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阳
在今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目前,“创新创业”已经在部分高校蔚然成风,可以预见今后在大学生就业的途径中将会占越来越高的比重。
近两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系列鼓励政策陆续出台,整个国家都处于“双创”的热潮中。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15年大学生选择创业的人数翻倍:6.3%的受访大学生选择创业,而这一比例去年仅为3.2%。尽管趋势发展良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有值得挖掘的潜力,如当前驱动大学生创业的主要载体是创新创业大赛,尽管赛事很火爆,但仅靠一小部分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是无法全面推动大学生走向创业的;应用技能的培训与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没能完全对接,造成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专任教师参与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机制也未完善,大部分教师热情不高;等等。因此,在国家大力推动“双创”的大环境下,各方应抓住机遇和创造有利条件,落实各项措施,尽快促成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常态。
首先,高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一般专业课教育是割裂开的,两者成“两张皮”,各自为政,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高;对此,创新创业教育应当有机融入大学专业课程中,为此而需要进行的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应当尽早提上日程。在这方面,我国最顶尖的学府已经作出了表率:清华大学正在实行40条教学改革计划,全方位重构课程体系,未来更注重跨界跨学科和团队合作创新,面向本科生开设技术类创新创业辅修专业。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将此作为突破口,如设立专项教学改革项目用以支持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甚至还有高校成立专门的创业学院,专门指导辅助学生在校创业,在校园内创办“创客中心”和“众创空间”等,让创业实践与技能教育接轨。
其次,政府和企业深度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光靠高校一家,是缺乏可持续发展力的,这需要政府和企业深度参与进来。在合作内容方面,三方应各自发挥优势,高校提供智力、人力、学科专业的资源,提供创业导师,统筹优秀资源和开发优秀创业团队;政府提供一系列的政策、服务和资源支持,打造出良好的综合创业环境;企业则应充分发挥技术、设备、场地的优势。三者还要有一个相互联系的“纽带”,如三方会商机制,每一次重要决策和部署,三方都在一起开碰头会,共同对下阶段的工作提出建议和要求,商定下一个工作节点,三方应有主动担当的自觉。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在闵行校区正式启用的“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就是由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合作共建的新业态众创空间,该平台采用“大园区+专业孵化器”的运作模式,充分挖掘高校、社会、资本等资源,积极引进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运营管理主体,打造多元化、开放性的创新创业培育平台。
第三,拓宽传统竞赛式培养创业人才的途径。如今大学生创业平台的建设和创业热情的提升都太过于依赖各类创业竞赛,传统的竞赛式思路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远远不够,必须探索常态化的创业途径。高校可以通过开放重点实验室、本科生提前进入导师团队、申报教学改革和科研基金等途径,让学生的创新创业有更多、更好的平台。高校可以设立教师引领、学生必须参与的教改、科研项目,给学生搭建起一个具有导师帮扶、资本对接、技术交流、创业咨询等服务功能的创业乐园,把一些有潜质、有特长的学生纳入教师创业的团队,只要学生愿意做、教师有项目,学校都应大力支持。
当然,学生仍然要以学为主,要扎实学好专业知识,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基础,培养其创新和开拓精神,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创业中,真正取得创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