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越冬水鸟的年际变化

2016-01-06 07:20:31陈立栋
防护林科技 2015年7期

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越冬水鸟的年际变化

陈立栋

(福建省云霄县林业局,福建 漳州 363300)

摘要通过对2009年至2014年连续6年的12月对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越冬水鸟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共记录到越冬水鸟6目11科39种,主要类群为鸻鹬类、鹭类、鸭类和鸥类。保护区的越冬水鸟物种数量年际变化不大,在26~32种间波动,其中22种记录于所有年份;而水鸟数量年际间有比较大的波动,最少为1 204只,最多达到5 399只,近年来水鸟数量有下降的趋势。结合保护区现状提出保护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 越冬水鸟;年际变化

收稿日期:2014-05-06

作者简介:陈立栋(1971-),男,福建云霄人,大学,工程师,长期从事林政资源管理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中图分类号:Q958.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15.07.018

AbstractWintering waterbirds survey of Zhangjiangkou Mangrov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was investigated in December from 2009 to 2014.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6 orders ,11 families and 39 species wintering waterbirds in this Nature Reserve, in which shorebirds, egrets, wild geese and ducks and gulls are main group. The annual variability (fluctuation being from 26 to 32 and 22 species were recorded in all years) of number of wintering waterbirds species in Zhangjiangkou Mangrov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s small.The number of wintering waterbirds have relatively large interannual fluctuations, at least 1 204 and up to 5 399. And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wintering waterbirds decreased. Some protection suggestions was raised combining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ature Reserve.

InterannualVariationofWinteringWaterbirdsin

ZhangjiangkouMangroveNationalNatureReserve

ChenLidong

(BureauofForestryinYunxiaoCountyofFujianProvince,Zhangzhou363300,China)

KeywordsZhangjiangkouMangroveNationalNatureReserve;winteringwaterbirds;interannualvariation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2年,2003年6月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红树林及其栖息野生动物为主要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水鸟是主要的野生动物保护对象。2008年福建省漳江口湿地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该自然保护区是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停歇站”,也是大量鸟类的栖息地和繁殖地。本文通过连续6年的越冬水鸟监测,对保护区越冬水鸟的年度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保护区现状提出保护建议。

1自然环境概况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霄县漳江口,距离县城10km,地处117°24′07″—117°30′00″E,23°53′45″—23°56′00″N,海拔-6~8m,在漳江口石矾塔以西广阔的滩涂湿地,面积2 360hm2。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光、热、水资源丰富。保护区自然条件优越,水域理化条件好,是中国红树林自然分布最北的重要湿地类型保护区。主要红树植物有秋茄(Kandelia candel)、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桐花树(Aegiceras coeniculatum),还有少量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老鼠(Acanthus ilicifolius)及藤本植物鱼藤(Derris trifoliata)等。滩涂上分布的其他主要植物有卡开芦(Phragmites karka)、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和铺地黍(Panicum repens)等,近年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在滩涂上迅速蔓延,已成为滩涂上最主要的草本植被[1-3]。

2研究方法

调查时间:在2009至2014年的每年12月进行越冬水鸟调查,调查时间2~3d。

调查时采用样线调查和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退潮时在观鸟屋外亭子、宣教中心木栈道外观鸟亭、高潮位栖息地附近设置3个定点观察点(见图1中A1、A2、A3 ),使用单筒望远镜观察视野范围内(500m左右)的水鸟;涨潮时通过坐船沿一定线路进行调查水面上的水鸟(图1中白线),大洲岛调查通过样线法进行调查(图1中黑线),高潮位栖息地使用定点观察(A3)。调查时记录鸟类的种类、数量和生境特征等[4-6]。

图1 漳江口红树林越冬水鸟调查样点、样线设置示意图

3结果与分析

3.1 保护区水鸟资源名录

6年的冬季调查共记录到水鸟39种,隶属于6目11科。以鸻形目鸟类为主,共20种,包括15种鸻鹬类和5种鸥类;鹳形目和雁形目鸟类物种也比较多,分别为8种和6种;此外还有鹤形目3种、鹈形目1种和鸊鷉目1种。在39种水鸟中涉禽为26种,游禽13种。漳江口越冬水鸟以冬候鸟为主,为23种,其次为留鸟,为12种,此外还调查到少量过境鸟和夏候鸟也在此越冬。

3.1.1鸊鷉目

鸊鷉科,1种:小鸊鷉(Tachybaptus ruficollis)。

3.1.2鹈形目

鸬鹚科,1种: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

3.1.3鹳形目

鹭科,7种:苍鹭(Ardea cinerea)、大白鹭(Casmerodius albus)、中白鹭(Mesophoyx intermedia)、小白鹭(Egretta garzetta)、池鹭 (Ardeola bacchus)、黄苇鳽(Ixobrychus sinensis)、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

鹮科,1种: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

3.1.4雁形目

鸭科,6种:赤颈鸭(Anas penelope)、绿翅鸭(Anas crecca)、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针尾鸭(Anas acuta)、琵嘴鸭(Anas clypeata)。

3.1.5鹤形目

秧鸡科,3种:白胸苦恶鸟(Amaurornis phoenicurus)、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白骨顶(Fulica atra)。

3.1.6鸻形目

反嘴鹬科,2种: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

鸻科,2种:灰鸻(Pluvialis squatarola)、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drinus)。

鹬科,11种:斑尾塍鹬(Limosa lapponica)、中杓鹬(Numenius phaeopus)、白腰杓鹬(Numenius arquata)、大杓鹬(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鹤鹬(Tringa erythropus)、红脚鹬(Tringa totanus)、泽鹬(Tringa stagnatilis)、青脚鹬(Tringa nebularia)、林鹬(Tringa glareola)、矶鹬(Actitis hypoleucos)、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

鸥科,4种:黑尾鸥(Larus crassirostris)、黄腿银鸥(Larus cachinnans)、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黑嘴鸥(Larus saundersi)。

燕鸥科,1种:红嘴巨鸥(Hydroprogne caspia)。

3.2 水鸟年际变化

3.2.1水鸟种类变化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冬季水鸟种数的年际间变化不大,其中最多的年份为2012年,为32种,最少的为2011年的26种,2014年为28种,其他3年都为27种(见表1)。

表1 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越冬水鸟的物种组成比较 种

鸻鹬类为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最主要的越冬水鸟,不同年份的物种数在8~12种之间变化,其中反嘴鹬、灰斑鸻、环颈鸻、白腰杓鹬、红脚鹬、青脚鹬和黑腹滨鹬7种在所有年份都有记录;鹭类(含琵鹭)的物种数变化在5~7种之间,其中苍鹭、大白鹭、小白鹭、池鹭和夜鹭在所有年份都有记录;鸭类物种数在5~6种之间变动,其中赤颈鸭、绿翅鸭、斑嘴鸭、针尾鸭和琵嘴鸭在所有年份都有记录,绿头鸭在仅于2014年冬季记录到;鸥类(含燕鸥)物种数在2~5种之间变动,其中仅红嘴鸥记录于所有年份。其他类群物种数在4~5种之间变动其中小鸊鷉、普通鸬鹚、黑水鸡和白胸苦恶鸟记录于所有年份,2014年冬季增加了白骨顶。

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有比较稳定的越冬水鸟物种组成,其中有22种水鸟在所有年份中都有记录,占总物种数的56.41%。除了这些稳定的越冬水鸟外,不同年份都记录到一些相对比较罕见的水鸟物种,其中仅1或2个年份有记录的水鸟有11种,分别为黄苇鳽、黑翅长脚鹬、斑尾塍鹬、中杓鹬、大杓鹬、鹤鹬、林鹬、绿头鸭、白骨顶、黑尾鸥和黄脚银鸥。这些水鸟中有些为夏候鸟,如黄苇鳽,有些主要为过境鸟,如斑尾塍鹬、鹤鹬、中杓鹬和大杓鹬等。

3.2.2水鸟数量变化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越冬水鸟数量有比较大的波动。数量最多的年份为2010年,为5 399只,最少的为2011年的1 204只(见图2)。其中鴴鹬类数量最高的为2010年的2 029只,最少为2014年的388只;鹭类数量最多的为1 268只,最少为2011年的369只;鸭类数量最多的为2010年的1 622只,最少的为2011年的212只;鸥类数量最多的为2012年的1 015只,最少的为2011年的102只;其他类群的越冬水鸟数量较少,最多的为2012年的49只,最少为2013年和2014年的14只。

图2 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越冬水鸟的数量变化

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的越冬水鸟数量在2009年到2014年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但总体上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3.3 越冬水鸟的分布

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内鸟类比较集中分布的生境主要有红树林、滩涂、海面鱼塘等区域。

红树林带分布的主要越冬水鸟为鹭类。种类主要有白鹭、池鹭、夜鹭、牛背鹭、大白鹭和苍鹭6种,这些鹭类主要在涨潮和夜晚在红树林栖息。除鹭类外,一些鸭类在涨潮时会进入红树林下觅食、栖息,少量鸻鹬类退潮时会出现在红树林带的沟渠边裸露滩地中觅食。

滩涂上的越冬水鸟主要有鹭类、鸻鹬类、鸭类等类群。这些水鸟主要在滩涂上觅食,涨潮时鹭类和鸻鹬类飞到保护区的其他区域休息;鸭类通常会随着潮水往红树林或滩涂觅食、栖息。

海面生境主要水鸟有鸭类、鸥类等游禽,同时在海面上的吊养泡沫箱上有鹭类、鸻鹬类等涉禽活动。

鱼塘生境的越冬水鸟主要有鹭类、鸻鹬类及鸥类等类群。鹭类和鸻鹬类在涨潮时无法在深水区活动,因而飞到鱼塘生境休息,特别喜欢到水浅的鱼塘及堤岸生境出现,一些换水的鱼塘经常吸引大量的鹭类前来觅食。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特别为水鸟栖息而改造的高潮位栖息鱼塘及大洲岛上的鱼塘生境为涨潮时涉禽的主要休息场所。

4讨论

4.1在连续6年对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的越冬水鸟监测中,鸟类物种数量年际变动不大,而且大部分物种在6年调查中都有记录,说明在漳江口保护区的越冬水鸟比较稳定的物种组成。

4.2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的越冬水鸟数量有比较大的波动,而且近年来又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保护区内的水鸟适宜生境减少有关[7]。近年来保护区范围内的入侵物种互花米草扩散比较迅速,大洲岛的围滩造塘等因素都导致保护区滩涂面积减少,而滩涂为水鸟的主要觅食地,必然会导致水鸟数量的减少。根据对当地的访问调查,近年来保护区滩涂的蛏苗资源急剧下降,导致村民不愿意对滩涂进行管理,这也是滩涂上互花米草得以大肆扩张的原因之一,建议可以通过鼓励村民进行蛏苗养殖,减少互花米草面积,同时可以增加滩涂上的底栖生物的生物量,为水鸟提供更好的觅食环境。

4.3越冬水鸟为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应该进行长期监测调查,密切关注越冬水鸟的动态,为保护区的管理积累基础数据。

参考文献:

[1]林鹏.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2]林鹏.中国红树林生态系.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57- 177

[3]方柏州.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冬候鸟动态及保护.福建林业科技,2002(3):65-68

[4]王勇军,刘治平,陈相如.深圳福田红树林冬季鸟类调查.生态科学,1993(2):74- 84

[5]陈小麟,宋晓军.厦门潮间带春季鸟类群落的生态分析.生态学杂志,1999,18(4):36- 39

[6]王勇军,林鹏,宋晓军.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水鸟的周年动态.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8(1):122-129

[7]谭飞,张明海,林英华.漳江口自然保护区鸻形目鸟类适宜生境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3,41(12):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