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2016-01-06/ 第09版面/环球风情 /作者:本报特约记者 王芳
布农族“八部和声”演唱现场。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有一个直击人心的节目——来自台湾的“八部和声”。台湾南投信义乡便是布农族八部和声的发源地,在奥运会表演的正是布农族部落成员。笔者不久前深入玉山,亲耳聆听了纯正的八部和声,感受到了台湾原住民依然保存完好的原生态习俗的魅力。
万物皆为歌声来源
除了祭祀与节日,布农族部落歌唱的重要场合是教堂。一个周日上午10时许,在东埔部落的教堂,笔者聆听了村民们演唱“八部和声”。所谓“八部和声”,系8到12位成年男子,双手在背后交叉,与旁侧同伴左右手相牵,团队围成闭合圆环。歌声起,领唱启音唱出主旋律,众人跟和,无歌词,只是嗬嗬嗨哟向着天空与远山的呼喊;当所有人旋律达到和谐统一后,领唱者会将音高提高半音,众人继续跟和,到达新的和声平衡后,再一次升半音重新打破,众人再跟和……如此往复,直到人声可达的最高音,极致者可以跨越三个八度,到达传说中的“海豚音”,音乐学中称为“泛音”,让聆听者浑身颤栗,身心无法自持,潸然泪下。“八部和声”经典曲目是《祈祷小米丰收歌》,这样的形式、表现力与震撼人心的力量,自然是原生态音乐中不可多得的典范,而在人类学意义上审视,这是布农人与祖灵,与神明,与自然,与丰收之神的对话与祈祷。
一众成年男子合唱出八部和声,折射出族人的合作性以及积极与神明沟通、追求美好生活的民族性格。原住民群居深山、远离都市,依然维系着一套族群系代代相传的历法、作息、生活方式,歌舞源于宗教祭祀中与上天和神通灵,这种观点已广泛被接受。
当地小学“罗娜国小”的马彼得校长,作为一名酷爱音乐,但不识五线谱的体育老师,坚持认为歌声是祖灵和上帝赐予族人最美的馈赠。学校组建原声童声合唱团,他任指挥。和学院派指挥不同的是,他虽总称自己“不专业”,却敏于音乐且极敏于教授,他教孩子们听大自然里所有的声音,猫儿呜咽,公鸡啼晓,山风窸窸窣窣在树叶上拂过,树叶在晨露间温柔呼吸;山野间声音的宏观细碎、点点滴滴,他都可以信手拈来,作为教孩子们模拟的声音。因为用这种追溯声音之源的方法,他指导的原声童声合唱团布农族孩子们歌唱时,我们听得到每个音符上最苛刻的合唱指挥所要求的轻重缓急、层次线条。拍手歌、丰收歌、快乐的歌、忧伤的歌、现在的歌、未来的歌,原住民孩子们的歌声满溢玉山星空下的自由与灵性。
布农族歌曲分为五大类
早于日据时代,为更好地实施殖民统治,日本对原住民展开了细致入微的人类学或近人类学普查,其对布农族歌曲调查情况大致如下:布农族歌曲分为歌谣、出草歌、恋歌、搬运歌、饮酒歌五大类。像《祈祷小米丰收歌》等祭祀歌便属歌谣类。
歌谣部分内容较杂,包括祭祀歌曲,日常独咏,男女对唱等,歌词里有“现在虽然在一起,但不知何时须离别”“谁知何人何时死,死后孤独入土,再也无法见面”等感伤之句,也有男女“来吧”“思念吗”的情歌对唱。当然,更多的情歌归在“恋歌”部分。笔者在望乡部落集装箱美宅内亲耳聆听到布农兄弟随心随意和声唱出的《负重歌》,即属搬运歌,系登山时所唱,音声相和,在山风里回旋。
在东埔教堂内,笔者所听到的由族民原创吟唱的《寂寞公路》,属道班歌,都与登山、砍树、修路等劳作相关,旋律抑扬,和声浑厚,辛勤劳作的苦楚,心灵孤寂与忧伤,人与人的歌咏与天地间回旋和声的曼妙,是解忧释怀不二良方。
最令人生畏的是出草歌
布农族族性骁勇,在上世纪末日本武装据台期间,坚持反抗18年,是被武力征服的最后一个原住民;文献记载布农人极善用山地游击战,让日本军队大为挠头。最令人生畏,或者恐惧的布农族歌曲是“出草歌”。
“出草”是原住民猎杀割取敌人头颅的战斗仪式,对于布农族男人,出草近乎成年礼,是一项盛大的仪式,有歌谣是鼓励害怕的少年男子,要勇敢地参加“出草”,砍下敌人的头,在祭祀盛典上用骷髅头当酒器,一边畅饮一边高歌,歌词很欢乐:“你被我们砍了头,你的家人想必哭成一团;可是朋友啊,我们把你带回社里,如此盛情款待。你啊,高高兴兴地接受我的酒吧,快去带你的家人来,我们再次出草,一定替你带来。你啊,愉快地,永远地,在我们社里玩耍吧。”
布农族持有万物有灵的灵魂观,人有灵魂,牛羊猪狗也有,布农族人甚至认为草木树叶也有灵魂。以布农族的灵魂观来看,出草割下敌人现世头颅,并不妨碍与敌人的灵魂一起欢饮。
布农族认为万物有灵,他们与自然相通的一个方式是使用特殊历法:布农族一年分13个月,按月亮盈亏和某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位置的规律制定,一年分开垦开始之月、播粟开始之月、打耳之月、除草开始之月、割粟之月、人头祭之月、过年之月等1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