技术职称人才汇聚于此,术业有专攻,共同为了加强水上消防安全的目标而贡献力量。通过协会这个平台,在各种机会中,与他们交流,我也同样受益匪浅。

纽带桥梁密切联系协调。中国水上消防协会是民政部确认的社团组织,随着不断壮大发展,她的业务范围,由北起庙岛群岛,南至雷州半岛,逐步向自黑航至海南,并横跨长江发展。在组织建设中,通过严格的章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加强水上消防平安的文化理念,发挥出强大的组织能力,通过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各个会员单位和技术专家间的搭建起一座交流沟通的平台。当然,我,作为协会的一名后生晚辈,在这个平台中得到了成长和进步。

受教——不明觉厉

专家是好专家,师父是好师父,只是自己这个徒弟,表现不尽人意。自己始终认为属于那种求知欲强、信念坚定、长得比较帅的那种人,但在向专家们的学习过程中,不得不承认,真是跟不上进度。原因很明显,业务水平相差太大。我在消防业务中,底子薄,半路出家,没有基础,是标准的“菜鸟”;而师父们,高山仰止,给我讲授的都是高端知识,比我的水平高了好几栋高层建筑。往往是人家讲半天,自己只能唯唯称是,可真正消化吸收的,却没有多少,有种小学生向陈景润学习哥德巴赫猜想的感觉。如果要用一个词表达,我只能套用源自电影《食神》的那句网络戏谑名词——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可是,我也有我的办法,先用自己聪明的大脑,强行记下他们的话,再提炼几个关键词,作为记忆的节点,然后慢慢领悟。这些年,随着知识的增长,有些关键词已经忘却,但有几个关键词,却永远不会忘。

抬杠长学问。专家好面子,而我脸皮厚。为了把他们提出的思路吃透,我会想方设法提出一些问题,哪怕很幼稚,甚至是胡搅蛮缠。往往把他们刺激的脸红脖子粗,拿出各种规范、标准、法规、规定、数据、实验、措施、经验等等砖头,狠狠拍在我的脑袋里。而我则是嬉皮笑脸、欲拒还迎,待东西到手,则抱头鼠窜,找一没人地方慢慢消化。当然,这种方式,虽然有效,但不是特熟的师父,轻易不敢使用。常用在两个人身上,一个是港口防火委员会的吴宗亨,一个是水上灭火战术委员会的任敦真,因为在一个单位,而且相互了解,所以,对他们我能放手去做。经常气得两个老头,追着我跟我辩论,我不接招都不行。只是,在任敦真高工退休时,我请他吃了一顿饭,几杯酒下肚,老头忽然蹦出一句:“别以为你那套我不明白,我就是担心你没学会呀。”虽然皮厚,但我还是感受到了脸上的热度。待品明滋味,忽感到眼圈的湿润,赶紧举杯掩饰。

做小不做大。当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自己尝试着找些命题,撰写论文。记得我第一篇论文就是《互联网在港口消防工作中的应用》,这篇论文让我在黄海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上,获得了二等奖。此后,还有多篇论文获奖,或在《水上消防》发表。虽然自己有些兴奋,并找到了一点自信,但总感到自己的论文和正规的学术研究有差异,具体差异在哪里,又说不清楚。若不是与我同名的烟台陈高工对我指点一番,这层窗户纸,真不知何时捅破。那是2004年黄海代表处的第五次论文学术研讨会期间,我结合在部局借调工作的心得,针对当时三基工作的要求,撰写了题为《港口消防基础工作》的论文。为了这篇论文,自己付出了极大努力,查阅诸多资料,向支队多位高工请教,历时两月,反复修改,数易其稿,才最终定稿。这篇文章又一次在代表处研讨会上,获得了二等奖。但却没有被选送参加总会的研讨会,我有些不服气,就找个机会向烟台陈局提出了疑惑。他当时的回答,至今犹在耳边:“你选的题目太大了,正规说,这不是学术论文,只能算文章。学术研究要把握一个‘透’字。哪怕你研究的内容很小,但如果这个内容没有人涉及,而且你能把问题研究的透彻,这才是真正的学术论文。”真是醍醐灌顶,脑海中的迷雾瞬间开朗。此后,我在确定课题时,注重从小处着手,严格控制方向。经过多年历练,终于在2015年的协会第七次学术研讨活动中,论文得以入围。

宁简而毋繁。学术论文的写作,文字的表述能力是重要的基本功。要把一些研究结论、实验结果表述清楚,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文字。很容易造成行文啰嗦、词不达意的现象,不符合学术论文的严谨性要求。在这一方面,协会的领导和专家们给了我耐心的指点。他们反复告诫我的就是,简练明确,多一个字都不能留。记得我最长的一篇论文,初稿写了两万多字,党金弟、虞惠祥两位高工耐心修改,竟只留下五千字,档次差距一目了然。特别是我在借调工作期间,每每看到张玉胜、郭舜丰、刘爱民等领导将我绞尽脑汁写出的二三千字材料,删成数百字短文,总是汗流浃背,但也掌握了一些删繁就简的技巧。而印象最深刻的,还是2006年交通公安第一届消防技术比武,开幕式前一天,时任长江航运公安局副局长的侯勇秘书长接到一项紧急任务——为16支参赛队各写一篇一百字的介绍词,在入场仪式上解说使用。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用了2 h 就完成了任务,而且每个单位的特点都抓得非常准确。请教时,他告诉我,只考虑最突出特点,用最简练文字描述。话是这样说,做起来不容易,足见功底深厚。牛人,绝对牛人。

成长——正心诚意

在古代,将学术研究称之为“格物致知”,而要实现“格物致知”,就要在态度上达到“正心诚意”的境界,只有不断追求这种境界,才能够成长、成熟起来。协会的经历,不仅让我的技术水平有了提高,而且在做人做事方面都得到了锤炼,不断地追求着“正心诚意”境界。有这样几个关键词让我难忘。

做事要稳重。我在黄海代表处学术研讨中,发表第一篇论文时,被评为二等奖。当时,代表处秘书长马元礼同志作为评委之一,极力反对。会后,他特别找我谈心,他的话语重心长:“我知道你很努力,也很尽心,但我们的协会是个对学术要求非常严格的组织,而你刚刚入门,如果一开始就拿到较高奖励,会让你对协会作风产生误解,还容易产生骄傲心理。而且秘书处需要做大量与会员单位联系协调的工作,如果你带着这种心理,将不利于工作开展。我在评审论文时,不同意你获奖,就是要告诫你,要戒骄戒躁,稳重处事。”他的告诫,让我对“稳重”二字的含义,理解的更加深刻。

学风要严谨。我的每一篇论文,都经过了党金弟高工的指导。他不仅在我行文造句上进行修改,更重要的是,他严格从学术角度出发,对选题、论证等各方面进行考证,对许多引用的关键数据和法规、规范等依据,都要找来原始出处,认真核对、研究,分析引用的合理性,从而保证了文章的严谨。有时,我过意不去要求署上他的名字,他会非常认真地告诉我:“不要考虑这些事情,我之所以给你把关,是希望你能学习到协会严谨的作风。如果你的论文到了其他专家手里,只会审核的更加严格。更希望你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好好运用这种作风,严谨治学。”从他身上,我学到了严谨。

思考要全面。宣传培训是协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协会培训中心副主任冯建国高工是我的师父之一。自从认识他以来,他就一直在关注着我消防培训能力的进度。他把自己培训用的课件、讲义、视频、资料等近20G的电子版全部拷贝到了我的电脑里,如数家珍,毫不藏私,为我能够独立作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就在去年发表论文发生冷场后,他专门对我的培训技巧进行了指导,他告诉我:“课件只是工具,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大脑,在开讲前,一定要对可能的情况全面考虑,希望记住这次教训,对任何工作都做到全面思考。”从他这里,我学到了周详。

尾声——致敬祝愿

不觉之间,天色已经大亮。脑海中,仍在回顾着这些年协会对自己的指导帮助,可谓:漫漫成长路,谆谆教导情!心潮起伏,难以自己,遂以致敬和祝愿,表达心情。

值此中国水上消防协会成立30周年,作为晚生末学:

向为保障协会正常运转,做了大量具体工作的协会秘书处致敬!

向为协会发展建设付出辛勤努力的各分支机构、各专家委员会致敬!

向为协会做出贡献的每一位领导、专家和技术人员致敬!

祝愿我的师父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祝愿协会的各位同仁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祝愿协会继续发展壮大,鹏程万里!

谨以此文,献给中国水上消防协会成立30周年。

猜你喜欢
协会消防专家
《消防界》征稿启事
致谢审稿专家
计算机应用(2022年2期)2022-03-01 12:35:06
娄底市翻译协会简介
全国消防日11月9日
漫画说消防
消防界(2019年2期)2019-09-10 07:22:44
消防也幽默
读者(2018年18期)2018-08-31 05:40:02
请叫我专家
协会 通联站
中华奇石(2015年11期)2015-07-09 18:34:16
协会 通联站
中华奇石(2015年5期)2015-07-09 18:31:07
协会 通联站
中华奇石(2015年1期)2015-07-09 18: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