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帅
同仇敌忾之十三抗战中的中国空军(一)
樊 帅
关键词:军事历史 抗日战争史 中国空军 淞沪空战
作者:樊帅,原北京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师军官训练团教员,少校
从1937年到1945年,中国人民历经八年艰苦卓绝的抗争,战胜了日本侵略者,恢复了民族和国家的独立自由。漫长而残酷的战斗,不仅发生在辽阔的大地,也发生在燃烧的天空。
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国民党军空中力量的发展一直缺乏规划,装备上也因为接收各路军阀定制的飞机而五花八门,既有当时比较先进的霍克2、霍克3战斗机和马丁139轰炸机,也有性能落后到几乎不堪使用的容克K-47和波特兹25战斗机,如此繁杂的型号,不仅对于空中作战指挥是个难题,对于负责后勤保障的地勤人员来说也是一场灾难。至淞沪会战爆发前夜,这些战机由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1统一管辖,由空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周志柔)负责指挥,编为10个大队和2个独立中队,其中第一、二、八大队为轰炸机大队,第三、四、五大队为战斗机/驱逐机大队,第六、七大队为侦察机大队,第九大队为攻击机大队;笕桥航校暂编大队则同时编有轰炸机、战斗机、侦察机3个中队,两个独立中队分别为战斗机中队(独立第二十九中队)和轰炸机中队(独立第三十一中队)。
国民革命军在1937年8月13日发起了淞沪会战。同日,中国空军与地面部队一道投入对日作战。
8月14日2时,空军第四、第五大队的战机升空,轰炸驻扎上海的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和第三舰队。3时45分,第五大队二十四中队在长江口发现敌舰,在中队长刘粹刚的带领下,各机梯次投弹,副中队长梁鸿云击中日舰。
中国空军的主动出击让日军大吃一惊。因战前没有预料到中国空军会参战,所以,日军在上海没有部署任何航空截击兵力,日军司令部只得把“出云”“川内”两艘巡洋舰上负责侦察校射的2架九五式水上侦察机派出,与中国空军作战。空战的结果,日军声称击落中国军队飞机2架,国民政府方面确认梁鸿云座机被击落。
同日,日军鹿屋海军航空队出击,轰炸中国空军驻地笕桥、乔司、广德3个机场。中国空军对来袭日机进行截击。
早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判断对华作战会全面扩大。海军方面专门成立了由户塚道太郎大佐指挥的负责对华作战的第一联合航空队,包括由竹中龙造大佐指挥的木更津航空队和由石井芸江大佐指挥的鹿屋航空队。因为天气原因,木更津航空队没有参加14日作战行动。
14日下午18时10分,正在降落笕桥机场的空军第四大队接到日机来袭的空情。已经着陆的大队长高志航中校立即要求所属各中队停止降落立即复飞,准备迎敌。高本人也驾机重新起飞迎战。18时30分,中方战机与前来轰炸笕桥机场的新田慎一少佐指挥的9架日机接触,大队长高志航在中队长谭文的掩护下,直接击落1架日机。稍后,第二十一中队中队长李桂丹在柳哲生、王文骅的配合下,又击落1架日机。其余日机被中方战斗机追赶扫射,仓促丢下炸弹高速返航。中方战机因为油料将尽,没有进行追赶。
同一时间,由浅野以文少佐指挥前往广德机场进行轰炸的日机编队也遭到了第四大队拦截。一架日机被二十二中队中队长郑少愚打成重伤,返回时坠毁于基隆附近海面。至14日23时20分,最后一架日机返回台湾松山机场,出击的18架九六式中型轰炸机返回了15架,其中至少1架重伤,战损率22%。在截击行动中,中国空军损失1架,二十一中队的刘树籓机因油料耗尽,迫降失败,不幸牺牲。
对于中国空军而言,首战大获全胜,意义重大。长期以来,中国军队对日作战连续失败,遑论战役胜利,连战斗胜利都极为罕见。8月14日的胜利,不仅极大激发了作战部队士气,对于全国军民而言,也是巨大的鼓舞。为纪念当天的战斗,应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要求,从1940年开始,每年8月14日被定为“空军节”。
8月15日,日军战机再次向中国领空袭来。当天除鹿屋海军航空队余下的14架九六式中型轰炸机继续对中国空军基地进行轰炸外,随着天气好转,九州大村基地的木更津海军航空队和第二航空战队的“加贺”号航空母舰上的航空队也投入对华空袭。
中国空军仍保持主动出击的态势,第二、五、六、七大队均出动飞机继续对日军驻上海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和第三舰队进行轰炸。第四大队主要负责截击来袭日机,双方在空中再次爆发激烈空战。缺乏掩护兵力的日机损失惨重。除空袭南昌机场的鹿屋航空队14架九六式中型轰炸机安全返航外,木更津航空队遭遇第四大队的迎头痛击,被击落4架、重伤6架。加贺航空队出击的45架飞机也遭到严重损失,被中国空军击落了8架八九式舰载攻击机、2架九四/九六式舰载攻击机,合计损失20架。
不过,当天中国空军也蒙受了巨大损失。除被日机击落和炸毁9架战机外,第九大队从河南许昌向浙江曹娥机场转场过程中,有6架飞机遭到己方防空火力射击,慌乱中降落时又互相碰撞,致全部损失。
8月16日,鹿屋海军航空队以6架九六式中型轰炸机袭击南京句容机场,被击落2架(含指挥官机);以7架九六式中型轰炸机空袭扬州,被击落1架指挥官机。木更津海军航空队出动9架九六式中型轰炸机袭击苏州,1架被打成重伤,返航时坠毁。
经过三天激战,中日双方均损失30余架战机。鹿屋海军航空队还能出动的飞机仅剩10架,木更津海军航空队更是只有8架飞机能够出动,均失去进攻能力。为此,日海军军令部派特使到台北基地,要求户濑司令官暂缓攻击,最后决定此后“尽力利用夜间攻击,避开敌战斗机”。
对于中国军队而言,人员损失虽然轻微,但是飞机装备损失极为巨大。特别是当时的国民政府没有飞机制造能力,加上西方国家打着“调停”名义对日绥靖,对中国实行封锁政策,各种武器装备和维修器材都被禁止送往中国。在此情况下,中国空军的每一架飞机的毁亡都是不可恢复的重大损失。
在前三天战斗结束后,日军方面虽然要求一线指挥官降低战斗烈度,避免人员装备重大损失,但其作战决心没有丝毫降低。第一联合航空队司令户塚道太郎在战斗报告中写道:“(8月)14日、15日和今日的作战,我军承受了巨大的损失。这样的损失,缘于我军在不良天候条件下,对戒备森严的敌方空军基地采取强袭行动。但是,当前上海的严峻形势,决定了我空袭部队必须对敌强袭,这就犹如当年日俄战争中强袭俄军二零三高地,这种作战任务只能怀着悲痛的心情执行。”
针对中国空军在战斗机性能上的优势,日军积极调整部署。8月22日,日本海军中尉中岛正驾驶九六式舰载战斗机降落到“加贺”号航母上。相对于此前的九零式舰载战斗机而言,九六式舰载战斗机在飞行速度、水平机动、垂直机动和操控性上均有较大优势,也胜过中国空军的霍克3型战机。此新型战机投入中国战场,给日本海军航空队带来较大的技术优势。同时,日军积极改变战术,不再组织无掩护条件下的轰炸行动,开始以战斗机掩护下的轰炸机大编队连续对中国机场空袭,持续不断给中国空军“放血”。
面对飞行员和战机的接连损失,在淞沪会战地面部队交战的高潮下,国民政府只得组织空军避战。8月下旬,空军前敌指挥部总指挥周至柔接到军政部转发的第九集团军司令张治中要求空军支援的电报后,回复道:“连日以来,空军屡以驱逐机企图制压敌之轰炸机,然每次均与敌驱逐机遭遇,互有损伤。以我仅有之飞机长此以拼,日日消耗,将成无机之势。故决计施行夜间轰炸,虽有成效,亦不无损伤。此飞机数量之少,为我最大之隐忧。现拟每日乘良机出动,以助军威,主要企图,仍于夜间行之。”实际上放弃了对日本轰炸机的截击行动,使己方地面部队失去了保护伞,补给、机动均受日机严重威胁,人员、装备、物资也在空袭中遭到巨大损失。
特别是在9月初,日军占领了上海军工路一线和公大纱厂以北地区,消除了中国军队对其位于公大纱场附近前进机场的威胁,使日军第二联合航空队进驻该机场;9月中旬,日军又在吴淞以西开辟了王滨机场,陆军第三飞行战队进驻;加上8月22日开始参战的日本海军第一航空战队“龙骧”“凤翔”两艘航母上的航空队,空中力量优势又倒向日本一方。
从8月14日至31日,中国空军与日机空战12次,毁伤日机61架,自己损失战机27架;整个9月,中国空军组织空战15次,击落日机20架,自己损失36架;10月,面对日机报复性轰炸南京,中国空军组织空战15次,击落敌机7架,自己损失25架。在日军空中力量不断打击下,中国空军大量优秀飞行员战死沙场,至10月22日,战前的320余架飞机仅剩81架,其中还有无法使用、等待修理的,再也无力组织大规模对日空战。11月,仅组织空战5次,击落日机1架,自己损失7架,尚能升空作战的飞机还剩下30架左右。
随着淞沪会战全面失败,中国空军也失去了在上海继续作战的动力,战斗重点转向保卫南京。
注释:
1.委员长由蒋介石兼任,秘书长宋美龄,实际事务执行为主任委员周志柔。
参考文献:
[1]郭汝瑰、黄玉章.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曹剑浪.中国国民党军简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0.
[3]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史(1909-1949).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3.
[4]笠原十九司.日中全面戦争と海軍——パナイ号事件の真相.日本东京都:青木書店,1997.
[5]旧日本军海軍省写真班.支那事変海軍作戦記録.日本东京都:旧日本军海軍省,1939.
[6]防衛研修所戦史室,戦史叢書-中国方面海軍作戦(1).日本东京都:朝雲新聞社,1974.
[7]周斌、邹新奇.中国空中抗日全传——中国的天空.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何 荷)
中图分类号:E296.93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ISSN1002-4484(2016)01-0082-03